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5168324
  • 上传时间:2021-10-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3.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上J记录O返回O下载打印 Email •下一记录【标题】浅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作者】吴茂林【关键词】李鸿章;洋务思想;影响【指导老师】王明月【专业】历史学【正文】引言十九世纪中期,汹涌而来的外国列强和农民起义使清帝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压 力下,统治官僚集团开始发生分化其中一部分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他们以“日强” “求富” 为号召,企图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装备与先进技术,以强化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 治,这场运动称为“洋务运动“,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鸿章、曾国藩、奕诉、文祥等人 然而,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李鸿章用力最勤、收效最大、成就最高从1872-1895年, 清朝有关洋务事宜,有五.分之四都经李鸿章之手,纵览其一生成就,当时实无人可出其右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李可章洋务思想地评价,事实上也就是对整个洋务思想,洋务运 动的估评一、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与演进(一)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仓协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外国侵略者相抗 衡,而不是简单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鸦片战争后,除了太平天国起义在一段时间内曾威 胁过清王朝的统治外,西方侵略者一直是清王朝的主要威胁。

      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侵 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直很突出,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洋务运动的兴起,在很大程度 上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李鸿章是以“洋务”作为应敌制变之法宝、匡扶清朝中兴之利器的 在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他看到当时的形势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而 为中外联属之天下”,[1]中国正面临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国 侵略势力已深入京师和中国腹地,中国面对的不是一个敌人,而是处于强敌环伺之中,形势 非常险恶李鸿章认识到,中国要想改变积贫积弱的落后状况,免受西方侵略者的欺凌,空 谈攘夷,徒言御侮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唯一的办法是自强,而日强的唯一手段是办洋务李 鸿章的洋务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1862年初在准备援救上海时,李鸿章就已决定|何 西方国家学习制造枪炮的技术,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表达了他对西方先进武器的羡慕:“洋兵 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糜,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术耳”⑵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电 李鸿章认识到,洋人“大炮之精纯,弹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为中国所能 及”[3]他一面向英法购买武器,雇佣外国军官为各营教习,命令淮军练洋操,使用西式 武器;一面招募外国工匠,开办军火工厂,制造开花炮等武器,力图使淮军近代化。

      1865 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全面展开李鸿章坚持以洋务自救 的主张是非常坚定的,“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拘 何症概投其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4]当蒙咪无知而又高傲自大的封建士大夫讥讽他“喜 谈洋务时,他亳不掩饰地回答说:“今廿喜谈洋务乃至圣之时,人人怕谈,厌谈,乃至非张 阜即鲁莽,鲜不误国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奈何术以支持耶!” [5] “至稍涉 洋务则有鄙夷不屑之见横亘胸中,不知外患如此其多,时艰如此其棘,断非空谈所能有济 若事事必拘成法,恐日即危弱而终无以自强”[6]此时李鸿章的视野所及,还仅限于武器 枪炮,他认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船耳、 铁路耳、机械耳”,[7]他认为中国只需学习外国的利器和制器之器,“中国想要自强,则 须要学习外国利器,想学习外国利器,就须要学习他们制造技术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全面 展开,李鸿章在对西方的认识上前进了一步,他曾公开说:“洋学实有逾于华学者”,认为 中国在办学堂培养人才等方面都需要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器练兵,设 厂开矿,以“夺其所恃”。

      [8](二)李鸿章洋务思想的演进随着对西方认识的逐渐深化,李鸿章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强大,除了拥有先进的武器 洋枪洋炮外,还拥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 国,岁入财赋动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之税” [9] 因此他认为必须“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 未有不终受其弊者"[10]开始悟到“求富”,从“自强”到“求富”,在洋务运动中是大 大前进了一步进而,随着洋务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李鸿章也逐渐认识到,仅有经济方面 的改革,而无政治方面的相应调整,则经济方面的改革亦难有推进,少有成效为之,李鸿 章曾多次与同僚朋友言及政治变革的设想,要求改变祖宗之成法他说“办洋务制济洋务兵 若不变法,而徒鸯空文,绝无实济"[11]能日强则先变法与用人 [12]二、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内容(一)喜谈洋务李鸿章与其他皓首穷经的知识分了有所不同,他留心时事,注意观察现实问题,以国家的振 兴为己任在李鸿章的思想演进中,儒学传统的经也致用和因势变通观念成为他开展洋务运 动的助力,同时儒学传统中以纲常礼教为核心的保守成份,又阻碍他的洋务思想产生质的飞 跃。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李鸿章先后在安徽巡抚福济和曾国藩幕府赞划军务1861年11 月,他被曾国藩推荐为独当一面的江苏巡抚次年4月,李鸿章带领他召募训练的淮军来到 上海直至此时,李鸿章才开始和外国人打交道李鸿章初到上海,见外国枪炮性能优越, 杀伤力强,十分佩服,他说:“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 [13]随即认识到中国兵多而弱的原因是因为武器太落后,他说:“每思外国兵丁口粮贵而人 数少,至多以一万人为率,即当大敌中国用兵多至数倍,而经年积岁,不收功效,实由于 枪炮簸滥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 [14]正是基于这个认识, 他萌发了仿造外洋军械的思想然而李鸿章对待洋人的态度与上海中外会防公所的那些绅 商,以及同华尔合作建立常胜军的吴煦、杨坊皆有不同他对吴、杨二人以及与洋人交往的 官商有这样的评价“吴道(指吴煦)与杨道(指杨坊)暨会防局官绅外交之术,过趋卑谄”;“所以媚洋人者无微不至”[15]李鸿章表示瞧不起这种对洋人过趋卑谄的角色同时,他 对于封建顽固派的抗夷行为,也不表赞同,他认为“沪道媚夷,失之过弱;汉道抗夷,失之 过刚”• [16]李鸿章对外国武装力量采取笼络、利用的办法,他以后引为得意的一件事就 是在靠戈登的常胜军的助力而从太平军手里夺I可苏常地区后就成功地遣散了常胜军。

      李鸿章 在与洋人打交道中逐步认识到,清政府的真正威胁来日外洋,“盖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 患在西洋 [1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要求自强成为全国朝野上下一致的呼声这时当权的 洋务派官僚和不当权的爱国分了(如王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的洋务思想逐渐汇为 一流,促成了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的发生李鸿章受其前辈和朋僚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 洋务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发展正视现实,不甘灭亡,勉支大局,变计图存,是李鸿 章洋务思想的出发点面对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形势,李鸿章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木能,大声 疾呼:“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日如,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 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 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 未有之强敌” o [18](二)提出洋务的总纲——外须和戎,内须变法1881年,李鸿章提出办洋务的总纲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19]这实际上也是贯 穿了其整个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李鸿章的外交政策与其办洋务的初衷是密不可分的为什 么“外须和戎” ?根本原因在于中外势力对比相差过于悬殊了。

      彼之军械强于我,技世精 于我,即暂胜必终败” “和”的原因是“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欲真夺我土地也”[20]只要遵守和约,便可共处;而“和”的目的在于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以相抗衡所以“外 敦和好,内要自强” o [21] “明是和局而阴为战备,庶几可速成而经久”,否则“平I I必为 外人所轻,临事只有拱手听命”[22]总之,和的关键在于变法图强李鸿章曾深有感触地 指出:“自古用兵未有不知己知彼而能决胜者若彼之所长、己之所短尚未探讨明白,而欲 逞意气于孤注之掷,岂非视国事如儿事”[23]在李鸿章看来,“自强”包括既要向西方学 习又要避免对洋人的过分依赖两个方面当时,洋务派创办的各造船厂、兵工厂在原料、机 件、技术乃至管理等各方面都严重依赖外国为了减少对洋人的过分依赖,李鸿章非常强调 自造的能力,在他看来自造可以使“官弁匠役互相传习,久而愈精”,并有可能真正达到“师 其所能,夺其所恃”的目的同时他还批评了左宗棠在办福州船政局时“专任税务司人日意 格”、崇厚办天津机器局“专任领事官密妥士”,担心将成尾大不掉之势他在接办天津机 器局之后,便精练华工,酌量裁撤洋匠,并将主持局务的洋员密妥士裁退。

      李鸿章还认识到 办洋务,图自强,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要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 庶练兵、制器、造船作事可期逐渐精强,积诚致信,尤需岁月退久,乃能有济”[24]在这 方面,应该说李鸿章的见识还是胜人一筹的外须和戎”是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前,我们说李鸿章的“外须和戎”政策 是卖国贼的政策,其实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外须和戎”根木原因在于中外势力比较相距悬 殊李鸿章比较客观地估价了中外军事力量的实际状况,承认中国的防卫体系落后,这是 对的但他过分夸大了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中国绝对不能与外国开仗,因为即使暂时 胜利了,最终也难免失败这种观点导致李鸿章不敢做积极的抗争,使自己完全处于被动地 位承认敌强我弱,战略上以守为主,这本不错但战略上的守势不等于每次具体战役都以 守为主,相反,没有一个个局部战斗的胜利,战略上的守势也无法维持消极的退让只会酿 成实战中的溃败外须和戎”承认中外的客观差距,希望求得和平环境,图“自强”,有 其合理的一面其实,李鸿章的主“和”并不是消极的妥协投降,“和”只是一种手段李 鸿章在更多的场含表现为主和,其主和也的确丧失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损害了一定的权益。

      不过,李鸿章的主和是为变法日强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他清楚,如果一味求和,平时 必为外人所轻,临战只有拱手听命,因此,应自强如果整天陷于战争之中,哪有精力去求 强、求富呢,所以维持和局是不得己的妥协,是中国推行近代化所必需的另外,求和也是 为中国的自强运动争取时间因此,即使暂时“稍损国体,渐长寇志”,也是值得的每次 议和后,李鸿章不仅没有松口气,而且大声疾呼愿我君臣上下,从此卧薪尝胆,力求自强之 策他带头举办实业,从军事和经济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这样的求和,无疑是从维 护民族利益这个大局出发而进行的因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并非只有战之一策,通过外 交谈判,利用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是对敌斗争的必要手段和策略可见李鸿章“外须和戎”的 本意并不是你求我给,拱手听命他所希冀的是“保境安民”、“相安无事”,即避免中国 完全殖民地化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内须变法”与“外须和戎”相比,“内须变法”却 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思想李鸿章在主观上认为“外须和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内须变法”, 在力保和局的前提下,通过变法来达到加强国防,使列强不敢起轻视窥伺之心,以实现长治 久安因而,他主张把“外须和戎”与“内须变法”相结合,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李鸿章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几千年未有之“强敌”与“变局”,中国必须有所改变,否则就 会大难临头李鸿章萌发了效法日木进行变法的思想他在给恭亲王的一封信中就指出“II 本区区小国,尚知及时改辙,我中国深惟穷极而通之故,亦可以皇然变计25】他面向 世界,也看到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国以守法为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