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案高二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人教版).doc

21页
  • 卖家[上传人]:u****
  • 文档编号:207919764
  • 上传时间:2021-1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50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案高二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人教版)【高二下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第一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的桃花文化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绚丽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浸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要素,同时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因而,好像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经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构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并用桃花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漂亮,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不断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在中国,“桃花文化”是特别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

      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构成众多的桃花欣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宏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意味,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桃李满天下”比喻教师的学生之多……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火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兴旺,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因而,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久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本人的生命、本人的本质力量和本人情感认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制造美,表达对永久自然和永久生命的向往桃花文化还浸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文化心理。

      一方面,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因而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地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因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本人,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制造了一个虚幻的理想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人学士,构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明白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的《天征询》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究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形式1.依照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性有不解之缘,因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不断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B.“桃都”、“蟠桃宴”、“桃李满天下”等美妙传说都与民间“尚红”的礼俗有关C.中国文人虽有“经世治国”的人生理想,但是现实往往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因而他们对桃花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情结D.独特的中国“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考虑和认识2. 依照文意,不符合中国“桃花文化”构成条件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桃花俏丽的色彩和绚丽的落英会使人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

      B.人们用比喻、意味手法,把审美情感寄予于桃花,使其成为一种共同认可的移情物[来C.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而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更是几乎无处不在D.中国的“桃花文化”的构成要有世代沿袭相传的民族积淀3.对作者把文人学士寻找桃花源上升为“一种探究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形式”的缘故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在中国,“桃花文化”是特别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要素B.“桃花源”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意味,探寻桃花源确实是对理想社会的探寻和追求C.探寻桃花源,是中国文人的自然观的反映,他们寻找桃花源,歌颂桃花,表达对永久自然和永久生命的向往D.探寻桃花源,表达了儒家与庄禅思想互补的人生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征询滦河情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

      往常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操纵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尽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

      颇好长生术,召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征询滦河情势,华对甚晰 情势:河流情况B.往常在平山发粟事 往常:从前,以往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 部居:分门别类D.次第造册请奏 次第:按照顺序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尽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尽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尽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尽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童华心胸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觉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饿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B.童华尽职尽责,治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纳正确的方法处理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约开支,方便百姓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尽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遭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本人辩白,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崎岖,晚岁终老田园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5分)(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望江南•池阳道中李 纲归去客,迂骑过江乡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一望楚天长春信早,山路野梅香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杳杳下残阳8.结合词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词人的两种主要感情6分)9.李纲词中的“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化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你认为谁的诗句更妙?请说明本人的理由5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语录》)(2)子曰:” ,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3)鹤汀凫渚, ; 桂殿兰宫, 王勃《滕王阁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莲池老人 贾大山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漂亮的地点那儿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宏大的铜钟听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宝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假设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老人特别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特别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不断看到如今我喜爱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老人家,辛苦了不辛苦,天天歇着今年高寿了?”“谁知道,活糊涂了,记不清晰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特别投机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特别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本人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拾掇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去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本人的思想,特别有兴趣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特别是寂寞我说:“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确实是它玩我了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那天晚上,月色特别好,他的精神也特别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如今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忽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喂——下来,那儿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惊奇,月色虽好,但终究隔一个池塘呀,他如何明白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