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下电子教案10董沛弟.doc
4页11 晏子使楚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四、教学准备 电教媒体、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⒉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⒊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㈡教学过程 ⒈揭题解题 ⑴、使:出使 ⑵、简介晏子见“背景知识3”) ⑶、简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⒉按要求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⑵、自学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取乐 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⑵、区别“大(da )夫”与“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⑶、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⒋学习1、2、3、自然段 ⑴、读课文,思考: 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②、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 ③、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 ⑵、讨论后教师作如下板书: ⑶、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⑷、扣“只好”,明关系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承认,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⑸、小结: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⒌做作业本上1、2题 ㈢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 “话” ⒉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⒊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教学过程 ⒈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⑶、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学生自己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结论” ⑸、教师点拨:如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承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⒉学习第5自然段 ⑴、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⑶、重点指导学生填些“结论”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 ⑷、教师点拨: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⒊课堂小结: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学生自由发言 ⒋作业本上3、4题 ㈢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⒉深刻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教学过程 ⒈学习第6自然段 ⑴、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⑵、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⒉深刻认识“晏子”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 (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 ⒊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出国的晏子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经过) 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结果) ⒋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三第5、6题 ㈢课后小结:教学反思:《晏子使楚》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
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甚至会拍手称快,拍案叫绝的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