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四章古代教育.ppt

35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86470680
  • 上传时间:2024-09-0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38M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章 古代教育 第一节 先秦教育一、原始教育的产生及其特点1.产生: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不断发展生产以维持社会生活,就要求把经验传下去2.特点:具有平等性和普及性,而没有阶级性;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与社会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二、学在官府——夏商周奴隶主阶级的教育1.各级学校: 国学,大贵族子弟的学校 乡学,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 2.学校名称: “夏曰校,殷曰庠, 周曰序 3.学习内容:大学 (“辟雍”、“泮宫”) 治国小学 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4.上学年龄: 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 十五岁入大学 三、“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的兴起 1.原因:“士”阶层出现 典籍扩散 文化中心的迁移 2.私学在各地产生和发展 孔子3000门徒,72贤人 秦“以吏为师,以法力为学 第二节 汉魏六朝的太学一、汉代太学的产生与发展1.各级学校:太学、 四姓小侯学、(留学生) 鸿都门学 郡国学校(文翁)、 私人学校(马融、郑玄) 2.教学管理人员:五经博士、仆射(祭酒)“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知识广博,品行端正,身体健康,清廉节俭3.学生来源:可由太常选拔, 也可由郡国送小吏来, 还有因父任而入学 郑玄、倪宽、翟方进 4.学习内容: 专业课——五经 公共必修课:《论语》、 《孝经》5.授课方式:大班上课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形式6.考试方式:岁考、小成、大成, “设科射策” 二、衰废的官学——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学校教育总的来看是冷落的,但在学校制度上也有创新,如国子学和太学分立,四门学的创立等,对后世学校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夫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人,虽设其教而无其功 第三节、唐代教育的全面发展一、唐代统治者尊儒重教唐代的学校自开国后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和发展,学校制度已相当完善,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和中国空前的昌盛程度,在我国和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50、2610、60710 特点:调和今古文两派。

      二、唐代的教育机构 1.各级学校:国子监: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弘文馆、崇文馆、广文馆 地方学校:京都学、都督府学、州学、县学、市镇学、里学等私学也比较繁盛:王恭(三礼)、颜师古(汉书)、马嘉运(易)2.教管人员:祭酒、博士、 助教、直讲、典学3.教学内容: 三礼、毛诗、左传《国语》、《字林》、《尔雅》 4.入学年龄:14-19、18-25三、 唐代教育特点:(1)封建等级制加强(2)儒学占主要地位(3)专业学科教育开始确立(4)学校形式比较多样化(5)教育、行政、科研三位一体, 如太医署、司天台、太仆署 第四节、宋代书院的兴起与体制一、宋代的三次兴学第一次是以范仲淹为首的仁宗庆历四年的兴学第二次是神宗时王安石执政,要培养改革型人才,但不久就失败了第三次是在北宋晚期徽宗之时,蔡京为相,主要想恢复并加强王安石时期的一些新政,但在学校制度方面没有什么改变 二、宋代书院的兴起1.兴起原因(1)官办学校不完备(2)政府的兴学运动(3)儒佛道斗争抗衡的产物 (4)宋代印刷术的进步 三、宋代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四、书院的发展与演变书院起源于唐末五代而盛于两宋北宋时期书院较盛,末期则逐渐衰落,南宋时再度兴盛,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是一件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朱熹白鹿洞书院、陆九渊象山书院;徽州紫阳书院、建阳考亭书院为纪念朱熹 元代书院亦颇兴盛明代初年书院并不发达,大约在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书院才逐渐兴旺起来受王守仁、湛若水大力推动他们不仅自己建书院、其徒也四下设书院,党同伐异,因与朝廷统治阶级斗争有牵连而四次毁废东林党人与宦官斗争 清代书院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考课式,以学习八股文、应科举考试为主;二是学习古文义法的学院,如姚鼐的钟山书院;三是以考据经史、整理古籍为主的书院;四是以经室致用为主的书院其后,书院日益腐败,至清末逐渐改变为新式学堂 五、书院的教学活动 (1)明确学规,注重德育教育 (2)重视、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 互请大学者、讲会 (3)注重自修与传帮带 王守仁“立志”,张载“怀疑精神” (4)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比太学师生 关系亲近得多 陆九渊、朱熹 六、书院的学风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朱子学派与白鹿洞书院 婺学学派与丽泽书院象山学派与象山书院 关心政治,关心国民生计。

      王咸、郭泰、贾彪、顾宪成 七、宋代教育的特点1.中央官学(1)思想统治愈益强化 (2)等级限制逐步消失 (3)太学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 2.地方官学(1)设立专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2)国家颁置学田作为地方学校的固定经费 (3)形成了较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4)注意发展地方科技教育和武学教育 3.蒙学教育吕本中的《童蒙训》、袁采的《袁氏世范》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 家塾或私塾读书、习字、作文 《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四书” 第五节、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概况一、元代的教育概貌1.中央官学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升斋积分制专业技术教育机构 司天监:天文科、算历科、三式科、测验科、漏刻科、太医院 2.地方官学 各路、府、州、县均设儒学蒙古字学、医学和阴阳学社学教学之职主要有:提学、教授和学正3. 元代的书院——官学化书院山长待遇同州学学正相等 设立直学之职,掌管书院钱粮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有作官的前途 学术水平、教学质量下降 二、明代的教育概貌(一)文教政策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1、推崇程朱,删节《孟子》 2、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 3、屡兴文字狱 (二)官学制度官学制度 1.中央官学:国子监北京国子监(京师国子监) 南京国子监 举监 贡监 荫监 例监 恩监教学制度(1)创立历事制度。

      2)实行积分法 2.地方官学 儒学 专门学校 社学 (三) 书院 沉寂——勃兴——禁毁东林书院 杨时 顾宪成 顾允成“东林书院”高攀龙 叶茂才 特点: 1、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 2、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四)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教育思想 1、论教育作用 “学以去其昏蔽” 2、论道德教育 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道德教育的目的“明人伦”道德修养方法 (1)静处体悟 (2)事上磨练 (3)省察克治 (4)贵于改过 3、论儿童教育 (1)批判传统儿童教育 (2)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3)主张儿童教育内容为“歌诗”“习礼”“读书”(4)主张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而行 三、清代的学校教育 清代的教育基本上承袭明代制度清代统治者利用教育、科举等文化事业为自己培训忠实的奴仆,进行奴化教育1.中央官学:国子监、宗学、觉罗学、算学馆、俄罗斯学馆国子监:贡生(岁贡、恩贡、拔贡、优贡、例贡)监生(恩监、荫监、优监、例监、举监) 季考月课教材:《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教学:科举考试2.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3.书院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强调动”,主张“有序”和“不息”结合,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韧不拔;颜元反对只在“文墨世界”里下功夫,反对严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

      三、私学与启蒙教育元明清时代,官学时盛时衰,私学则比较发达,尤其是传授基本知识的蒙学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私学:私塾(教馆、家塾、义学) 蒙养阶段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死记硬背,采用授新书、背诵、作对子、写字、读诗等形式,尤其是以背诵、讲书、写字三项为主 其教材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五类:综合性的:《三字经》、《增广贤文》《四书》、《百家姓》思想品德教育教材:《童蒙训》历史教材与历史故事:《史学提要》;诗歌:《神童诗》、《千家诗》传授自然常识:《名物蒙求》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