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练习.doc
21页高考复习:2010年文言翻译与断句练习 2010-03-24 14:30:57| 分类: 高考|举报|字号 订阅高考复习:2010年文言翻译与断句练习第一部分 六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1.(09年广东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答案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09年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答案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3.(09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答案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解析 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2008年高考题1.(08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答案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 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义和结构,正确断句2.(08浙江)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暴 其 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史记·刺客列传》) 答案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解析 先整体阅读,弄懂文意再断句3.(08福建)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答案 (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 解析(1)①重点词语:行(推行)、藏(退隐)、是(这样)②重点词语:由(实行)、行(走) (2)第一段话要抓住“舍之则藏”这句话来理解第二段话要抓住“独行其道”四字来理解比较出二人处世态度的不同:一个是归隐,一个是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4.(08江苏)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班 固 论 司 马 迁 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微 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答案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解析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子进行断句2004~2007年高考题1.(07福建)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节选) 【注】 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答案 ①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②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解析 ①句中,“夫子”是对老师的尊称,此处可译为“您”豫”是“快乐,高兴”的意思然”是“……的样子”②句中“治”是“治理”的意思舍”是“舍弃”的意思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 解析 抓住关键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来分析。
【参考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他)说:“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以前我曾经听到您讲过:‘君子不该抱怨天,不该责怪人’”(孟子)说:“当时是当时,现在是现在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必定有圣君兴起,其中还必定有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头,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时势(需要)而论,也该是可以有作为之时只是)老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以外,还会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2.(07北京)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弓 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直 朕始寤向者辨之 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解析 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思正确断句。
【参考译文】 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就喜欢弓箭,搞到几十个好弓箭,自己认为没有能可比的了近来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给做弓箭的人去看,工匠却说我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我问原因,工匠说,木材的质地不平直,纹脉都是斜的,弓箭虽然有劲,然而射出的箭不会平直我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方法还不准确我凭借弓箭打天下,认识这些弓箭还不完全,况且天下的事物这么多,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3.(07浙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颜氏家训·勉学》) 答案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解析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文段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同时,还应注意文段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这段文字要注意几组动宾结构的对称句子4.(06北京)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齿 之 有 唇 也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答案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解析 这段文字主要说了赵国与齐、楚的利害关系,再加上我们非常熟悉的“唇亡齿寒”的成语,所以,难度较小5.(05福建)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①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②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③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答案 ①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②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③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属地 解析 本题共有三小则语段翻译第一则用倒装更方便译释大、小可以活用成名词王”也是要活用的,称王之意,在孟子文章多见此即为“王道”第二则,“困”表被动,“于勾践”是向勾践,是状语后置请命”是难点,“求哀”是提示,请命是求哀的具体内容下文也有提示,勾践欲赦而范蠡不可第三则文意与前一句类比,否则不能构成相互理解之便之”是结构助词,用法是分开主谓关系解”是突围,“而”是顺接,“东”是活用动词“向东走”此“国”当不同今天之国,标准答案仍旧解释为“回国”不妥,应该是封地或是属地此字为具有政治意义的古今异义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2009年联考题1.。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