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卓资县厂不浪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doc
11页内蒙古卓资县厂不浪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 向摘要:厂不浪银多金属矿床产于早白垩世明星沟 火山断陷盆地北部边缘,出露地层简单,岩浆岩大致 可划分两期,其中早白垩世酸性侵入岩与成矿密切相 关北西向大路-厂不浪断裂(F5)为本区导矿构造, 其次级断裂带属容矿构造,北西向断裂控制了矿体的 形态、规模和产状矿床成因类型属受北西向断裂构 造控制的低温热液脉型矿床1、4号主矿体沿走向和 倾向均具有尖灭再现、膨缩现象施工的ZK7-1号钻 孔见到的4号矿体具厚度增大,品位变富的趋势,因 此,深部找矿是本区未来的找矿方向关键词:厂不浪;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引言厂不浪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中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西南15km矿床经历了预查、普查两个阶段勘查工作,对其元素分布、赋矿特征、控矿因素等地 质特征和成矿条件有了初步认识本文在充分研究利 用以往勘查成果资料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矿床地质特 征、成矿规律,并提出找矿方向,为下一步勘查工作 提供参考和借鉴1.区域地质背景图la: I -高家窑■乌拉特后旗-化德-赤峰深大断裂; ①临河-尚义深断裂;②乌拉特前旗一呼和浩特深断裂; ③和林格尔一黄旗海深断裂;④呼和浩特一河曲深断 裂。
图lb: 1.第四系;2.新近系汉诺坝组;3.白垩 系下统白女羊盘组;4.中太古界集宁岩群黄土窑组; 5.早白垩世流纹斑岩;6.早白垩世花岗斑岩;7.早 白垩世正长斑岩;8.新太古代碱长花岗斑岩;9.新太 古代花岗岩;10.新太古代碱长花岗岩;11.新太古代 苏长岩;12.正长花岗岩脉;13.片理化产状;14.地 层产状;15.矿区范围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I )北缘、内 蒙古台隆(I 2)中部,以乌拉特前旗一呼和浩特深断 裂为界,北为阴山断隆,南为凉城断隆,西部以北东 向呼和浩特一河曲深断裂与鄂尔多斯台坳陷相隔(图 la)o出露地层单元较少,以中太古界集宁岩群黄土窑 组深变质碎屑岩系为主,其次为白垩系下统白女羊盘 组陆相火山岩,以及零星出露的新生界中新统汉诺坝 组陆相火山喷出岩区域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 构造不发育,断裂构造以北东东向、北东向、北西向 为主,叠加了近东西向、南北向断裂构造,不同方向、 不同期次的断裂构造相互交错,铸就了网状断裂构造 空间格局岩浆岩大致可划分为两期,新太古代时期 主要为酸性侵入岩,少量为基性一中基性岩;早白垩 世时期既有大面积陆相钙碱性喷出岩,集中分布于矿 区南部明星沟火山断陷盆地中,也有沿火山盆地边缘 呈小岩株状产出的酸性侵入岩(图lb),其中早白垩 世侵入岩与多金属成矿密切相关。
2.矿床地质特征2.1地层出露地层单元较少,基岩分布占总面积50%以上, 最老的为中太古界集宁群黄土窑岩组(Ar2h),其岩性 组合为一套深变质的碎屑岩;中生界口垩系口女洋盘 组地层(Klb)亦有大面积出露,根据岩性特征和岩石 组合特征等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岩性段,岩性组合 为一套陆相火山岩,矿区内只见其中、下部岩段;第 四系残坡积物及冲洪积物(Q)(图2)1)中太古界集宁岩群黄土窑岩组(Ar2h)该组地层呈EW-NEE走向,宽700m〜1000m,带 状展布,?1_约4.4km,主要岩性为斜长片麻岩、浅粒 岩、长石石英岩南北两侧均与新太古界榴石花岗岩 呈侵入接触于中吃其被一北西向新太古代碱长花岗岩岩株分割成东西两部分西段出露长约1800m,宽 约700m,为一单斜层,产状:146 Z55〜70 东段断续长约2600m,宽约1000m,该段被花岗岩强 烈切割,出露较为零散,产状150〜160 Z60〜 80 o1.第四系;2.火山碎屑熔岩;3.浅粒岩;4.长 石石英岩;5.斜长片麻岩;6.长花岗岩;7.榴石花 长花岗岩脉;12.构造角砾岩带;13.平移断层;14.正 断层;15•性质不明断层;16.实测地质界线;17.推 测地质界线;18.不整合界线;19.片麻理产状;20.产 状;21.矿体及编号;22.勘查线及编号;23•钻孔及 编号。
岗岩;8.苏长岩;9.花岗斑岩;10.正长斑岩;11.钾(2) 中生界白垩系下统白女羊盘组(Klb) 大面积出露于矿床西南角,西北部有零星分布, 面积约2km2该组岩石不整合覆盖于中太古界黄土窑 组地层、新太古界榴石花岗岩及碱长花岗岩之上主 要岩性自下而上为玄武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熔 岩、晶屑岩屑凝灰岩2.2构造褶皱构造不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断裂构造按 方向划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北西西向、近东西和近 南北向五组1) 北东向断裂麻糜沟一东地上断裂(F10):沿麻糜沟一东地上 一带呈NE向展布,倾向SE,倾角较缓宽10m〜450m 与F3断裂共同构成一弧形断裂构造,其上盘为榆树沟 岩体和上古生界黄土窑岩组地层,下盘为早白垩世明 星沟火山盆地火山岩,应属于明星沟火山盆地控盆断 裂其形成时期较晚,不但控制了北东向新太古代榴 石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和上太古界地层的展布方向, 同时也控制了白垩系下统火山岩的展布2) 北西向断裂北西向断裂有大路一厂不浪断裂、西吃其一东吃 其正断层及其次级断裂裂隙带大路一厂不浪断裂 (F5):沿大路一厂不浪呈NW-SE方向,贯穿于矿区 中部,为本区主要导矿构造西屹其一东屹其正断层(F1):沿新太古代榴石花 岗岩与中太古界黄土窑组地层接触带呈带状展布,总 体走向290,倾向SW,倾角45〜80,长3100m, 分别被SN向F2、F4、F6三条断层措断为4段,控制 着矿体的出露范围、规模、产状等。
明星沟火山盆地边缘断裂(F3):呈弯曲弧形展布 于工作区西南角,属明星沟火山盆地边缘断裂西段, 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南侧出露大面积早白垩世火山 岩,北侧为大榆树岩体边缘相榴石花岗岩及中太古界 黄土窑组地层长2100m,总体走向295,倾向SW, 倾角不明 (3)近东西向断裂厂不浪北山断裂(F7):展布于厂不浪北山一带, 长2850m,走向近东西,倾向S,倾角不明表现为 断续出露的糜棱岩化带4)南北向断裂西吃其断裂(F2):分布于矿区西北部西吃其南北 向冲沟中,长1370m,向北延出区外,南部截止于黄 土窑地层中为左行逆冲断层,对榴石花岗岩及各矿 体具措断作用中吃其断裂(F4):分布于西部中吃其南北向冲沟 中,长2500m,北部被F5截断,南部被早白垩世火山 岩覆盖为左行逆冲断层,对榴石花岗岩及各矿体具 措断作用东吃其断裂(F6):分布于东吃其南北向冲沟中, 长1800m,北部被F5截断,南部被早口垩世火山岩覆 盖为左行逆冲断层,对榴石花岗岩及各矿体具措断 作用2.3岩浆岩本区岩浆岩可划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新太古代岩 浆岩,以酸性侵入岩为主;二是早白垩世岩浆岩,既 有大面积的喷出岩,又有同期呈岩株状产出的侵入岩, 喷出岩主要为基性岩,少量为中酸性岩,侵入岩以酸 性、中酸性为主。
矿床形成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密切 相关两期侵入岩主要有新太古代榴石花岗岩、碱长 花岗岩,苏长岩,早白垩世正长斑岩及花岗斑岩1) 苏长岩呈岩株状零星分布,与新太古代碱长花岗岩及中 太古界黄土窑组地层呈侵入接触关系o岩石暗灰绿色, 中细半自形一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辉 石23%〜24%、斜长石62%〜63%、角闪石9%〜10%, 不透明矿物1%〜2%局部含有很少量的磁铁矿2) 榴石花岗岩主要分布于西吃其一吃其梁一中吃其一东吃其一 带及明星沟火山盆地边缘侵入于中太古界变质岩中 岩石为淡黄色,中细一粗变余半自形一他形粒状结构, 块状构造石英、长石等矿物具弱定向线状排列,石 榴子石呈单体或集合体星散分布,主要成分:石英35%, 长石55%,黑云母1%〜2%,石榴子石5%o为主要矿 体赋矿围岩3) 碱长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厂不浪南、北山,明星沟火山盆地边 缘与新太古代榴石花岗岩及中太古界黄土窑组地层 呈侵入接触关系岩石呈灰白色一浅黄色,变余半自 形一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碎裂状构造,矿物成 分:钾长石61%〜62%,石英占19%〜20%,暗色矿物 极少,石榴子石在岩体中分布不均4) 正长斑岩呈小岩株状产出,共见有两块,面积分别为 0.02km2o岩石肉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钾 长石、石英,基质隐晶质。
侵入于中太古界黄土窑组 浅粒岩和新太古代苏长岩中5) 花岗斑岩呈圆状、椭圆状小岩株零星出露与榴石花岗岩 呈侵入接触,边部围岩极为破碎岩石灰tl色,斑状 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 云母?M成,粒度0.3mm〜2.0mm,部分>2min基质 具微晶结构,长英质占67%〜68%,不透明矿物呈浸 染状,含量不均,在0.5%〜8%左右,多为铁质物5.找矿方向早白垩世岩浆活动不但于矿区南部形成了以喷出 岩为主明星沟火山断陷盆地,伴随喷出活动的岩浆侵 入沿盆地边缘形成酸性岩小岩株本期岩浆源具地幔 源特征,重晶石化属硫酸盐是其主要证据银多金属 矿化与重晶石化呈正相关关系,重晶石化发育地段则 矿化亦强烈,重晶石包裹辉银矿、方铅矿、闪锌矿构 成本矿床重要的原生矿石类型多金属矿化与重晶石 化具同期、同源特征含矿热液来源于深部岩浆,伴随早白垩世岩浆侵 入活动,含矿热液沿西绘其一东坨其断裂(F1)运移, 在该断裂次级断裂带有利部位沉淀、富集形成本区各 矿体1、4号主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均具有尖灭再现、 膨缩现象施工的ZK7-1号钻孔见到的4号矿体具厚 度增大(图3),品位变富的趋势,因此,深部找矿是 本区未来的找矿方向。
参考文献:[1]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 域地质志[M].地地质出版社,1991.[2] 内蒙古有色局五队.《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厂 不浪银多金属矿普查》报告.2015.[3] 祝新友,黄琳,王金娃,等.内蒙古李清地铅锌银矿控矿构造的新认识与找矿突破[J].中国地质, 2005, 32 (4): 641-647.[4] 陈旺,孙紫英,刘国军,等.李清地铅锌银矿 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新进展[J].地质与勘探,2006, 42 (1): 26-29.[5] 李李文国.内蒙古自治区岩右地层[M].中国 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6] 丛丽娟.李青地银铅矿床、二道背金矿床区域 找矿标志研究及应用[J].内蒙古地质,1997 (1): 60-66.[7] 刘文强.李清地铅锌矿西部地区成矿特征及 找矿方向[J].现代矿业,2013, 29 (8): 30-31.[8] 吕增尧.内蒙古察右前旗李清地银多金属矿 床北矿带西段地质特征一兼论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J]. 矿产与地质,2012, 26 (4): 305-311.[9] 达布西勒特.浅析李清地铅锌银矿床控矿构 造特征[J].西部资源,2013 (1): 177-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