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对比表.doc
64页《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对比表民法通则条文民法总则条文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第一章 基本原则第一章 基本规定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对的调节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国内实际状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节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节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第二条 民法调节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第三条 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她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第三条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四条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五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结民事法律关系第六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拟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遵守承诺第八章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背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九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助于节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第六条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第十条 解决民事纠纷,应当根据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合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七条 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国家经济筹划,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第十一条 其她法律对民事关系有特别规定的,根据其规定第八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本法有关公民的规定,合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根据其规定第二章公民(自然人)第二章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第九条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当民事义务第十三条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当民事义务。
第十条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第十四条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第十五条 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她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她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第十六条 波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重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十七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未成年人第十八条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行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重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她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她民事活动由她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她的法定代理人的批准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她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行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批准、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行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行民事法律行为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她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ﻫ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她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她民事活动由她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她的法定代理人的批准第二十一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行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合用前款规定 第二十二条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行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批准、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行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第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她的法定代理人第二十三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第十九条 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布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布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根据她健康恢复的状况,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宣布她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第二十四条 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其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该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本人、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申请,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复的状况,认定该成年人恢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本条规定的有关组织涉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第十五条 公民以她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常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常常居住地视为住所第二十五条 自然人以户籍登记或者其她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为住所;常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的,常常居所视为住所第二节 监 护第二节 监 护第二十六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第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ﻫ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ﻫ (三)关系密切的其她亲属、朋友乐意承当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批准的ﻫ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ﻫﻫ 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第二十七条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她乐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批准第十七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ﻫﻫ (一)配偶;ﻫﻫ (二)父母;ﻫ (三)成年子女;ﻫﻫ (四)其她近亲属;ﻫ (五)关系密切的其她亲属、朋友乐意承当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批准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ﻫ 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第二十八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子女; (三)其她近亲属; (四)其她乐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批准第二十九条 被监护人的父母担任监护人的,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监护人 第三十条 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可以合同拟定监护人合同拟定监护人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第三十一条 对监护人的拟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对指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有关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监护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或者人民法院应当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按照最有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指定监护人。
根据本条第一款规定指定监护人前,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她合法权益处在无人保护状态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或者民政部门担任临时监护人 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擅自变更;擅自变更的,不免除被指定的监护人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有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第三十三条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与其近亲属、其她乐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面形式拟定自己的监护人协商拟定的监护人在该成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履行监护职责第十八条 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她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解决被监护人的财产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ﻫ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当责任;给被监护人导致财产损失的,应当补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第三十四条 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行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她合法权益等。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当法律责任第三十五条 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期,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最大限度地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保障并协助被监护人实行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监护人有能力独立解决的事务,监护人不得干涉 第三十六条 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 (一)实行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 (二)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并且回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所有委托给她人,导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