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能发展期待大同文明.doc
5页核能发展期待大同文明Q (叶娟):此次大会您做了题为《核能发展的历史观》的报告,您 为何选择历史观这一词?A (杜祥琬):核能发展到今天,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把它称 之为新常态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人们对核能发 展的思维,应该说是比较分散虽然此次年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发展核能 是必然的趋势,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核能发展的质疑、担心,包括国际 上有些国家也提倡弃核的观念在这样的时期里,如何使大家以一个更超 脱的视角,从核能科学发展的历史,甚至哲学的高度,冷静又理性地做出 判断尤为重要Q:从核能发展百年历史來看,您个人对当前核能发展持怎样态度?A: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核能的和平利用,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 进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 文明阶段,现在正在迈向生态文明那么,人类靠什么进入生态文明,要 靠非化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所以,人类不可能放弃和平利 用核能全球己有20多个国家发展核电,共建成四百多座核电反应堆,积累 了 1.4力-堆年的运行经验,为全球电力需求每年作出约14%的贡献,同时, 还有核动力与核技术应用的发展对人类作出贡献。
核能作为能源本身可以给人类提供一种巨大的能量,人类为什么要选择放弃呢?任何事物都有两 面性,科技进步本身就是双刃剑我们没有因为煤脏,就选择放弃使用煤, 对待核能的发展也同样要客观Q:您在报告中提到“驯服核能”一词,您认为驯服核能的主力是谁? 该如何驯服?A:因战争和政治的需要,使大规模核能的释放首先以武器形式出现, 使人类感受到核能巨大的破坏性,再加上核电发展的几十年里,出现过3 次大的事故,使老百姓谈核色变,所以有人提出弃核才最安全然而,前 面已提到,人类不可能放弃核能那么,对核能发展,最根本的办法只能 是驯服,而不是放弃只有驾驭核能才是核能安全的根本之道,也只有驯 服核能,我们才能进入一个核电发展的自由王国我认为驾驭的主体应该 是企业,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是实际工作者当然,政府和科技工作者也 应有各自的担当作为科技企业,首先要从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观出发,站在国家利益 上,而不是只从企业本身利益出发,核行业内部各企业要增强合力,更好 地统筹、协调、配合,和谐发展,使我国核能科学技术逐步走上国际先进 乃至领先水平Q:从核能发展百年史来看,我国核能发展冃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该如何解决?A:我国核能发展到今天,存在的问题是发展规模大,原创性差。
创 新有很多种,基础研发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一种创新, 我们国家目前基本都是应用型创新,基础研发很少,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 缺乏知识产权,光靠应用规模还不够企业有企业的优势,但也有局限性 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产学研结合,并有更超脱的科研单位或研发中心, 来集中精力搞基础性科研会更好一些Q:您在报告中提出,核能将在更坚实的科技基础、制度基础、文化 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走向未来我们该如何理解您提到的文化基础和社会 基础?A:所谓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其实就是文明说得深刻一点,一 个国家不能只有物质和货币,还要有文化和精神公众参与国家大事的程 度及对待国家大事的理性、科学态度,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如 何把我们国家建设好,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发展核能不能只靠企业, 还需要从国家领导到一般老百姓,形成共识经过各方持续、坚韧、细心 的努力,全社会对发展核电及核能的信心逐步提升建立政府主导,公众、 企业、专家协同的,责、权、利清晰的发展方式,对项冃的科学性及其利 益与效益达到高度共识,是核电及核能平稳发展的基础Q:您认为对于核能发展,我国公众应当是参与者,我们该如何理解 “公众参与”这个词?A:去年我一直在推动一项工作,就是科普。
一年下來,我发现,不 能只把公众当成科普的对象,还应当让他们参与进来,不仅要让公众在科 学上长知识,还要让公众切实地成为核能的利益共同体核电项目立项的 最初酝酿、沟通和论证阶段,就应该让•公众代表来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企 业对公众讲清楚这是个什么项冃,利益是什么,风险是什么,如何防范风 险等这些问题,公众也可以在研讨中提出哪些担心或不同意的地方只有 这种参与,才会让公众真正明白,发展核能对他们自己、对当地、对国家、 对人类有益公众参与的意义在于,从根源上让公众感觉到他们是利益的分担者, 而不是后果的承受者Q:您在报告中提到一个词“大同文明”,如何理解这样一种提法? A: “大同文明”这个词是我自己的一个提法,受孙中山先生“大同社会”思 想的启发,我在报告中提出“大同文明”这个概念人类从“农耕文明” 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我想终会走到“大同文明100年前,1913年玻尔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爱因斯坦称赞玻 尔提出的原子模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o 1932年,英国物理 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同年,海森堡和伊凡宁柯分别独立提出了原子 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模型1938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等发现了核裂变。
后来又发现了核聚变,以及原子核结合能随原子量变化的规律和质量亏损 的概念这一个个历史性的重人发现与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守恒方程式,都是 科学技术极美、重大的创造,是科学技术史上的辉煌篇章,对世界文明进 程带来了多方面的、深刻而长远的、战略性的影响然而,到了 20世纪中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 下,核技术被率先用于发展核武器,让人们认识到了核能巨大的破坏杀伤 力理智的科学家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反对制造核武器尽管核武器的存在使人类难以摆脱核战争的阴影,但时至今日,一些 国家还是不愿放弃核武器,并且存在着核扩散的现实危险今天的人类还 需要一个很长历史时期的进步,直到真正进入“大同文明”,到那时,人 类将远离核武器,核能将只用于为人类造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