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共18页).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des****85
  • 文档编号:214879693
  • 上传时间:2021-11-2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71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1  最近读了罗伯特.斯莱文所着,姚梅林等翻译的第七版《教育心理学》,收获很大本书内容体系完整,事例科学、实用,可读性强,最有特色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过大量的真实例证将各种理论与实践紧密而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不少启示  课堂上,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有序地举手发言,而不是一知道答案就喊出来导致课堂一片混乱对此,本书在行为学习理论这章中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教师,试图教给学生如何表现出适宜的课堂行为她说:“我们班存在一个问题,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你们当中的许多人不是先举手等待教师点名,而是直接回答,谁能告诉我,当我向全班提问时,你们该怎么做?”其中有个学生的手举到空中,说到:“我知道!举手并安静等待!”教师叹了口气,试图忽视她,但班上只有她一个人举手并越叫越起劲,最后只得叫她  其实,这里面教师的做法就是错误的了,她实际上教给学生的恰恰与其愿望相悖,不仅提高了那位学生不举手就直接说出答案的可能性,而且也使该行为被其他同学效仿  看了这个例子,我感触颇深,之前的教育实践中,我所采取的许多教学方法多是沿袭传统的。

      而这本书在对这些传统的方法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指出那些我们原以为“理所当然”的错误譬如,上例中就涉及心理学的一种行为理论——阳性强化法它的原理是适应性行为出现时给予强化,如赞扬、奖励等,以建立或维持某行为;适应不良行为出现时,则不予强化或有意忽略,以消除它  所以,在我们试图建立一种行为习惯时,要分清哪些行为该强化,哪些行为需要忽视在开始忽视某种行为时,可能会增加此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一种典型的消退爆发,持续地忽视不适宜的行为才是最适当的课堂管理策略可惜的是,我们最终会放弃忽视,像例子中的教师那样,在不经意中就给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只有大声地回答问题并且坚持喊叫才有可能获得强化  将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就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而借助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以利于教学  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正讲着课,一个男生突然“啪啦啪啦”的把键盘敲得一阵响,使得全体同学的目光齐刷刷地朝他看去  这时我该怎么办?训斥他?忽视他?让他去办公室?向全班同学解释他的行为干扰了正常教学,破坏了开学初全班同学制定的课堂规则?这些都是很常见的应对不良行为的措施,而且每种措施相对应的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不同的。

      依照书中所谈,我沉住气,认真地分析场景:当他捣乱时,大家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他那,而他呢,正得意洋洋地享受这种目光聚焦的感觉,这表明他在寻求同学们的关注这时我如果训斥他,可能会增加同学们对他的注视,进而会奖励他的捣乱行为,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忽视该行为出乎意料的是那个学生看到我没理他,照常上课,其他同学也没看他,竟也停止了敲击  看来有效的教学既不是一些雕虫小技,也不是一套抽象的原则;相反,它是把理解透彻的原理明智地应用于实践,满足实践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本文作者所说,不管教师的哲学观是什么,他们必须精通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并加以有意识地使用,而不能盲目跟风或非此即彼的简单套用教师应该立足于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开阔视野,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除了行为学习理论,本书作者在发展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认知理论、学生多元化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等方面也都进行了相应的阐释书中的每一个例子都是那么鲜活,浅显易懂,不胜枚举除此之外,本书配有卡通图画,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及趣味性同时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源,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导航也使一线教师能够短时间内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2  在“全名阅读”与“书香校园”活动的感召下,我也主动地参与的活动之中,捧起了久违的书籍,思绪万千,书是人类的朋友,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进步,我经历月余的时间,记下百余页的笔记,把刘国政主编的一部《小学教育心理学》终于读完了去阅读与学习的过程,感悟颇深  《小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突出了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详细,具体地从学习动机,知识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到让教育和品法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也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理论知识,书中例举大量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和实验数据,使阅读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的理论和观念点,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也使我们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理念,从中真可谓受益匪浅,其乐无穷  此书共十二章四十四小节详细具体的阐述了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对提交我们从教技能,指明了方向,扩展了教育教学思路,也为广大教师避免走弯路开阔视野,提交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淀无穷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携手,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旋律,感受阅读的乐趣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3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皮连生教授的《教育心理学》。

      这本书具体阐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意义和特点,简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梳理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概括介绍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它将心理学中的学习论和教学心理学的内容渗透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从事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最大特点是提供了比较详尽的教学设计的学习论基础和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的理论范式读完之后觉得很有收获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点认识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读完这本书收获良多,对我也深有启发其中颇为深刻的是:  一、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要培养学习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知识活起来同时也是在培养一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所以,老师不仅要告诉他们阅读的重要性,更要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现在很多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一篇课文,做一道数学题就是一道题,换一种问法就不会了,学习很机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把握学生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并在阅读中树立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不做一个人云亦云的人  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的,而不是“高分低能”或者是“高智商,低素质”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能仅仅把分数当做评价一个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

      老师要像警察,能发现学生变化的蛛丝马迹;老师要像良医,能够对症下药,医好学生的“顽疾”;老师要像慈母,用爱心对待每一位犯错误的学生  三、要将教育学、心理学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教育学、心理学是每一个出身的教师的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面对问题学生,我们有可能急噪,有可能“恨铁不成钢”,有可能恶语相加,有可能冷嘲热讽,以至于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是会从让自己的学生学好这一点出发的,为什么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报道教师和学生矛盾的事件,甚至是剑拔弩张、以血的教训换来我们深思的事情越来越多呢?我想关键还是要灵活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针对性地施教  “现在教师所面对的学生,还这么不懂事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所以对待学生,我们要研究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共性,还要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来因材施教  五、学习与劳动相结合  也就脑力劳动要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效果更佳  教给学生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不做无用功既做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又做一个懂得高效率工作的人  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尽力地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切实的应用到语文教学和班级日常管理中去,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4  身为老师,相信大家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再熟悉不过了,各自家中都会有好几个版本的书籍,最新购得的这一本来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它能写出什么新意?带来什么新东西呢?满心期待着  打开目录,是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实验,师范学习时便已在脑中刻下深刻印象;布鲁纳的认知学习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是在参加工作后渐渐熟识起来的;邓克尔的功能固着实验、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实验,则是些不折不扣的新朋友书中给这些心理学史上的经典实验加上了“学习即条件反射”、“期望导致结果”、“发现中学习”这样的标题,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是什么”、“该怎么样”,光是看目录都觉得大受裨益  收获一:知其所以然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在班中建立了一套奖励机制,大致是:10个√换一颗☆,10颗☆换一个印章,10个印章换一样小礼物读到米斯切尔的延迟满足实验后,方才明白这样做背后的深层意义:延迟满足能力从小就有,能够自我延迟满足的人,更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拥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多的未来成功的希望因此,培养人的自控能力,必须从小抓起,要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于需求的延迟满足,适当的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抵制诱惑。

      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表扬和奖励,家长和教师要学会延迟奖励策略,当孩子有很好的表现和取得进步时,可以给他一个累积奖励的标志,等累计到一定阶段后再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奖励方式可以强化延迟满足行为  收获二:落到实处  有句话说得好:“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这是什么原因?洛钦斯的“第一印象”效应实验很好的阐述了这个问题,让我从根本上了解了“第一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学时的首次师生见面,我会打好招呼,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亲昵地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多说些赞许的话,这些举动虽小,但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的温暖,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特别对于所谓的“差生”来说,这是师生良好沟通的开端另外我还要组织好第一次早操,上好第一节课,批改好第一次作业,做好第一次批评和奖励……  一直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方法,研究并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但一直都是就事论事,没有从学生的心理层面上来思考事实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再去研究“教”与“学”,再去建构课堂,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古人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心理学就好像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活水,汲取这源头活水,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灵活、高效、学生乐于参与的生命课堂书本为我们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