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建伟—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策展人之一.doc
9页2009 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 (点击进入)汪建伟—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策展人之一汪建伟-驻北京艺术家作为一位多才多艺,极具实验精神的中国艺术家,汪建伟用跨领域的作法探索艺术表现形式,从电影,戏剧,多媒体,公共艺术到绘画作为第一批国际认可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汪建伟受邀出席 1997 年卡塞尔文献展,去年他又得到了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当代艺术基金会授予的奖金发现首先,我所理解的“发现”应该是一种态度,它让我们保持对于事物的理解处于某种不信任,使熟悉的秩序受到某种怀疑从这个意义上讲“发现”不应当是惊喜,而是一种动摇它让我们有机会去验证我们自已的思想限度同时,“发现”提供了我们另一种认别事物的方法:既让我们重新去发现那些被我们不加思考而排斥在认识之外的部分是什么?汪建伟ShContemporary 是由现代当代艺术领域专家、国际艺术展览以及商业展会专家所组成的强大团队举办:意大利博罗尼亚展览集团,主办单位博罗尼亚展览集团是欧洲展览会主办机构的领头羊之一,是主办大型高品质生活方式展会的资深专家,在美国和俄罗斯有分支机构,特别在中国,该集团已成为了主要外方展会主办者之一博罗尼亚展览集团旗下的上海公司将指导并保证 ShContemporary 在中国的组织机构的工作。
展会由上海市国际文化传播协会促进,上海艺术博览会组委会,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联袂意大利博罗尼亚展览集团共同主办秦思源,展会总监汪建伟,策展人之一Mami Kataoka,策展人之一Anton Vidokle,策展人之一 汪建伟:当代艺术需要“发现”更需要重新理解“发现”作为“发现:发现当代”项目的三位策展人之一,汪建伟的任务是负责选取七至八位中国艺术家和其作品参展那么他所选取的“发现”到底是怎样的?他将对这里的“发现”作出怎样的理解和阐释?他衡量或者决定“发现”的标准是什么?他的观点与其他两位策人是否一致又或者相异?记者连线到了刚刚回到北京工作室的汪建伟交叉”让“发现”更有意义 汪建伟是中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新媒体艺术家一直以来,他都致力于研究综合知识以及多学科交叉对当代艺术的影响,试图应用多样化的学科方法来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在艺术上,他实现了作品跨越电影、话剧、录像、装置、表演艺术、公共艺术以及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正如他所说,他并非第一次从艺术家的身份跨越到策划者位置上汪建伟坦言:“秦思源选择我做策展人,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我本身就一直在艺术上关注‘交叉’问题;第二,‘发现’这个问题本来就需要很多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当策展人的身份、知识结构不同的时候,就更能形成对艺术认知上的‘交叉’。
在这样的基础上,合作也就有了意义,‘交叉’也更有意思他告诉记者,他选取的七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是张慧、刘韡、李永斌、石青、徐震、冯梦波和杨俊这里的选择是基于他要让大家看到中国当代艺术里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既这些艺术家和作品是不被西方媒体或市场传媒所确立或熟悉的熟悉与不熟悉都会有发现他说:“这七位艺术家中有大家熟悉的,也有大家不熟悉的这里实际上就是我对‘发现’意义的理解往往,大家都会以一种既有的理由或者思维去‘发现’对于‘发现’的概念,人们往往都被遮蔽在熟悉感或者概念思维中所以,我要做的就是挑战经验,对已有事物进行再次印证例如,冯梦波、徐震都不是陌生的艺术家,然而当人们看他们的作品时,实际上并一定很熟悉,也不一定理解从熟悉的人的作品中看到“陌生”,不也是一种‘发现’吗?另一方面,作品还没有完成或正在形成过程中,‘发现’也可产生汪建伟告诉记者,这就是他对“发现”的两种理解无论艺术家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他只关注作品本身熟悉的艺术家,其作品有被重新“发现”的可能;不熟悉的艺术家,或许其作品并未完成或正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同样能被“发现”这七位艺术家的选择都是通过作品来了解的正如当代艺术重要的不是材料或者表现形式,而是思维方式。
汪建伟说:“例如石青,原来一直是以影像、表演以及录像的形式在探讨艺术,这次呈现的则是装置表面上看,艺术家改变了材料和语言方式,实际上,这里我之所以选择石青,重要的不是材料或者语言,而是艺术家的思维方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石青这件作品被展示出来的时候,观众就会发现其作品与展示空间之间会产生一种非常深层的关联,观众由此就能体悟到‘发现’的另一种意义汪建伟告诉记者,他在关注这些艺术家作品的同时,也非常关注这些作品本身与艺术家过去之间的连接他认为,艺术家的作品如同一个连接点,既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连接点,也是艺术家现在与过去的连接点对于该项目参展艺术家的具体作品内容,汪建伟并不愿透露太多他表示,这样才能让观众自己去领悟“发现”的意义和内涵至于,同是该项目策展人的 Mami Kataoka 又是如何理解并实施“发现”的呢?汪建伟透露,他们既有不谋而合之处,也有相异之处,就待观众自己去“发现”吧 来自 SOHU视频-汪建伟:当代艺术学术性不意味着脱离大众汪建伟说:“发现当代”不是说发现新的艺术家,而是发现新的艺术作品我们的这次展览中也放了一位 70多岁的艺术家的作品发现和年龄无关 当代艺术的学术性很强,它不是以让大众不明白的方式去解读,相反,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众在哪里?大众并非是一种人群,不存在只有一种人群的大众。
来自 SOHU汪建伟:通过“发现”挫折寻找愉悦 99 艺术网:汪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采访作为三个策展人之一,请问您和 Mami Kataoka、 Anton Vidokle 这两位策展人之间的工作是怎样分配的呢?汪建伟:秦思源来找我谈的时候,他对我的知识综合和不断超越各种知识及艺术界限的话题感兴趣,当时我的观点是能不能通过一种方式改变一下当代艺术的一种生态之后通过讨论会定下来就是叫“发现当代”这一主题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发现当代” 这个主题之前,我们有两个字在这次没有出现,本届是第三届上海艺术当代,前两届这个部分是叫做“惊喜的发现”,而这次我们只用了“发现” ,没有用“惊喜”其实这两个字对我来讲,我认为是很关键的,因为我在关于策展人的陈述里,用了很短的文字写了我对关于“ 发现”的一种理解首先,我认为“发现” ,它应该是对你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有一种挫折,就是说当一个人面对挫折感的时候,不一定是痛苦的,有可能他不是喜悦,但必定带有某种颠覆的性质存在通过“发现” 来达到愉悦,可能跟过度娱乐化和视觉化的当代艺术有关,但是它跟存在的问题和去发现问题的一个全面关于当代艺术的态度,好像是有点距离。
第二,就是选择艺术家我基本上是负责中国这一部分,因为我们之前有过沟通,大家对不同的艺术家都有不同的认知,实际上是大家对这个主题和对全世界当代艺术不同的发展方向上的认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我都是非常了解的,我认为其实就是一个技术上的分工,作为我选择的艺术家来讲,除了对于发现本身的一种理解之外,它跟我从事艺术家的工作其实是连续的对我个人而言,这十几年来基本上一直还是在做艺术,就是如何在一种知识综合的大背景下,去探讨当代艺术因为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既然艺术是人类全部的一种知识,或者说它是人类全部知识的其中之一那我们能不能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能不能通过人类其它的全部知识和经验,来重新发现艺术?或者是艺术家、科学家、社会学家,他们能不能在一个知识综合的背景上创造出一种新的公共经验?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作为艺术家应该一直在坚持着 在 1996 年那个时候,我觉得大家还比较满足于做一个材料身份的艺术家,比如说这个人是装置艺术家,或者是 Video 艺术家,这种革命性对我来讲并不存在我认为这个概念,既然是从西方来的,我就觉得它跟你的工作有什么关系呢?而且这种关系不是说你做了就确定了你的一个身份,即使这种“身份” ,可能会让你在艺术的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但它不一定是当代艺术真正的精神。
我的第一个 Video 实际上是四不象的,我租了一台摄影机,到各地做一些公共环境的调查当时这个概念受到来自于法国布尔迪奥的影响,我第一次读他书的时候才真正理解了他的表达方法:他认为在一种关系当中去了解事物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说他认为话语建立的是习性、场所和一种交流那么我就觉得是什么样的空间,能提供一个建立这样话语的一个机制,而且是如何建立的?即使这个机制建立起来了,它是不是能够让别人或者让每个人去相信这个话语,这种话语是怎么控制的?就是在这种环境或这种交流当中,我对公共空间进行了介入实际上那部 Video 到现在,可以说当时拍完以后,很多人问我: “这是什么?”紧接着我又做了《生活在别处》这个作品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对不同的人和城市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调查再往后就有了第一个多媒体的剧场,从那个时候我开始认为传统的空间是不是有可能在一个公共的,已经有了一个连接和观看方式的时候,还可以并置一个新的既然是研究关系,它就不能仅仅是所谓的新和旧,如果没有旧,新是不存在的所以很多思维方式就开始有了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在 2000 年到 2004年之间连续出了两个叫《多媒体剧场》的作品。
而这次的“发现”,我个人认为是要研究一种工作方法,就是在选择艺术家和选择他们的作品、时,我很注重一个艺术家自己作品的时间和他们在创作作品的时间,这句话虽说得很抽象,但实际上这就是艺术家的个人记忆,他的知识背景和他对文化的判断,是不是跟他的作品长期保持着这样一种关系而且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保持住的如果不谈这个,我觉得当代艺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就会失去了,就是它是为什么生产?它为什么要生产?99 艺术网:您有没有想过您个人的倾向和色彩过于浓烈,会给这个博览会和“ 发现当代”造成一种,被人误以为是您汪建伟的发现,而不能说是上海当代的一个项目?汪建伟:如今这个社会不存在个人,就像不存在原创一样因为我们共享的是一种知识结构,比如说知识综合的时候,我们会分享今天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对我个人而言,我也是其中之一这样的判断,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就是理性、感性、集体、个人、社会、东方、西方,这实际上本身就应该是我们有待发现的一种姿态我不知道这样解释可不可以?99 艺术网:非常好之前我们提到这次的主题是“发现”,却把“惊喜” 这两个字去掉了,前两届存在“惊喜” ,是因为它的前提逻辑就是让我们有一种期待,结果正中“Surprise” 。
那么此次即使没了“ 惊喜”两个字,我们依旧还会期待“Surprise”作为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双重身份,您希望此次博览会呈现给观众的是怎样一个发现?您期待收到一个什么样的反响或效果呢?汪建伟:现在我们来谈跨界和关系跨界,不是让你放弃某一个东西,得到另外一个东西,这是不存在的关系就像我们说我们的线性逻辑是永远在追赶某一个东西,如果是这种线性思维的话,你手上拿的永远是一种对这个事物和这个世界的看法从关系的角度上来讲,你就获得了如何在一个关系结构当中或者是在整个关系当中去思考的一个转变,我们就会放弃以前原有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说我们是不是因为“新 ”就是要把“旧 ”扔掉;“ 大” 就是要把“小”埋葬;“新媒体”是不是一定要埋葬“ 旧媒体”,我觉得这种线性的逻辑,可能它不属于我们来讨论当代的一种思维方式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刚才我说到的不存在个人,只存在一个个体在一个关系当中的一个位置如我这次的位置是策展人,那么“发现” ,整个展示的“发现”是由二十多个艺术家,而且每个艺术家来自于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他们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问题,他们的问题又会连接起来产生这个问题不同的知识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产生一个真正意义的关系现场。
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它不存在个人决定某一个个体或者一个集体首先是这个看问题的方式改变以后,对“ 发现”的理解,就会变得很丰富比如说我给了你一个我的角度,那么下面说:“好!我再给一个张三的角度其实我觉得真正有意思的是,我们会同时看见有更多的观点对“ 发现”的理解,那么这个“ 发现”的@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