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0年我国哲学人的自由理由.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郭**
  • 文档编号:102993553
  • 上传时间:2019-10-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8.6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国哲学人的自由理由      我国哲学人的自由理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因而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理由做过许多有益探讨      文章力图通过中国哲学关于人的自由理由研究更深刻的揭示关于人的自由的科学内涵并且展现这一理论对当代人类社会以及每个个体的发展具有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自由理由;儒家;道家;佛家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生产关系的不发达人们主要把精力投入到存活需要中人对社会的依赖为人的生活套上了枷锁限制了自由的发展自由仅仅只存在少数剥削阶级的手中      中国传统的自由精神和传统的思想文化紧密相连其实质是关于人的学问表现为重视研究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和理想以及人的生死自由等      黄玉顺教授概括为:儒家“入世的自由”道家“忘世的自由”佛家“出世的自由”以及三者融合为一的超越的自由精神      一、儒家的自由观      儒家学派开启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参与百家争鸣和文化融合的主要是孔子、孟子、荀子三大家      儒家追求的自由乃是个人的内在精神和道德的自由是一种道德超越天人合一、入世有为的自由这从儒家的生死观中有所体现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人在生时应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理想修养自己的学问达到“天人合一”的“不朽”的境界      孔子一生中追求的真善美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儒家追求自由的一个写照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率性而为随意而行一如自然达到圣人“至善”的最高境界      儒家的自由不仅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即道德自由同时也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哲学自由将人与天地称为“三才”从天人一体的结构中对人的价值、人的自由理由进行探讨研究自由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人格集忠孝仁义于一体兼仁智勇三德正道直行天下为公最终达到内圣外王人格境界高低不同人实现的自由程度也就各异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天道的完善在实现自由目标的进程中一要遵循“天道”实现天人和谐二要走“人道”实现人际和谐      二、道家的自由观      道家的奠基人是生活于春秋末期的老子其两千多年来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      道家思想认为人的自由主要源于逍遥自适、自然无为具有强烈的超越意识和批判意识它实质上是一种不合作不索取的消极自由钱穆先生在著作《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西方人在对立中求自由而中国人讲究整合缺少在对立中积极寻找自由      实质上道家追求的自由是一种“忘世的自由”回避现实他们希望在现实的生活中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从仁义礼智的教条桎梏中解放出来回归自然达到心灵的解放实现精神的自由      道家认为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道而“道”是永恒的存在人肉体的存在只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人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能忤逆以“无为”的方式取得世事外变中的自由      庄子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逍遥无待它也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指的是人的心灵的逍遥和人的精神的遨游不为欲所动为物所累无牵无挂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      老庄之“道”以虚己无待、特立独行的精神自由之路指出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立人格境界以天地为炉为人类有限的生命历程提供了终极关怀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实现真正的自由      三、佛家的自由观      佛家是佛教徒和佛教哲学家的统称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      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它认为世界都在变化之中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一切的变化都是有理由的即缘起      佛教哲学以人为本位探讨人生的终极理由杜继文先生研究指出中国佛学按其本质规定可以定义为“自由”佛教小乘的“自度”即是追求个体的自由大乘的“普度”则是追求群体的自由追求的是一种“出世的自由”一种永恒的涅槃境界最终目的是超越“自我”而成“佛”成佛是佛教徒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和终极目标佛就是自身生命的本然性存在当下即得不须到处寻访在外界求索      禅宗所说的“自由”其实是“自性”远离了一切污染现象的本来状态生命主体本身及其所具有的功能自由不是一个外在的特有的有待追求的对象是“自性”的呈现、开显及发用是一种完全的开放是“本心本性的实存地醒悟”      从主流上来说它关心的是个体生命的解脱和自由没有自由的个体群体的自由就无从谈起禅宗的自由是建立在真正主体性之上的实践自由、生死自由是一种意境的自由表现为以完整的心、空无的心、无分别的心去关照、对待一切不为外在的一切事物所羁绊所奴役超越意识的根本性障碍以求在心态结构的深处实现个体与整体、短暂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使人由万物、时间、空间的对立者转化为与万物、时间、空间的和谐者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天性与心性这两级来理解和实现“自由”      儒家养心使人们积极进取肯定自我和入世的倾向从道德论上肯定每一个人为善去恶的内在根据以及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身的必要选择;道家主张无为尊“天性”从自然论上肯定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和本性自由;而中国佛教则以主体的“自作自受”轮回之说丰富了传统的人生论提倡随缘任运、心不执著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主张从人的内心世界中去探索自由难以使人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人的哲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2]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俞可平.人的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简介:雷艳妮(1984)女汉族陕西澄城人西安思源学院思政部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哲学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