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课预习初探.doc
4页数学课预习初探《数学课程标准》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指出,让学生学习 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进入数学课 堂,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 预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白主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 怎样预习?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预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 看法(一) 、课前学生独立学习课前学生独立学习,就是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由学生依照教材 自学,起到了 “超前”的作用学生课前自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 突破:1、 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进行研读、做好记忆、理解掌握、应 用等方面记录2、 对于例题进行小结反思,做好领悟、学解、改造、自编等尝试3、 对于配套练习、习题进行尝试解题,做好领悟思路、知识应用反 馈,引申拓广等实践小结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做好 监控呢?教师可设计如下的自学水平卡,让学生自学时记录,目的一 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独立学习达到的水平,二是有利于教师及时地掌 握学生的自学情况,便于课堂导学(二) 、课堂预习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课堂预习中学生会发 现许多问题,也会想到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讲探索勾股 定理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语文解释,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它的含义,这 时全体同学把所注意力投向了我,这时我引导无限是指位数无限,所 有学生都理解了五,课堂预习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拼图与勾 股定理》课题学习中,大部分同学在课堂预习中都自觉地去剪四个完 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去拼图令人惊喜的是有几个学生还只用 两个直角三角形拼图,他根据教师给学生时间在课堂上预习,也就是 给学生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放开的想,有时学生也找到 许多方法,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所谓“教学相长”可能就在在这里所 以首先是我们数学老师要放开,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韩愈曾 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所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时间预习不是浪费时 间,而是争取时间,从而有利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三)、数学课有效预习的方法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 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作为教师就要重视 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初中生 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的预习方法: 1 •任务落实预习法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进 行预习。
因为学生开始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 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 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认真研读,提 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 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 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 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2•笔记预习法课前预习,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 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 生做摘录笔记,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以加深对重 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 在课上进行质疑,这是数学课程最常用的预习方法3•温故知新预习法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 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 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 学过的I口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I口知,学习新知, 使知识系统化4•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 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通过尝试练 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 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 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后,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 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5•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 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 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进行预习方法,教会学生做 什么(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 怎样做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为什么这样做(发展学生的思维)一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预习后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 题),这样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 有效的预习,能明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 习的质量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将为课堂教学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 使得教师不必讲解学生就能自己获得知识这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 率,也改善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会大大提 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