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论语心得》有感.doc
3页读《论语心得》有感 带着恭敬的心情去读这本书,因为是品读《论语》对儒家从来没有深究过,只是偶尔跟朋友一起谈谈说说,更喜欢道家的超逸飘然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在《论语心得》中作者每讲一段论语都用一段寓言或故事来解读,在讲到君子与小人章节,作者就用“三个人盖教堂的故事”作为案例,让人明白君子是位理想主义者;讲到宽恕用的是“老和尚与小和尚背女子过河” 在“天地人之道”章节,于丹教授评述了孔圣人心中的美好社会当子贡问政,孔子回答说,只需三条,国家机器要强大,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可见孔子真是圣人,几千年后仍对我们闪耀着智慧之光 作为一个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人,我认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社会的统治工具,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从这点上来看,不要带历史偏见地来读同时我觉得,《论语》本身并不是框框条条道德规范它是鲜活的生活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我觉得《论语》讲的应该是“如何做人”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心灵之道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心态的重要性心态决定心情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不能决定自己一生的结果,却能掌握好自己的心情;不能掌握好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尽量让自己生命的宽度无限地丰富对每个人而言,最大的事情就是幸福!可是有的人幸福而有的人痛苦。
其根本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心态问题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想自己的幸福与得失,只想着把外面的东西搬到自己的家里,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只想着替自己打小算盘,也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就是得到了许多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又能怎么样?还有什么幸福快乐而言吗?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心灵投射到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上,对工作多干一些,对同事多关心一些,让整个集体都处于欢乐之中,我们的精神会得到无限的充实与欢乐,让大家都赞美你,称道你,那将是多么大的幸福呀! 再者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我们吃得怎样,穿得怎样,住得怎样,而在于我们心灵的中自己的感受如何在于我们生活的领域,在于我们知识拥有的量,在于我们对智慧把握的多少,在于我们是否觉悟而已在这一点上,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心态要平和同样的事情,在不同心态人的眼中是有天壤之别的如果我们在遇到任何沮丧的事情的时候,都多从多方面想想,也许事情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了慢慢地,如果在处理这类问题时都这么考虑问题的话,我们的心态就已经调整好了,我们会发现其实生活是那么美好,连那些不如意的事情也都随之美好起来 因此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照耀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集体,从自己身上获得更加欣慰的快感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我认为这本书谈的主要是关于心态的话题,书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诸如淡定、平静、坦然之类反复提及的观点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他说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因此只能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但是,外面的世界总是在被人左右的,当一个生活在总被人随意左右的世界里的人,并且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心的时候,这可能会快乐吗?适应和面对社会是必须的,不适应社会的内心必然是不快乐的,但是,苛责内心决不是适应的方式。
心理学讲拥有健康和积极的心态,所强调的是我们要能够从各种不同生存状态中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到能够让我有足够的生存勇气和快乐体验的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而于丹《论语》心得更明显地阐述恕与忍的调节心理的方式,类似于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漠视生存环境中让自己不快乐的事情,有谁能做到吗?对周遭灰色环境的漠视难道不是一种颓废的表现吗? 换句话说,如果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快乐只决定于人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是不是过于唯心了呢!“中庸”是解读中国哲学或者说儒家思想的一个关键词,如果我可以解读“中庸”之美,那么应该是一种和谐,一种融合,如果用新名词来解释应该是一种“共赢”,人与社会的共赢,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在这本书中,我却感到作者过分强调了内省,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所呈现出来的做社会中的人与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我的状态是两种我们都需要体验和感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