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顶角及其性质3.doc
5页10.1.1相交线(对顶角及其性质)执教教师:钟山县红花镇中学 陶洁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理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复杂图形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方法和方程思想.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对顶角相等”的探究过程 疑点:对顶角、邻补角的图形识别 解决办法:强调图形的基本特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分解复杂图形、找出基本图形的方法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等方法四、教具学具准备:三角尺、自制的相交直线的模型和课件PPT五、教学过程: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投影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活动2】探究对顶角和邻补角 (一)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1.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2. 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它们不仅有一个公共顶点,还有一条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二)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1.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相邻且互补2.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推理:∵∠1= 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活动3】范例讲解例1. 已知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解:∵∠3=∠1=40°(对顶角相等)∴∠2=180°-∠1=180°-40°=140°(邻补角定义)∠4=∠2-140°(对顶角相等) 变式:若∠l=m°,求∠2、∠3、∠4的度数 【活动4】巩固练习通过达标测试加深对“对顶角和邻补角”概念和性质的认识和运用活动5】总结、扩展角的名称特征性质相同点不同点对顶角①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②有一个公共顶点③没有公共边对顶角相等 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出现。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直线相交时,一个的角的对顶角有且只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邻补角①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②有一个公共顶点③有一条公共边邻补角互补【活动6】作业教材P121 习题10.1 第1,2题六、板书设计10.1相交线 (一).概念1.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2.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它们不仅有一个公共顶点,还有一条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二)性质1.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2.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相邻且互补七、教学反思本课课前之前做了较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利用模型、道具进行演示使教学过程更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涉及到的知识点都讲解得条理清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并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获得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师生互动充分在讲解例题时花费的时间过多了些,导致后面留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不足总体来看,本课的目标基本达成,重难点也得到突出、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