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蒹葭》教学设计.docx
5页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蒹葭》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4.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二、重难点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蒹葭》选自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诗歌双声叠韵,四言句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更是让诗歌宛如一曲天籁,有余音绕梁之感2.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主人公对于伊人执着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感情2)体会景物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渲染的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氛围,烘托失望惆怅情感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当堂成诵3.教学难点通过解读“追求者”、“伊人”的形象的多重性,体会诗歌的含蓄美三、学情分析要根据学生已经知道和想要知道的内容,判断出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的内容和预测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1.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事物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丰富且奇特的想象2.《蒹葭》一诗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自己领会,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设计时,选择《诗经·硕人》与《蒹葭》进行对比,学生领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四、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诗经》六义2.利用工具书,认记文中字词(蒹葭、溯洄、萋萋、未晞、湄、跻、坻、涘、沚),掌握它们的音形义,熟练朗读诗歌并做到当堂成诵3.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范读、齐读等朗读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主人公对于伊人执着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感情4.通过解读“追求者”、“伊人”的形象的多重性,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1.构建动场唐朝以前的诗歌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歌是嚷出来的,宋朝的诗歌是想出来的,宋朝以后的诗歌是仿出来的。
——启功《启功丛卷·诗词卷》唐代以前的诗歌是什么?是诗经(介绍《诗经》,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题目——蒹葭2.自主学习学生活动一:一唱三叹,读《蒹葭》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2“利用工具书,认记文中字词(蒹葭、溯洄、萋萋、未晞、湄、跻、坻、涘、沚),掌握它们的音形义”和目标3“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范读、齐读等朗读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学生活动二:联想想象,绘《蒹葭》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4“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和教学目标2“熟读成诵”3.交流探究学生活动三:迁移拓展,悟《蒹葭》教师导学:(1)思念向往、追求2)执著、坚贞不渝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3“体会主人公对于伊人执着追求、可望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感情4.综合建模教师导学: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4“通过解读‘追求者’、‘伊人’的形象的多重性,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根据提示,当堂成诵,教师小结七、板书设计蒹葭音韵美含蓄美画面美执着追求失望惆怅八、当堂测试1.给下列词语注音:蒹()葭()溯()洄()萋萋()未晞()湄()跻()坻()涘()沚()2.根据提示,默写诗歌的第一节:蒹葭______,白露______。
所谓______,在水______从之,道阻______从之,宛在______九、作业设计A层:默写《蒹葭》B层:结合诗经“赋比兴”的手法,为诗歌第一小节写一段赏析文字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