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目标相容度与对华日元贷款.pdf

30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6607576
  • 上传时间:2018-06-2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87M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55 目标相容度与对华日元贷款李 敏现有关于对外援助的研究主要是考察如何增强援助的有效性,即分析援助政策在受援国产生的效果也有少量研究试图从援助方和受援方的互动角度来考察援助实施的问题,但这方面的成果并不系统本文认为,对外援助行为的最重要特征是援助方和受援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公共政策循环系统的脱节为此,本文尝试将委托代理模型应用于双边援助来探讨对外援助合作双方的互动关系,进而从理论上说明具有不同偏好的援助合作双方的互动如何导致援助制度的变迁和援助分布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1979—2005财政年度对华日元贷款援助制度和援助分布所出现的变化进行实证检验一、 官方发展援助的现有分析在官方发展援助(ODA)的实施及其效果方面①,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ODA (OfficialDevelopmentAid)的全称是官方发展援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ODA 的定义是:“ 官方发展援助就是那些流向发展中国家和多边机构的,由官方机构提供的援助,官方机构包 括国家和地方政府,或是它们的执行机构ODA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发展中 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福利水平;第二,它具有优惠性质,其中赠与的成分不低于25%。

      ” 鉴于行文方便, 后文所称的对外援助就是指ODA可参见OECD,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Financial Flows 2003(Par2 is: OECD, 2004) , p1315《 国际政治科学 》2007年第1期(总第9期) ,第55—83页 Scien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56 以下三个方面:(一)援助的外交决策分析这一分析思路的基本假定是,ODA的实施是援助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因此,ODA政策和项目执行是由援助国的外交决策过程和利益考虑所决定的一部分学者侧重分析援助国决策机制对ODA的影响艾伦 · 里克斯(Al2an Rix)、 罗伯特 · 奥尔(Robert Orr)、 戴维 · 阿拉斯(David Arase)在阐述日本对外援助政策的决策过程时,强调了外务省、 大藏省(现在的财务省)、 通产省(现在的产业贸易省)和经济企划厅(在后来日本政府体制改革中被撤销)等官僚机构的作用①与以上学者所主张的对外援助的四省厅决策模式不同,高岭(Tsukasa Takamine)认为,日本在制定包括对外援助的对外政策过程中,外务省官僚和自民党具有主导地位。

      他的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外务省官僚占据主导地位;在90年代中期以后,自民党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他指出,日本国内决策体制的变化导致对华ODA决策中的负面考虑越来越多②另一部分学者则强调援助国ODA政策背后的利益动机塞韦林 · 布莱兹(Séverine Blaise)详细分析了1980年至1999年日本ODA在中国各省的分布,从统计上证明日本的ODA起到了为日本向中国输出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Di2rect Invest ment—FD I)搭桥铺路的作用③连玉如认为,德国对华援助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主要原因就是德国越来越重视在中国的商业利益④金熙德、 林晓光等指出,日本进入90年代之后,国内环境保护的要求、 对华安全担忧等因素在外交决策中的比重增加,导致对华ODA出现了相应的变化⑤国际政治科学①②③④⑤RobertM. Orr,The Emergence of Japan˜s Econom icAid(New York: St . Martin˜s Press, 1980) ; Al2an Rix,Japan˜s Econom ic Aid(New York: St . Martin˜s Press, 1980) ; Alan Rix,Japan˜s Foreign Aid Chal2lenge: Policy Refor m and Aid Leadership(London: Routledge, 1993) ; David M. Arase,Buying Power: thePolitical Economy of Japan˜s Foreign Aid(Boulder, Co. : Lynne Rienner, 1995).Tsukasa Takamine,Japan˜s Development Aid to China: The Long2running Foreign Policy of Engage2ment(London: Routledge, 2006) , pp174—94. Séverine Blaise,“On the Link between Japanese ODA and FD I in China: A Microeconomic Evalua2 tion Using ConditionalLogitAnalysis,”Applied Econom ics, Vol137, No11, 2005, pp151—55. 连玉如:《 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策 — — — “ 新德国问题 ” 探索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金熙德:《 日本政府开发援助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 援助与中日关系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57 上述研究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忽略了受援国在援助实践中的作用比方说,它无法解释,在援助国的政策考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接受外来援助的一贯态度?当援助国的某些动机可能有损于中国利益时,中国又是如何影响ODA的谈判与实施的?(二)援助的效果分析这一分析思路的基本假定是,经济发展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内问题因此,ODA能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基本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政策和政治结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受到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很大影响伯恩赛德(Burnside)与多拉尔(Dollar)在他们撰写的并引起发展经济学界重要争论的一篇论文中,通过对1970—1993年共275个样本的分析后指出,如果发展中国家具有良好的财政、 货币和贸易政策条件,外来ODA就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外来ODA并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他们的这一研究支持了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长期倡导的“ 良治论 ”(good governance)及结构调整政策①部分学者应用这一视角研究了发展援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张光在考察了中国在接受外来援助政策的变化过程之后发现,在具备以下三方面的条件时,援助能够取得效果:领导人将经济发展视为首要目的;存在市场导向的经济系统;援助规模足够大,并用于促进市场力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内政策和政治结构符合这些条件,对华援助因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②其他一些学者则强调发展中国家国内的政治结构对援助效果的影响科恩(Cohen)、 格林德(Grinde)和沃克(Walker)认为,必须更多地研究受援国对“ 政策空间 ” 和“ 行政系统 ” 的各种限制,正是这种限制降低了援助效果的有效性,在条件性援助中这种限制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③日本学者大内穗等也持目标相容度与对华日元贷款①②③Craig Burnside and David Dollar,“Aid, Policies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 ic Review,Vol190, No14, 2000, pp1847—868. Zhang Guang .Foreign Aid, National Interest and Econom ic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China, 1949—2000, Ph. D.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2003, pp. 1—3. JohnM. Cohen, Merilee S .Grindle and S .Tjip Walker,“Foreign Aid and Conditions Precedent: Political and Bureaucratic Dimensions,”W orld Development, Vol113, No112, 1985, pp11211—1230.58 相似的观点。

      ①上述研究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援助的执行及其效果远非受援国单方面影响的结果,而是受制于援助国、 受援国双方的共同作用由于忽略了对援助国方面的考察,它无法解释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初不同国家的援助具有不同的重点例如,德国援助注重环境保护、 农村扶贫;加拿大援助注重人才培养;日本援助早期侧重于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后期转向环境保护和人才培养很显然,援助国的侧重点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不同国家ODA在中国的经济效果的差异三)援助合作分析这一分析思路强调援助实施是援助国和受援国共同合作的结果例如,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apan Bank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JB I C)、 德国复兴开发银行(Kreditanstalt FurWeideranfan—KFW)等援助实施机构都倾向于视政府开发援助为“ 经济合作 ” 而非“ 对外援助 ” 我国《人民日报 》 在报道对华援助时也认为,援助是双赢的国际合作,而绝非单方面的恩赐②按照这一思路,戴维 · 波特(DavidM.Potter)在研究日本对泰国和菲律宾的援助后指出,对外援助是日本和这两国政府谈判协商的结果,而非援助国单方面的政策决定;受援国可以部分地将自己的发展偏好融入援助谈判和实施中。

      ③这一思路抓住了对外援助实施及其效果受到援助双方共同作用这一基本事实,但目前尚缺乏对援助合作的系统解释此外,由于在援助国和受援国中都有相应的援助制度框架,因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援助制度对援助实施的影响二、 目标相容程度与援助结果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模型较好地体现了委托人 — 代理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国际政治科学①②③大内穂、 下山瑛二編:開発途上国 の 官僚制 と 経済発展(東京:? ? ?経済研究所, 1985) 参见龚雯:《 为了共同的明天:中日经济合作项目考察综述 》,《 人民日报 》1995年1月11日,第 3版DavidM. Potter,Japan˜s Foreign Aid to Thailand and the Philippines(New York: St . Martin˜s Press, 1996).59 对合作实绩的影响本文借用这一模型,分析对外援助实施中援助国和受援国关系对援助实绩的影响委托代理模型具有两个核心假定第一,委托方和代理方都力图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委托方收益直接取决于代理方的成本(付出的努力) ,而代理方的收益就是委托方的成本(支付的报酬)在某种程度上,委托方和代理方彼此的利益是不一致的。

      第二,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即委托方并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方的努力程度因此,代理方可能利用其信息优势谋求私利,从而产生代理问题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委托方如何设计最有效的契约激励代理方①在设计代理契约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约束:首先是参与约束,即代理方从合作中获取的收益应大于为此付出的机会成本;其次是激励相容约束,即在某种契约设计下,委托方希望代理方付出的任何努力水平,都是通过代理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实现的②在激励相容状态下,存在着一个激励相容程度的问题,任何一方在合作中预期收益越高,它就有更大动力参与合作;如果双方对于同一项合作的预期收益都很高,那么激励相容程度就越高,合作实现的可能性自然就越大;反之亦然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委托方会在契约内加入惩罚和奖励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地确保委托人利益最大化将委托 — 代理分析框架引入双边对外援助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认识:第一,援助的实施是双方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援助方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