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淮安市2018届中考语文 朝花夕拾知识点归纳.doc
3页1《《朝花夕拾朝花夕拾》》知识点归纳知识点归纳一、《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1、童年的温馨,充满趣味的童心世界①《小引》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无限的趣味……”③《狗·猫·鼠》 (喜欢小动物)④《无常》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兴趣对连环画、花纸、民间故事、迎神赛会和目连戏等,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与爱好2、童年的压抑与伤害①《五猖会》中“背书”一段(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自以为教育得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3、青年时代冲破家庭束缚,探求、抉择人生道路①《琐记》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 、赫胥黎《天演论》②《藤野先生》 到东京学医,后来又弃医从文从此走上文学 道路,毕身以唤醒国民精神为己任,同反动落后作斗争4、怀念亲人师友①喜欢的人(“无常” 、长妈妈……)②敬重的人(藤野先生、寿镜吾)③同情的人(范爱农)5、作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鲁迅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过战斗①《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讽刺;② 对中医的偏见:“绍兴几个名医, ”借行医诈取病人钱财,痛恨迷信与落后;③ 《琐记》衍太太:居心险恶的人;④对黑暗腐朽的现实的还击、痛斥;二、《阿长与》思考题:1. “我”平时怎样叫保姆长妈妈?什么时候叫她“阿长”的?“我”平时叫她“阿妈” 。
叫她“阿长”是在“憎恶她的时候” ,这个称呼不大客气,平时只有年辈最 长的祖母才这样叫2她2. 有时候“我”为什么“实在不大佩服她”?原因是她“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又不许“我”走动,并动辄以告状相威胁;睡觉的姿态不好,占了过多的地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等等3. 一时“我”又为什么对她“发生空前的敬意”,甚至于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呢?是因为她常对“我”讲“长毛”的故事,某些情况表明她似乎有“伟大的神力” ,于是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 后来因为她给“我”弄到了绘图的《山海经》 ,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又使“我”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4、长妈 妈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感情?(1). 阿长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1) “谋杀”我的隐鼠 (2).“切切察察的毛病” (3)摆“大”字的睡相 (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5).“长毛”的故事 (6)> (重点) 】(2). 文章是按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
这种前后感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见课文的最后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三、其它知识点补充:1、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 1926 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 10 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 2、 《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 ,让我感到痛苦3、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 4、 《二十四孝图》中,子路负米、敦巨埋儿、老菜娱亲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5、鲁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6、 《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7、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8、 《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 ,3《五猖会》 9、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10、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范爱农。
11. 《朝花夕拾》最初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 ,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十篇回忆性散文集子记述了先生少年时代以至到日本的若干生活片 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天里的捕鸟活动;《 阿长与〈山海经〉 》 中, 阿长在新年到来之时教作者说吉祥祝福的话 ;《父亲的病》中作者为给父亲治病四处索求药引的情景;《琐记》 中 作者在矿路学堂求学开始接触新书 „这一篇篇文章,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地方民俗,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性散文 1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和《藤野先生》都是选自鲁迅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 在这两篇散文里,鲁迅回忆了他的两位老师其中,藤野先生以正直热诚,治学 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等高尚品质赢得了鲁迅的尊敬与怀念 13.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出了儿童天然的兴趣和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心儿童的真挚情怀作者儿时,读长妈妈(阿长) 给“我”买《山海经》 ,看闰土父亲雪地捕鸟,坐船看目连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与三味书屋 折梅花(寻 蝉蜕) 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儿童天性的肯 定;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 郭巨埋儿 故事极度为反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14、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