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_教学设计全册.pdf
132页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_ _教学设计全册教学设计全册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进度表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进度表周次周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一周第一周数一数数一数 1 1练习一练习一 3 3第二周第二周练习二练习二 3 3练习三练习三 2 2第三周第三周练习三练习三 3 3练习四练习四 2 2第四周第四周复习复习 3 3第五周第五周国庆节放假国庆节放假第六周第六周练习五练习五 4 4 复习复习 1 1第七周第七周练习六练习六 3 3复习复习 2 2第八周第八周练习七练习七 5 5第九周第九周练习八练习八 5 5第十周第十周练习九练习九 5 5第十一周第十一周练习十练习十 1 1 练习十一练习十一 2 2 练习十二练习十二 2 2第十二周第十二周整理和复习整理和复习 2 2 练习十三练习十三 3 3第十三周第十三周数学乐园数学乐园 1 1练习十四练习十四 2 2 练习十五练习十五 2 2第十四周第十四周练习十六练习十六 3 3练习十七练习十七 2 2第十五周第十五周练习十八练习十八 1 1练习十九练习十九 3 3第十六周第十六周练习二十练习二十 2 2练习二十一练习二十一 3 3第十七周第十七周整理和复习整理和复习 2 2 练习二十二练习二十二 3 3第十八周第十八周我们校园我们校园 1 1 总复习总复习 4 4第十九周第十九周总复习总复习 5 5第二十周第二十周迎接期末考试迎接期末考试第二十一周第二十一周制表人:制表人:1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一、总体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具体阐述如下: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3、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二、数学思考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2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三、解决问题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四、情感与态度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二、学段目标二、学段目标1、2 年级)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2、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3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二、数学思考:1、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4、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三、三、解决问题:1、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四、情感与态度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历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5、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4小学数学第一册全册备课小学数学第一册全册备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 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 020 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0 以内的加减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我们面临的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小学的学习生活还不了解,加上学生的学前教育各不相同,又面临城乡结合部,学生情况比较复杂,所以,一开始面临的困难有不好首先,要让这些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会上课,会听课,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其次,让一些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能主动的获取知识再次,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拜托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和同学友好相处最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教师:实物图画卡片、识字卡片、符号、图形卡片,口算卡片20 以内加法和 10 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数的组成练习卡片,计数器,绒板,钟面,方木块,小棒,数位表学生:学生:多媒体课件、练习本、学具袋、数字卡片、口算卡片提高教学质量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3、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4、联系儿童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儿童接受的练习题5、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6、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适当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数形结合策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策略,情境教学策略等课时安排;课时安排;6一、准备课(2 课时)二、位置(2 课时)三、15 的认识和加减法(11 课时) 115 的认识6 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 课时 30 的认识和有关 0 的加减法 1 课时整理和复习 1 课时四、认识图形(一)(2 课时)五、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20 课时) 16、7 的认识和加减法 7 课时 28、9 的认识和加减法 5 课时 310 的认识和有关 10 的加减法3 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3 课时整理和复习2 课时六、1120 各数的认识(5 课时) 1数 1120 各数、读数和写数 2 课时 210 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 课时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 课时)7七、认识钟表(2 课时)八、20 以内的进位加法(10 课时) 19 加几 3 课时 28、7、6 加几 2 课时 35、4、3、2 加几 4 课时整理和复习 1 课时九、总复习 4 课时全册结构图全册结构图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二单元:位置第二单元:位置第三单元:第三单元:1 15 5 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认识和加减法全册知识结构图数与计算第五单元:第五单元:6 61010 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第六单元:11112020 各数的认识各数的认识数数读数顺序和大小写数个位和十位 10 加几和相应的减法8第八单元:第八单元:2020 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内的进位加法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几何初步认识几何初步认识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准备课准备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