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山水画浅析宋代造园艺术.doc
4页从宋代山水画浅析宋代造园艺术摘要:宋代的造园活动开拓了意境创造的领域,追求“简远、疏朗、 雅致、天然”的可居、可游式园居环境由于宋代园林遗存较少,且我国 明代以前,多以画论来代替园论,因此,由宋代山水画及山水画论来研习 宋代造园艺术具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宋代山水画;山水画论;宋代园林;造园艺术1・宋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1.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宋代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理学思想兴起,“天人合一”思想得 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更加强调人与口然的和谐相处,倡导人们以修心、正 身的人格道德修养为追求目标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山水画的创作也转向对人文精神的探索,注重 人内心的愉悦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同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山水 画论一一宗炳的《画山水序》文中称:“圣人以神发道,而贤者通;山水 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充分反映了当时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 重1・2意境的追求北宋山水画大师郭熙在其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了山水画的境 界,认为可以诗歌作为绘画题材,以诗文的修养激发画家的画意,使诗意 成为宋代山水画意境的一个重要开拓画家们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世间万物 的摹写、体验、总结、提炼,将各种景物形象借助自我精神涵养的艺术升 华后,进行完美融合以抒发内心情感,使画而中流露出“视之不见、听之 不闻、搏之不得”的“道”,从而达到以情寄景,情景交融,不止于“可 望、可行”,更追求“可居、可游”的艺术境界。
2 •宋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2.1构图形式2. 1. 1全景式构图在宋代指导全景式构图的重要画论有2个一一沈 括的“以大观小”法和郭熙的“三远”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提出 了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的“以大观小”法一就是对所画之物有一个宏观的 把握,摆脱现实时空观念的限制和自然属性的制约,追求绘画表现的自由, 是一种整体的意识和文化境界如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卷》,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 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而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 绘画法,更是指导了山水画在创作和欣赏时的观察方法和态度一一 “山有 三远,自山下仰山诚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 山谓之平远使画面通过上下、前后、远近的立体观照,从而包罗万象2.1.2简约式构图南宋画家马远、夏圭一派更开创了以少胜多、以 偏概全的绘画手法,在画面的边角构图,撷取山水精华之一角,将要表现 的主体画在边缘位置,从而保留大量的空白画面,以一隅Z山水、小情小 景之意境表现空旷缥缈的氛围,追求“虚中有实”的含蓄之美,人称“马 一角”、“夏半边”,创造了山水画构图的新范式。
2. 2画面排布2.2.1主次相辅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 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近者、远者、小者、大者,以其一境主之于 此,故日主峰,如君臣上下也……林石先理会人松,名为宗老宗老意定, 方作以次,杂窠、小卉、女萝、碎石,以其一山表Z于此,故H宗老,如 君子小人也说明山水画构图必须宾主分明,互为协调,形成相依相辅 的整体2.2.2藏露互补宋代山水画追求“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 界,而表现意深远的重点在于“藏”,即不将主题完全外露郭熙的《林 泉高致》中阐述道:“山欲高,尽出Z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 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通过藏与露的互为补充、 互为生发的关系来营造意境,让观赏者感受到有深度的审美效果2. 2. 3虚实相生在山水1HII中,有景就是实,留口就是虚;着墨就是 实,飞白就是虚;群山就是实,水面就是虚……但疏朗处并不空无一物, 繁密处也非滴水不漏,只有恰当的虚实处理才能使画曲主体突出,增加画 面空间的流动感,令人意犹未尽3. 从宋代山水画看宋代造园艺术宋代山水画论中所讨论的构图布局理论,对中国古典园林中景物的布 置、空间的组织及游览路线的安排,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周维权先生指 出到宋代时“园林中熔铸诗画意趣比Z唐代更为自觉,同时也更为重视园 林意境的创造不仅私家园林如此,皇家和寺观园林也有同样的趋向山 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到宋代已经完全确立宋代文人士大夫在总结诗画艺术的基础上,把无限的感悟注入进了有 限的园林空间,促成了园林景观的“诗情画意”:以概括和比喻的手法, 把山峰、溪涧、建筑、植物等通过空间上远近、高低、广阔、大小等完美 的穿插组合,形成了变化多端的空间形态,在拳石勺水中创造了山川万里 的壶中天地总之,宋代山水画艺术精髓直接影响和指导了宋代造园活动,而在现 代园林设计中它们同样具有肴积极的借鉴意义责任编辑荷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