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doc

29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8123541
  • 上传时间:2017-11-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1.12KB
  • / 2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 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15 个虚词的用法2 掌握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本方法二【考纲阐释】《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而且明确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5 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求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文言虚词” ,是以 15 个为重点;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三【知识积累】1.识记(即背诵)常见的 15 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见《高三复习指导丛书语文》p·287—290 页)2.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见《高三复习指导丛书语文》p·85—87 页)四【例析及练习】第一课时一、复习“而”典型例题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⑴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 (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 )⑶买 五 人 之 头 而 函 之 ( 《 五 人 墓 碑 记 》 ) ( )⑷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 ( )⑸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 ( )⑹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 )⑺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 ( )⑻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 ( )规律总结⑴-⑺连词。

      分别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关系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可译为“你(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课堂训练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 者 ,危 道 也 ,须 戮 力 同 心 蟹 六 跪 而 (1)二 螯 ,非 蛇 鳝 之 穴 无 可 寄 托 者 也 ,而 况 (2)战 乎 ? 故 冯 婉 贞 曰 :“诸 君 而 (3)有 意 ,瞻 予 马 首 可 也 婉 贞 ,而 (4)翁 豪杰 者 ,然 青 取 之 于 蓝 而 (5)青 于 蓝 婉 贞 博 学 而 (6)日 参 省 乎 己 ,非 特 效 书 生 终 日而 (7)思 也 众 应 之 既 而 (8),婉 贞 率 诸 少 年 结 束 而 (9)出 ,果 大 捷 众 皆 叹 :婉 贞 ,小 女 子 而 已 (10);其 行 ,乃 巾 帼 英 杰 而 (11)2(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复习“何”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⑴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 )⑵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 )⑶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 ( )⑷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 )⑸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 ( )⑹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 ( )⑺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 ( )⑻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 ( )⑼ 何以伐 为 ? ( 《 季 氏 将 伐 颛 臾 》 ) ( )规律总结⑴-⑶疑问代词其中⑴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⑵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 “什么” 译时, “何”要后置⑶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⑷⑸疑问副词其中⑷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怎么” 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⑹-⑻【何如】 【奈何】 【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 “怎么办” “为什么” ⑼ 【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

      课堂训练判断“何”在文段中的意义“徐公何(1)能及君也? ”本 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 误, 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1) (2) (3) (4) (5) (6) (7) 3三、复习“乃”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⑴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⑵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 ( )⑶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 ( )⑷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 )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 ( )⑹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 )规律总结⑴-⑷副词其中⑴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这才”等⑵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 “竟(然) ”“反而”等;⑶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 “仅”等⑷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就是”等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你(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 ) ”不能作宾语⑹【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课堂训练判断“乃”在文段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 乃(1)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 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 乃尔(6), 无乃(7)自高耳1) (2) (3) (4) (5) (6) (7) 四、复习“其”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⑴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 )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 )⑷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 ( )⑸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 ( )⑹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 )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 ( 4)⑻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 )⑼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 ( )⑽ 其 无 知 , 悲 不 几 时 , 而 不 悲 者 无 穷 期 矣 ( 《 祭 十 二 郎 文 》 ) ( )⑾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 ( )⑿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 ( )规律总结⑴-⑸代词其中⑴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 。

      ⑵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 ,应译为“他”“它” (包括复数) ,不能加“的” ⑶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 或“我(自己) ”⑷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 “那个” “那些” “那里” ⑸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 ,后面多为数词⑹-⑼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反诘、期望、商量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搭配视情况可译为“大概” “难道” “一定” “还是”等或省去不译⑽ ⑾连词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课堂训练判断“其”在文段中的意义狐 谓 狼 曰 :“羊 肉 其 (1)鲜 乎 ! 君 其 (2)有 意 ,叼 其 (3)一 而 啖 之 ,得 饱 其 (4)口福 狼 曰 :“其 (5)如 猛 犬 何 ? ”狐 间 于 犬 曰 :“羊 数 詈 言 ,其 (6)言 不 堪 入 耳 ,君 乃无 所 怒 ,其 (7)无 闻 邪 ,其 (8)畏 主 人 邪 ? 及 其 (9)嬉 逐 ,愿 为 一 雪 其 (10)耻 。

      君 其(11)许 之 ! ”犬 笑 曰 :“欲 加 之 罪 ,其 (12)无 辞 乎 ? ”犬 乃 悟 狐 之 野 心 ,知 路 曼 曼 其(13)修 远 矣 ,护 羊 愈 谨 狐 与 狼 遂 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五、复习“且”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⑴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 ( )5⑵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 ( )⑶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