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青年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细则.doc
40页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细则(附《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规范》)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专业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成果的质量,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为保证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实施细则一、日程安排1.为了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严肃性、科学性、公正性,每个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工作之前必须签订《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2.二月(第六学期)下旬,学院组成毕业论文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答辩委员会(两个班子,一套人马,均由院长任组长,分管本科生教学的副院长为副组长,各教研室主任和所有教授为成员);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给教师和学生讲解毕业论文安排日程及要求;学生选题,教学秘书安排指导教师;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给教师及学生讲解开题报告的撰写要求三月上旬,指导教师辅助学生查找与研究论题有关的原始文献和研究现状的论著目录,并指导学生对选题进行初步研究三月下旬至6月上旬,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3.六月上旬(第六学期),学生必须撰写出合格的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并交学院后才能离校。
暑假,学生阅读原始文献和研究现状的论著,开始撰写论文初稿4.九月上旬(第六学期)至次年四月(第八学期),学生写作、修改论文,并完成论文定稿、录入与格式规范化5.四月末(第八学期),学生将装订好的毕业论文(含开题报告和空白答辩记录表)纸本与word电子文本(word文件名由“学号末三位”加“汉字姓名”构成)交给指导教师6.五月上旬(第八学期),指导教师给出毕业论文的等级、意见并提问7.五月中旬(第八学期),评阅教师完成毕业论文的评阅(拟定意见、确定等级、提问);各教研室对论文进行初评,并按各20%的比例向学院推荐优秀和良好毕业论文,汇总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提问并通知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答辩的准备8.五月下旬(第八学期),初评为非优秀、良好的毕业论文,学生应据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提问完成“书面答辩”;各教研室完成非优秀、非良好毕业论文书面答辩意见的拟定、成绩的确定;学院答辩委员会组织4-6个答辩小组(每个小组三个答辩委员加一个答辩秘书)成初评为“优秀”、“良好”等级毕业论文的“口头答辩”,确定等级,并填写答辩意见;教学秘书从教师处收集所有毕业论文(含开题报告)word文档,并完成刻盘和存档工作。
9.六月上旬,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封面装订毕业论文二、指导思想本科毕业论文的的基本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解决理论或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并以“学术创新”为核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检索、阅读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原始文献(含古文献和外文资料)、中外研究论著的能力;(2)归纳“研究现状”的能力;(3)鉴别、考据文献的能力;(4)运用原始文献、出土文献、考古资料、档案资料、民族学与民俗学资料、口述史料、图谱资料等研究历史的能力;(5)运用恰当方法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6)运用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思考问题和撰写、修改论文的能力;(7)书面表达能力;(8)学术创新的能力三、撰写步骤与要求1.步骤:(1)选题;(2)收集资料;(3)对论题进行初步研究;(4)撰写开题报告;(5)撰写论文提纲;(6)撰写与反复修改论文;(7)文稿录入、规范格式、打印装订初稿与定稿2.要求:(1)通过以上各环节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形成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2)以上各个环节必须完整,上一个环节未通过者,不能开始下一环节不能省略步骤而一次定稿,否则不计学分四、开题报告的撰写内容与要求1.要求:(1)撰写开题报告前应对所选题目有初步研究;(2)开题报告是本科毕业论文是否有创新的关键,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把关;(3)开题报告宜用学校印制的表格填写成电子文本并打印(见附件1,可在历史文化学院网页下载。
开题报告期间使用此表,毕业论文答辩时使用学校所定正式表,见《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规范》附件三);(4)答辩委员会应抽查10%左右的开题报告,以确定研究现状是否收集完整和归纳全面,确定开题报告中所谓的“创新之处”与“填补学术空白”是否真实;(5)开题报告未通过者不准撰写毕业论文2.内容:按学校印发的表格向学生讲解,并强调以下各点:(1)已有成果(含论文和专著)及其基本观点、主要论据与论证方法;(2)归纳已有成果的局限与错误,或提供所研究问题为学术空白的依据;(3)毕业论文的突破点及在已有成果基础之上的创新之处;(4)论文写作的可行性(即证明所需资料在南充市内及网络上即可获取);(5)研究本课题所需资料(书籍、期刊、考古资料、档案资料等)五、论文的基本格式1.一律打印,不准手抄用WORD格式编辑,A4打印纸(定稿打印纸由学校发放),单倍行距,装订线在左侧(0.5cm)页码标于页下正中,首页标页码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制2.论文应包含以下各部分并按下列顺序及格式编排(参见附件2“格式范例”,并以《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规范》附件十二为准):(1)中文“标题”(占一至二行,黑体二号,居中)——中文“作者姓名”(只写学生姓名,不写指导教师姓名,占一行,宋体四号加粗,居中)——中文“(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占一行,宋体小五号,居中,其下空一行)——中文“摘要”100—300字(占一段,段首空二字,宋体小五号,其中‘摘要’二字黑体小五号且用[]标示)——中文“关键词”( 占一段,段首空二字,宋体小五号,其中“关键词”三字黑体小五号且用[]标示,各词之间用分号间隔,其下空一行)(2)英文“标题”(占一至二行,Times New Roman小三号加粗,居中)——英文“作者姓名”(占一行,Times New Roman五号加粗,居中)——英文“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占一行,Times New Roman小五号,居中,其下空一行)——英文“摘要”100—400字(占一段,段首首提行,Times New Roman五号)——英文“关键词”(占一段,段首提行,Times New Roman五号,其下空一行);(3)正文(各段均用宋体五号字,段首空二格;论文首段应简要叙述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突破点与创新之处;论文末段为全文的结论或总结,末段前后各空一行);(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各条另起行,每条前空二字,宋体小五号;其中“参考文献”四字占一行,顶格黑体四号)。
3.正文中的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应为“一”“(一)”“1.”“(1)”“”,其中一级标题用黑体四号字并居中,二三级标题均用黑体五号字(不居中,前面空二格),四五级标题用宋体五号字(不居中,前面空二格)4.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结论,一般应在300字以内关键词一般为3至5个,并用分号分隔5.英文摘要与关键词的词汇、语法、标点必须准确,并合乎英文的规范与习惯用法;外文字母采用我国规定和国际通用的有关标准写法,要分清正斜体、大小写和上下脚码6.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字数在5000字左右,考证文章的字数可少于此规定引用他人成果(含观点、数据与论证等)应注明出处7.文中的表格应统一编排序号并赋予表名表内内容应对齐,表内数字、文字连续重复时不可使用“同上”等字样或符号代替表内数字使用同一计量单位时,可将该单位从表中提出并置于圆括号内表内有整段文字时,起行处空一格,回行顶格,最后不用标点符号文中的附图应统一编排序号并赋予图名;除特殊情况,要求采用计算机制图文中图表需在表的上方、图的下方排印表号、表名、表注或图号、图名、图注8.论文正文中的所有引文均应标注上标“序码”和“页码”,例如[1]P423;论文中出自同一书籍的所有引文其序码应相同。
9.论文末尾应标注“参考文献”(此四字占一行,顶格,黑体四号),其下的每条参考文献(每条前空二字,宋体小五号)均应包括下列内容:序码(使用[1][2][3]……,不上标,且应与正文中的引文序码相同);国别(用[]标注,仅适用于外文著作及其中译本)或朝代(用[]标注,仅适用于我国先秦至民国书籍,建国后写作的书籍不标注此项);作者或编者(如有一名以上,仅列出第1名并加“等”字,英文加“et al.”,外文著作的中译者不标注);书名或报刊名或文章标题(均不加书名号)及其文献类别(参下第9条),古籍只标书名而不标篇名、卷数;出版地、出版者(要用全称)、出版年(书籍只标出版年而不标月,但期刊还要用圆括号“()”标注期次,);序号与作者编者、国别(或朝代)之间,国别或朝代与作者编者名之间均用“[]”分隔,出版地与出版者间用冒号分隔,其它各项间用实心圆点“.”分隔(居前一字符的右下角)书籍的出版年后不加任何标点,期刊期次后除圆括号外亦不加任何标点例如:[1] 邹兆琦.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造颐和园史实考证[J].学术月刊.1984(5)[2]张三.左传的成书年代[A].李四.中国史学史论集[C].上海:巴蜀书社.2004[6][德]瓦尔特.有机化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9][东汉]班固.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210.各类别参考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采用单字母“A”标识,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采用单字母“Z”标识。
11.各类别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如下:(1)专著:编号(阿拉伯数字流水号+[]).作者或编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2)期刊:编号(阿拉伯数字流水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3)论文集:编号(阿拉伯数字流水号+[]).作者.论文名称: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4)学位论文:编号(阿拉伯数字流水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写作年度(5)专利文献:编号(阿拉伯数字流水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6)光盘:编号(阿拉伯数字流水号+[]).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出版年(光盘序号)(7)互联网:编号(阿拉伯数字流水号+[]).责任者.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标准(1)汉字一般应使用简化字和通用字,应遵守2000年颁布、200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依照国家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1988 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55年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繁体字、异体字在特殊情形下的使用,依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的规定为准;异形词的使用,依照2001年公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推荐词形为准。
2)标点符号应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1995年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的统一规定正确使用3)文中的数字,应依据1995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5—1995)书写;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码;数字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4)计量单位除引文中出现的之外,其余均依照1977 年发布的《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和198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非物理量的单位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5)使用汉语拼音,应当遵守1958 年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