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西洲曲资料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doc
7页西洲曲资料西洲曲南朝乐府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一说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 - 宋祖英版 歌词赏析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 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 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 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 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吹梦到西洲《西洲曲》 - 西洲曲简介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西洲曲》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两句,这两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用在《荷》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西洲曲》 - 写作特点 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
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
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三、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四、蝉联而下,巧“接字”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西洲曲》 - 诗词赏析 《西洲曲》图册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认为是“古辞”《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这个问题,目前很难成定论但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此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相勾联,读来音调和美,声情摇曳。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确实道出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然而,如何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却是学术界争议已久的问题,直到目前为止,也未能统一认识的确,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划她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侣用“忆”的方式来抒写,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后来杜甫的《月夜》,写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正是使用同样的手法通过她的种种情况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美丽轻灵、纯洁多情的少女形象这是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的总的设想;若不这样理解,那将是越理越乱,最终变成一团乱麻,使人读来神秘恍惚,造成似懂非懂的印象《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的《西洲曲》,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其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
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见《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陈志明文)《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也许正因如此,“有人说这诗是若干短章的拼合,内容未必是完整统一的”(余冠英《谈西洲曲》)但诚如余先生所言:“这话我却不敢信,因为诗的起迄都提到‘西洲’,中间也一再提到‘西洲’,分明首尾可以贯串,全篇必然是一个整体,且必然道着一个与西洲有关的故事同上)可以说,如果《西洲曲》不是一个整体,那么所谓“《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便无从谈起因此,求得《西洲曲》诗意的完整而畅达的解释,便直接关乎其文学史地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对《西洲曲》这篇名作的“猜想”远未完成,而不仅仅是一个“诗无达诂”的问题余冠英先生在《西洲曲》的注释中说: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现在江北的所欢,来唤起他相同的记忆,以下便写她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相思。
诗中有许多辞句表明季节,如“折梅”表早春,“单衫”表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因为还有“莲花过人头”),“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是深秋景象《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卷) 这一具有经典性的解释,至少意在解决这样三个问题:第一,这首诗是一个多情女子对自己情郎的思念之歌游国恩先生曾以为《西洲曲》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只有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心事;叶玉华先生则认为全诗部是女子的口吻(参见余冠英《古代文学杂论谈西洲曲》)余冠英先生确定“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而以为“篇末四句当然是女子的口气,这四句以上却不妨都作为第三者的叙述”(同上),可以说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者已无疑义第二,诗中女子居于江南,而其情郎住于江北,西洲则是二人共同纪念的地方余先生说:“西洲固然不是诗中女子现在居住之地,也不是男子现在居住之地,它是另一个地方……它何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江中的洲呢?”(同上)第三,这首诗写的是“四季相思”显然,上述三个问题正是理解《西洲曲》的关键如果说,第一个问题现在已不成问题,研究者早已取得共识;那么,后两个问题虽很少有人再有疑问,但笔者感到,要想贯通全诗,其中仍有阻隔。
首先,女子居于江南,其情郎居于江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西洲与江南、江北的关系是什么呢?一般据诗中“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认为西洲距女子居处不远,或谓即在江南,或谓距江南岸不远而两桨可渡那么,其与江北便相距甚遥但是,诗末却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两句千古传颂,正因其涉想新奇,情思无限;它寄托的显然是这位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如果西洲离女子居处不远,“吹梦”又有何必要?其次,正如余冠英先生所说:“这首诗表面看来像是若干首绝句联接而成,其实是两句一截同上)所谓“两句一截”,正是从诗意着眼的;所谓“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正说明整首诗诗意的完整、统一而浑然一体以“雨句一截”的形式而写“四季相思”,不仅少见,而且很可能会破坏诗意的完整、统一诗歌所写,乃一位女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尤其是她的一连串的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怎么会分到四季写呢?比如,从开门盼郎至出门采莲.从采莲南塘至低首弄莲,这显然是这位女子的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怎么可以分散到几个月去写呢?现代影视艺术有所谓“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跨越、衔接而产生连贯的效果但省略的时间亦必须有结果体现出来,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决不可一个连续的动作跨越很长时间。
因此,如果说《西洲曲》写的是“四季相思”,即在现代艺术也是颇难理解的,更何况它是干余年前的作品呢?以上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诗歌所涉地点不确或理解有误,便难以真正弄清其所涉时间这两个问题的幽暗不明,便使得整首诗诗意难以连贯,许多解释也就龃龉难合其实,诗歌的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向无异议,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则明确地显示出西洲即是这位女子的情郎所居之地,它正在江北只有如此理解,才能真正确切把握“南风吹梦”的诗意范云《闺思》诗有“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皆从《西洲曲》化出;他们对“南风吹梦”诗意的理解,正说明西洲只能是情郎所居之地温庭筠《西洲曲》谓“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武昌在长江南岸,既云“遥见”则西洲可能正在江北而据“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之句,可知诗中女子距南塘之地不远《新唐书地理志》说:“钟陵,贞元中又更名,县南有东湖元和三年,刺史韦丹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开陂塘以溉田耿湋《春日洪州即事》亦云:“钟陵春日好,春水满南塘可见南塘在钟陵附近,即在今江西南昌附近因此,诗中女子乃居于南昌附近,其与西洲相去远矣;所谓“南风”、“吹梦”,正以此也。
借用余冠英先生的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