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平鲁方言80年代以前称呼乳名加子现象.pdf
11页浅析平鲁方言 80 年代以前称呼乳名加“子”现象 中国有为小孩取乳名的习俗乳名,顾名思义,乃人初生之名当婴儿呱呱坠地时, 父辈们为了称呼之便为其取个乳名而乳名也因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会有所不同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80 年代以前人们称呼乳名往往会在双音节人名后加后缀“子”根据侯精一、温端政先生主编的《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省朔州市六区县方言均属山西方言北区方言,北区方言又分为大同、山阴、忻州三个方言片,而朔州市所辖六区县怀仁、右玉、应县、山阴、朔城区和平鲁区分属不同的三个片,即怀仁、右玉和应县方言属大同片,山阴方言属山阴片,朔城区和平鲁区方言属忻州片山西方言“子尾”现象丰富,南区的临汾、洪洞、浮山等地及中区的阳曲等地也存在人名加“子”现象,平鲁方言人名加“子”现象只限于乳名,集中在80 年代以前,且此现象是一般性、常规性的称呼,并不是临时性、语用性的本文试从此方言现象出发,分析其地方特色及原因 1. 平鲁方言 80 年代以前称呼乳名情况 平鲁方言称呼乳名的分类情况及其性别、寓意如下表所示: 乳名 性别 寓意 双名+“子” 拴住子、长命子 男 为孩子活下来 满仓子、满囤子 男 为粮食足量 闰莲子、闰虎子 女、男 出生在闰月 引儿子、招小子 女 为生儿子 忙生子、忙女子 男、女 出生在秋收农忙时节 玉兰子、巧明子 女 寄托美好希望 排行+表性别的名+“子” 三小子、四小子 男 排行老三老四的男孩儿 三女子、五女子 女 排行老三老五的女孩儿 双名+“儿” 桃花儿、灵鱼儿 女 寄托美好希望 三字名 二闺女 女 排行老二的女孩儿 狗毛拴 男 “贱名”为活下来 注:平鲁方言中的“子”语音为[zǝ']。
1. 双名+“子” 平鲁方言称呼乳名时双名后直接带“子”尾是最常见的模式,无论名字的寓意与性别是什么,父母为孩子取双字乳名后,在称呼时都会带上“子” 1. 排行+表性别的名+“子” 80 年代以前,特别在农村,各家子女众多,到排行老三及以后大多为简单方便,直接以排行加性别作为乳名,但在称呼时依然带“子”尾 1. 双名+“儿” 平鲁方言称呼乳名时也有普通双名直接儿化或加上“儿”尾的情况,此时无需再加“子”尾,这类乳名数量远不如双名加“子”尾的现象普遍 2. 三字名 有的家长直接为孩子取三字名,称呼此类乳名时无需加“子”尾,这类乳名数量也只占少数 1. 平鲁方言 80 年代以前称呼乳名特点分析 平鲁方言 80 年代以前称呼乳名有以下特点: 1. 称呼乳名带“子”尾与性别及情感色彩无关,具有客观性与一般性 2. 称呼乳名带“子”尾现象只限于当面称呼及叙述背称之单列人名,若叙述人名不单说时则不加“子”尾如:昨天去闰虎家串门的人有巧明子、引儿子和长命子闰虎”后不加“子”,但其他单列人名需要加“子” 3. 若某人无乳名只有大名,则称呼时无论双名或三名都不再加“子”尾,如:张权、冯喜等,直接称呼不再加“子”。
4. 80 年代以前人取乳名几乎不取叠字名,极个别叠字名在称呼时也不再加“子”尾,如:梅梅、三三(家中排行老三的女儿,称呼时也可称“三女子”或“三子” 5. 称呼乳名时,其后是否加“子”与说话场合或熟悉程度无关,而是取决于父母如何称呼从而约定俗成如:瞒人、金兰、永红等但直接称呼双名而不带“子”尾的情况占极少数 1. 平鲁方言 80 年代以前称呼乳名三字格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现象及特点分析,平鲁方言 80 年代以前称呼乳名时若已是三字格,则不再加“子”尾,而双名则加词尾形成三字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系与历史文化及语音和谐两方面相关 1. 历史文化 在敦煌写卷中,除了经卷中人名主要为历史人名和宗教人名外,其余各种写卷或多或少地都有人的真名字一小部分属于敦煌以外的人名,如宗教人士和流传在敦煌的一些外地文书上的人名,其他绝大多数为敦煌当地的人名在这些人名中,有一类是男性名字多带“子”者,如刘达子、刘住子、张灰子、张久子、苏奴子、翟通子、姚流子、高黑子、罗奴子、邓恩子、董兴子、赵纹子、石奴子、李文子、傅兴子、赵满子等等,也有一些女性名带“子”者,但比较少 参照敦煌文献,结合现代晋方音材料,乔全生认为:唐五代汉语西北方言的嫡系支裔就是现代晋方言。
主要包括今山西、陕西等地方言唐五代时的西北方言地盘较大,范围很广,西起敦煌、宁夏,东达陕北、山西 从亲缘关系来看,晋方言就是唐五代西北方言直接发展演变的结果而敦煌文献中记载的人名带“子”情况与平鲁方言人名带“子”现象有一定相关性:敦煌文献人名与平鲁方言人名后的“子”都是词尾且都是在乳名中出现因为敦煌人名资料中保存的大多是最普通的社会下层人的名字,这些人一生只有一个乳名,并无官名、字、号等,现在所见的“姓+名+子”只是在记入文档时以示区别才在名字前加上姓氏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敦煌文献中的人名带“子”多见于男性,平鲁方言在称呼乳名时是否加“子”不受性别的影响其次,敦煌文献中此类名字为单名加“子”,而平鲁方言则是双名加“子”因此, 80 年代以前平鲁方言乳名加“子”现象最初很可能来源于唐宋时期敦煌文献中人名加“子”这一情况 1. 语音和谐 平鲁方言称呼乳名有其中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如果乳名加“儿”尾则无需再加“子”尾;二是只有在当面称呼某人或叙述背称单列乳名时才加“子”尾基于此两点,笔者认为,平鲁方言在称呼双名乳名时加“子”是以形成三字格称呼进而求得语音和谐 在词汇双音节化发展进程下,由于平鲁方言入声字大量存在,其直而促的语音特点使得方言中以入声字结尾的双音节词比普通双音节词短促,而造成不稳定不和谐的状态。
但是三音词在语音上常常具有流畅和谐的韵律性,因为有了更多的语素,更长的音流,从而形成更鲜明的层次、更流畅的节奏,是汉语里的韵律词有 A/BC、AB/C 、A/B/C 三种层次,意义停顿制约语音节奏,三音词也相应具有这三种节奏模式,利用节奏焦点的奇偶搭配来实现由不稳定到稳定而平衡的过渡所以平鲁方言逐渐发展出大量三音节或三字格词汇,如: ①重叠式: 木棍棍[mu53kuəɤ 31kuəɤ53] 指木棒例:把地上的 ~拾起来 大乎乎[ta53xu324xu31] 相当于形容词“大”例:现在的电视~的,看着很舒服 ②加后缀“子”: 隔壁子[tɕiaʔ2piəʔ2zə'] 指邻居、隔壁例:去问~借根蜡烛去 讨吃子[t’au31ts’əʔ2zə'] 指乞丐例:看那个~可怜的,给他个馒头吃哇 ③加后缀“货” : 妨主货[fɒ324tsu31xuo21] 损害祖宗德望的人例:这个妨主货,做出那种事儿,损德哩! 枪崩货[tɕ’iɒ324pəɤ31xuo21] 做尽坏事该杀的人例:那个枪崩货,真是气死人了! ④加中缀“圪”: 铁圪蛋[tɕ’iaʔ2kə2tæ21] 指大铁球例:小心那个 ~砸着你! 纸圪别[tsɿ31kə2pie21] 指压扁后的纸箱或纸盒。
例:不要扔了那些~,攒着能去卖破烂哩! ⑤前缀“圪”加重叠式: 圪角角[kə2tɕiau21tɕiau324] 指桌角等凸起的棱角例:小心那个~碰头啊! 圪仁仁[kə2zəɤ34əɤ32] 指细小的食物颗粒或残渣例:吃饭注意点,饭~掉了一桌子 所以在三音节或三字格词汇的影响下,平鲁方言称呼乳名也逐渐形成三字格,而最简便直接的方式就是在乳名后加“子”尾,之后逐渐普遍发展起来 在西北方言和晋语中普遍存在重轻式语音词的调位中和现象重轻式语音词”指具有前重后轻特点的两字组调位中和指某一方言中不同的单字调在语流中失去原调值的声调趋同现象调位中和在晋语的模式是后字趋于一致,且大多方言后字中和的方向都是低降例如中原官话关中片的户县话,属于重轻式语音词的后字无论其本身声调如何,在重轻式语音词中后字声调都为 [31]如:医生[31][31];老郭[55][31];和平[35][31];好处[51][31];饿汉[55][31] 邢向东在其文中预测,“字调”中和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向“词调”中和过渡平鲁方言有四个声调,分别为阴平上[324],阳平[33],去声[53],入声[2]平鲁方言部分阴平上字在与其他字组合时,阴平上作为后字其调位均中和为 [31]。
如: 修改[ɕiou324kai31];烦恼[fæ33nau31];政府[tsəɤ53fu31];缺少[tɕ’yaʔ2sau31] 平鲁方言称呼乳名虽不是两字组,但不妨把“子”前的双名看作一组词作为“前字”,“子”为“后字”,举例看其语音变化情况: 长命子[ts’ ɒ33miəɤ53zə'];闰莲子 [zuəɤ53lie33zə'];忙女子 [mɒ33ȵy31zə']; 招小子[tsau31ɕiau324zə'];巧明子 [tɕ’iau31miəɤ33zə'];四小子[sɿ53ɕiau31zə'] 从以上乳名加“子”的语音分析可见:称呼乳名时加“子”尾,无论“子”之前的双名声调如何,“子”的声调总是入声轻声,前一组词的声调与后字“子”的轻声就形成了“重轻式语音词”,所以称呼乳名时在声调上会形成后字“子”总是向入声轻声这一调位中和的模式此时,乳名的三字格便达到一种稳固和谐的状态 此外,笔者借冯胜利先生“轻声的辅重作用”这一理论试解释平鲁方言称呼乳名加“子”现象汉语韵律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是轻声,轻声可以看作普通话的第五声轻声没调,但有长度他引用了邓丹的试验,与“打牢固”不同,“打牢固”“固”不能轻读,“想明白”的“白”不是一个音节,是半个音节,是一个韵素。
所以“想明白问题”能说,而“打牢固基础”不能说这就是单韵素的作用顺着单韵素这一问题,冯胜利提出“轻声的辅重作用”一般不能说“*把灯关”,但“把灯关了”就可以说,“把灯关上”也可以说,“了”、“上”都是轻声单位显然在该重的地方加上一个轻声单位,就能把“重”支撑起来了我们把它叫做‘轻声的辅重作用’换句话说,某个地方如果单音节站不住,加上一个轻音节(或者说半音节、或一个韵素),那么这1.5 个音节就可以独立了这意味着音步虽然有时达不到纯双,但一个半也可以帮助它站立(独立)起来平鲁方言称呼乳名时加的“子”尾,从这种意义上讲,也起到了辅重的作用,在称呼乳名时,双名虽是双音节,但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下,只称呼双名在语音上不够稳固,所以有“子”的辅助,前边的双名得到了支撑,从而使乳名称呼更加稳固 综上,平鲁方言80 年代以前称呼乳名加“子”尾现象在历史文化上与唐宋时期敦煌文献所载情况相关;从语音角度分析,则与语音和谐稳固有密切关系 1. 平鲁方言 80 年代以后称呼乳名加“子”现象消失原因 80 年代以后,平鲁方言乳名多为叠字双名,称呼乳名加“子”现象逐渐消失,其原因大致有:(1)20 世纪下半叶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标准语对方言渗透日渐深远,尤其是对方言语音的影响越来越大。
现代传播媒介——广播、电视、电影逐渐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普通话直接通过电波传递,逐渐影响甚至改变大众说方言的语音习惯普通话中乳名多为叠字双名,且无加“子”尾现象,因此,平鲁方言乳名也逐渐多用叠字,如:天天、毛毛、洋洋等,甚至是寓意下一胎生儿子的“招娣”“招小”也被重叠名“招招”所取代2)70-80 年代,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形成并全面推行,城市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即使在偏远的农村也至多二至三胎,所以“排行+子”这一称呼方式直接消失偶有二胎父母不取其他乳名时会叫其“二蛋”“二毛”等3)如果说最初称呼乳名加“子”有表达亲昵的意味,发展至后来也成为一种习惯性称呼,不再具有亲昵意味80 年代以后表达亲昵时在乳名单字后加“蛋”或“圪蛋”,例如某人乳名叫“宁宁”,父母或祖父母出于喜爱有时会称其为“宁蛋”或“宁圪蛋”有的长辈称呼女孩儿乳名时会加“女儿”(类似于某些方言中的“妮子”或“妮儿”),如称呼“毛毛”为“毛女儿”、“蓉蓉”为“蓉女儿” 至于 80 年后之后称呼乳名不再加“子”如何考虑语音和谐之因素,笔者尚未得出准确的结论,现以词汇发展的双音化现象作简单猜测:张世禄先生曾经指出:“语音是发音器官的活动结果,是听觉所感觉到的现象,用来传达和区别意思的。
所以我们发出的语音,必须服从于语言在社会当中的交际作用,一方面要求意义传达的明确,以达到互相了解,另一方面又要求节省劳力,使得发音简化当双音词扩展为三音词,四音词压缩为三音词的同时,三音词压缩为双音词的现象也就同时开始了普通话叠字双名现象的大量出现,以及词汇发展进程以双音词为主,三音词有节制地发展,平鲁方言称呼乳名也遵循这一规律 参考文献: 1. 侯精一、滋端政:《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 年 2. 郭文亮:《平鲁方言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3. 王国珍:《社会语言学视角中定襄话的“人名+子”现象》,《修辞学习》,2007年第 5 期 4. 乔全生:《山西方言“子尾”研究》,《山西大学学报》,1995 年第 3 期 5. 乔全生:《现代晋方言与唐五代西北方言的亲缘关系》,《中国语文》,2004 年第 3 期 6. 高启安:《唐宋时期敦煌人名探析》,《敦煌研究》,1997 年第 4 期. 7. 邢向东:《论西北方言和晋语重轻式语音词的调位中和模式》,《南开语言学刊》,2004 年第 1 期 8. 力量:《乳名、学名与语言及传统文化》,《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 年第 2 期,第 120 页。
9. 崔霞:《山西省朔州市六区县方言语音初步比较——兼与普通话比较》,《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 年第 1 期,第 73 页 10. 杨爱姣:《近代汉语三音词概述》,《武汉大学学报》,2002 年第 4 期,第501 页 11. 陆勤:《扬州方言在普通话影响下的语音变化研究》,《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年第 6 期,第 61 页 12. 冯胜利:《北京话的轻声及其韵律变量的语法功能》,《语言科学》,2012年第 6 期,第 589 页 作者简介:高环宇(1996.3-);女;汉族;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济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