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毕业论文海子论.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392213146
  • 上传时间:2023-02-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海子论【摘要】海子以抒情诗创作为起点,最终转向史诗写作,成为当代诗坛上最有成就的年青的史诗诗人其诗歌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发扬本民族诗歌传统,构成了错综复合的文化背景本文拟从海子诗歌在当代的境况、诗歌语言、思维方式、诗歌意象、精神原型及他的自杀等方面对其人其诗进行阐述关键词】《诗经》 基督教 神启 麦地海子在当代诗坛处处是一个异数二十二年前,他卧上了冰凉的铁轨,以最贴近大地的形式与这世界诀别他的死强烈地震撼了中国文坛的神经,当人们还没从错愕中回过神来,另一位与他情同手足的诗人也追随他的脚步而去海子注定是不幸的,他出生于一个无诗的时代,这个世俗的社会甚至容不下一个单纯诗人与他倔强的骄傲批评界对海子其人其诗整体上尚处于一个失语阶段,其诗歌的繁复面貌让每一个进入它的研究者都感到了阐释的困难笔者能力有限,以下仅撷取几个有代表性方面谈谈海子的诗与他的死亡海子诗歌在当代现代诗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其地位合法性的问题郑敏在《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里反思五四激进的白话诗运动中断了传统文化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与传统古典诗歌形成了文化断层就笔者观察,现代诗地位的不稳固还与读者对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的不信任有关,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骈俪对偶工整的语言形式,现代诗沦为质地粗粝的文字涂写。

      中国对雅文化的追求源远流长,包括以说书讲唱为代表的俗文化也有向雅文化合流的趋势就此形成的文化心理定势使后来读者对雅致文化有着持久而强劲的审美追求,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读者对作为海外舶来品的现代诗的审美隔膜鉴于此,海子诗在当代依旧处于不温不火阶段,世人对他惊世骇俗的死亡从某种程度上转移了对他诗歌的注意力与鉴赏力,当诗歌被扩大成一次诗歌事件,人们的注意点往往与文学本身相去甚远而海子本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又是隔膜的:“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应该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1]海子的诗歌志趣与读者阅读期待的背道而驰构成了海子悲剧的社会背景有一次他去酒店喝酒,却发现身上没带钱,于是他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而老板的答复则是:“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世人也许认可“李白斗酒诗百篇”,但无法容忍一个无名诗人的疏狂这对自视甚高心性敏感的海子无疑是莫大的侮辱事实上,当今社会缺乏足够数量的合格读者,而文学接受作为文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对文学兴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出版后成为当年法国的畅销书,一本晦涩的现代主义的诗集成为畅销书,这在中国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现象。

      社会的拒绝接受对海子的精神无疑是间接的扼杀海子诗歌的语言批评界对海子诗歌的语言达成了一个共识,认为他的语言存在一个从水质的母性到父性的烈火的转移过程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同样生逢不幸的当代诗人公刘后期的风格转移,黄子平先生形容之为从云到火的转变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仅从修辞法等角度对其诗歌语言进行粗略分析海子早期抒情短诗基本上处于自我书写阶段,仍未摆脱一丝僵硬与书卷气其中陌生化的手法普遍运用,背离了我们日常所熟悉的涵义,以陌生然而是更本质的形式出现海子也强调诗人在抒发情感与驾驭语言之间出现矛盾状态时,当某种巨大元素和伟大材料促使诗人有太多话要说时,这些巨大元素和伟大材料的东西会涨破诗的外壳[2]从海子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诸如这样的表达:“爱怀疑与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亚洲铜》),“从地下强劲喷出的/火山一样不计后果的/是丝杉和麦田”(《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而我们熟悉的语言逻辑应是:“鸟爱怀疑与爱飞翔,海水淹没一切”,“月亮像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 丝杉和麦田像火山一样不计后果地从地下强劲喷出”海子在这里将本体与喻体倒置,显示了初步陌生化的手法,给我们熟知的事物重新下定义,抵御了机械性带来的审美疲劳而重新镀亮了汉字,其语气颇像耶稣基督创世纪时所说的“‘光是好的’,于是便有了光”那种不容置疑,也像远古时代先民以蒙昧初开的目光观察事物时的新奇与虔敬。

      《亚洲铜》亚洲铜 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 亚洲铜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亚洲铜 亚洲铜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亚洲铜 亚洲铜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该诗被骆一禾极力称颂并受到了批评界的好评,而我个人认为其艺术格局显然不及后期一些诗作来得成熟、完善就诗歌的音韵节奏而言,每一节首句的“亚洲铜,亚洲铜”是短处有力的呐喊,其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借鉴了古代汉乐府民歌的精简凝练、韵味无穷如乐府《相和六引》之一《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紧凑的节奏与情势的紧张相映成彰,海子该诗可以说与这种表达效果很接近了而紧接的下一句“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就形成了节奏与形式的累赘,气场顿减,给人重复之感这说明此时海子将古典与现代汉语衔接时尚不能处理得流转自如正如燎原所指出的,海子早期诗歌就标题而言具有共同特征,这首先就是“大”——昭昭大义,大话大说,这表明此时的他尚未找到自己作为抒情主体的准确感觉。

      [3]此外,海子给诗歌语言笼罩上了一层神性色彩在一个神性缺席的时代,海子似乎更愿意向西方移植一个神海子在《<诗学:一份提纲>·<辩解>》中作过以下解释:“豹子的粗糙的感情生命是一种原生的欲望和退化的欲望杂陈狮子是诗骆驼是穿过内心和沙漠的负重的天才现象公牛是虚假和饥饿的外壳马是人类女人和大地的基本表情玫瑰与羔羊是赤子赤子之心和天堂选民——是救赎和感情的导师鹰是一种原始生动的诗——诗人与鹰合一时代的诗王就是王石就是石酒就是酒家园依然是家园这些都是原始粗糙的感性生命和表情海子的语言方式完全是属于他个人的神话世界的由于基督教传统和西方神话诗学传统对神话的看护,使西方语言始终没有完全与其神话源分离,从而使古老的神话永远活在当代语言中……汉语言中,神性的缺席已经成为一种积重难返的传统早在先秦时代,中国的先贤们便已将“神”悬置起来,不与言说了[4]当“他们”派诗人于坚致力于恢复汉语言的神圣性,从日常用语中寻觅神性色彩时,他不知道我们自先秦以来“不知事人,焉知事鬼”的实用理性精神早已消解了汉语原初的神性色彩,成了散布于民间诸如灶神、门神等功利主义迷信的精神碎片了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保留了艺术的形式之美,却不免中心消解,边缘耀目的格局。

      海子诗歌的思维方式海子在气质上属于灵感型抒情诗人,凭直觉感知世界,即所谓的“神启”‘神启’实质上就是类似于人类童年的幼稚状态,直觉判断状态下对世界的某些原始经验——神话就是这时候产生的[5]如在《秋》中海子所描绘的景象:“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天深了,王在写诗/在这个世界上秋天到了/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这首诗中,鹰的出现是直觉的像喻李振声曾指出“鸟”的意象在第三代诗人诗歌中的密集出现,因此鹰作为鸟类之中的王者在海子诗中被赋予了特定含义鹰生活于大地之上天空之下,成了神与人之间的神秘使者就如古人对草木虫鱼、雷霆闪电心怀虔恐与敬畏,在海子的直观世界里,鹰与神有着神秘的内在联系这种神启的思维方式更多以幻像和超现实之物作为书写对象,是思维的蹈空之舞海子的“美学”课很受学生欢迎,有一次他在上课时,为说明想象的随意与创新,他说:“你可以想象海鸥是上帝的游泳裤《亚洲铜》里展现了海子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将白鸽子想象成“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同时,海子诗歌突出了立体多维的思维方式,构成了其潜在的前景与背景比如他的《天鹅》:夜里,我听到远处天鹅飞跃桥梁的声音 我身体里的河水 呼应着她们 当她们飞越生日的泥土,黄昏的泥土 有一只天鹅受伤 其实只有美丽吹动的风才知道 她已受伤,她仍在飞行仅仅以天鹅作为某种比喻的诗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写得如此凄迷、悠远和美丽的。

      其实,海子诗正是“由于楔入了神话的语境,他的诗中形成了神灵出入的场所”[6]诗中的“天鹅”意象是实物、诗人想象、神话、寓言乃至童话多重元素复合的产物如果说“天鹅”作为具体物象构成了诗歌前景,那么其中的神话、童话因素则构成了隐含的背景,从而引发了多义的联想《春天,十个海子》如是写道: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声音出现了分化,“海子”既是自指,也可视为脱离了实体的诗人的化身,而真正的诗人却成为先知式的角色俯视着春天里的“十个海子”此外,海子诗歌体现出典型的跳跃性思维如他的《桃花和你》:“部落的桃花,水的桃花,美丽的女奴隶啊/你的头发在十分疲倦地飘动/你脱下像灯笼一样的裙子,内部空空/一年又一年,埋在落脚生根的地方”。

      仿佛神来之笔,海子将风马牛不相及的桃花与美丽的女奴隶联想在一起美丽的女奴隶”意指被囚禁的美,一种哀怨无形中被渲染到极致,就如黛玉的《桃花行》一诗中那种哀感顽艳,一种凄凉与美的化合在自身情感投放下,桃花在海子看来是被囚禁的美,囚禁于自然万物的运作规律,所谓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里牵涉到海子的生命哲学,即把有限的生命化为一次奋力的冲击,挣脱自然的牢笼,进入宇宙的永生不甘沉寂的“女囚徒”的拼死一搏留下了落红满地的绚烂谢幕,所以有了桃花凋谢时如“红色堆积的叛乱的脑髓”的萧杀海子诗歌中的意象麦地与太阳系列分别是海子前后期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而二者本质上有着微妙的相通性在色泽上,它们都具有火焰的色彩,可以说,二者之于海子犹如向日葵之于梵高海子写于1985年的《日光》中写道:“日光其实很强/一种万物生长的鞭子和血!”阳光策打万物,也为万物提供生长的“血液”,即太阳的属性通过血脉相承传递给了麦子,麦子与太阳具有某种血缘相通性在笔者看来,“麦地”包含了以下几层精神意蕴海子之所以对麦子的抒写热情不减首先源于他的乡村背景与乡土情结,在于“当年的饥饿留给海子的神经性的生理痉挛”[7]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文化实体的民族,乡土构成了其地理与文化的总体背景,海子同样不能挣脱文化母体对其创作的影响。

      另一方面,海子对麦地意象的倚重与依赖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创作初期尚处于自我书写阶段的不成熟,这时期他的目光依然局限于大地与成长环境,没有后期写作长诗时上天入地的恢宏视野其次,麦地意象体现了本民族守成自足的传统文化意蕴在我国相传最早的诗歌《击壤歌》里写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展现出人卑微而自足地生存于大地上的图景因此,“麦地是人和大地和睦相处的象征,是一种播种和收获、奉献和领受的和谐循环的象征”[8]再次,麦地意象传承了基督教中关于“落地的麦子不死”的教义《圣经·约翰福音》12节里如是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海子践行了基督教义,他以死的决绝方式保留生命到永生麦子也是原始先民生存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