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易混术语区分.doc

24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10636940
  • 上传时间:2022-07-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50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古诗中常用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人物形象、 易混术语辨别 常用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一组(按诗体分类)](一)咏史诗 思想情感 示例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 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姜夔《扬州慢》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体现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杜甫《蜀相》 (二)边塞诗 思想情感 ’: 示例1.体现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体现战士敢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王昌龄《参军行》 2.揭发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体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杜甫《兵车行》 (三)山水田园诗 思想情感 示例1.体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 杜牧《山行》2.体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重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 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 (四)辞别诗 思想情感 示例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李煜《虞美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体现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李白《赠汪伦》,柳永《雨霖铃》 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 渐》 4.情深意长的鼓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 孟浩然《宿建德江》[第二组(按诗歌情感分类)](一)忧国伤时 分类 示例1.揭发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官绝句》2.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前程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二)建功报国 分类 示例1.建功立业的漫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参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哀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4.山河沦丧的痛苦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发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7.抱负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三)思乡怀人 分类 示例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四)生活杂感 分类 示例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盛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3.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永遏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五)送别之情 分类 示例1.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2.情深意长的鼓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了她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她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体现了她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呈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体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爱慕;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爱慕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禁悲哀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种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抱负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她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怀念家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体现了她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辞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种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古代诗歌鉴赏知识集锦 易混术语辨别(一)“方式、手法”的辨别艺术手法,又叫体现技巧,涉及: ①体现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阐明。

      ②体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方、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体现的感情通过景物体现出来借景抒情”体现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所有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 常用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高考语文阅读题和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满分公式★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如何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如何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用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涉及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环节: ①描绘诗中呈现的图景画面并精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重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发明,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精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例如光答“体现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答案见资料P50)★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如何的体现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体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环节: (1)精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如何有效传达出诗人如何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重要用了什么体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重要用了反衬手法(环节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沉寂(环节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单寂寞(环节三)★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环节:(1)用一两个词精确点明语言特色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精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颖、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体现了作者如何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环节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白了打黄莺是由于它惊扰了自己怀念丈夫的美梦(环节二)这样非常自然地体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怀念之情(环节三)★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觉得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规定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环节: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如何的意境,或体现了如何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觉得,“看”字看似平常,事实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批准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批准看,在诗中指回望(环节一)离人孤单地走了,还屡屡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环节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辞别的酸楚(环节三)★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核心,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种字或一种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限度答题环节:(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构造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核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