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docx
11页《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 、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 、 、 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 、 、 、其中 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 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 、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 、 、 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 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 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 与 , 和 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 和 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 ;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 和 可使系统保持稳定, 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 ;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 和 、 。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 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 ,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 19、近代城市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 、 、 、 、 二、名词解释 1、生境: 2、种群: 3、层片: 4、黄化现象: 5、食物链: 6、优势种7、短日照植物: 8、原生演替: 9、趋异适应: 10、建群种: 11、斑块:12、生活型: 13、他感作用: 14、生态系统: 15、群落: 16、生态位:17、光周期现象: 18、春化作用: 19、生态入侵: 20、-3/2自疏法则: 三、简答题 1、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含义。
2、简述K对策与r对策的特点 3、简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与措施 4、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5、简述城市热岛的形成原因 6、简述城市绿地的特点 7、简述城市植被恢复的生态学原理 8、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四、分析论述题 1、以酸雨为例,分析说明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和破坏 2、将竞争排斥原理和生态位概念应用于自然生物群落,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生态系统平衡?试分析论述生态系统平衡是如何实现的 4、简述城市绿地系统的环境功能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液态,气态,固态 3、生态入侵 4、温室气体主要指CO2、CH4、CFCs,其中CO2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CFCs增温的潜力最大 5、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社会环境问题 6、光质,光强,光照时间 7、短日照,长日照 8、迁入、迁出,出生、死亡 9、生产功能,美学效应 10、降低;增加 11、正反馈、负反馈负反馈 、正反馈 12、生态入侵 13、偏害作用;互利作用 14、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15、吸尘、杀菌、吸收有害气体 16、趋同适应 17、空间异质性、均质同一性 18、群落交错区或者生态交错区或者生态过渡带 19、(1)城市人口爆炸 (2)交通拥挤,居住环境恶劣 (3)城市超负荷运转 (4)城市水资源短缺 (5)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二、名词解释 1、生境:由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
2、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层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4、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 为黄化现象 5、食物链: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 6、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 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第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7、短日照植物:日照短于某一数值或黑夜超过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 8、原生演替:指在原生裸地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也称为初生演替,是生物在从前从未定居过的裸地上定居并导致顶级群落对该生境的首次占有 9、趋异适应: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于是在不同个体群之间就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这是同种植物对不同综合环境条件的趋异适应 10、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11、斑块:指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12、生活型: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
13、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植物之间的作用叫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现象 14、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15、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物种种群的集合 16、生态位:生态位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物理空间,还包括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们在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梯度中的位置 17、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换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映,称为光周期现象 18、春化作用:有些花卉需要低温条件,才能促进花芽形成和花器发育,这一过程叫做春化阶段,而使花卉通过春化阶段的这种低温刺激和处理过程则叫做春化作用 19、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该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3/2斜率这种关系叫做-3/2自疏法则 20、-3/2自疏法则:随着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这一过程叫做自疏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 三、简答题 1、简述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含义 答题要点: 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都是有限的,有机体对这种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以及环境空间都是有限的种内间互相竞争环境和空间,天敌的捕食以及疾病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等都称为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因此,现实中,种群的增长更符合J型增长趋势或呈S型,S型增长曲线就是著名的逻辑斯蒂增长曲线 dN =rN dt 其中k为环境最大容量或环境负荷;为剩余空间,N/k为环境阻力 逻辑斯蒂方程中两个参数r和K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潜在地增殖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简述K对策与r对策的特点 答题要点: K-对策的生物其种群比较稳定,种群密度常处于K值范围它们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竞争能力较强,但扩散能力较差属于这类生物的如乔木和大型兽类r-对策的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很少达到K值,大部分时间保持在逻辑斯遆曲线的上升阶段属于r-对策的生物者通常具有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后代保护机制,子代死亡率高,但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一有机会就侵入新的生境,并通过提供r值而迅速增殖。
属于这类生物的如杂草类 3、简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对策与措施 答题要点: ①减少人为热源的进入;②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建设,增加绿量,提高绿地生态环境功能;③减少城市污染物,低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④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减少高能耗企业的生产⑤寻求清洁能源,⑥降低城市建筑密度,适当通风 4、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题要点: 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②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群落具有自己内部环境 ④具有一定结构 ⑤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⑦具有边界特征 ⑧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重要性 5、简述城市热岛的形成原因 答题要点: ①城市下垫面的特殊性质 ②城市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 ③城市建筑物、道路、广场等不透水地面 ④城市中较多的人为热进入大气层 ⑤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 6、简述城市绿地的特点 答题要点: ⑴城市绿地多元性明显 ⑵城市绿地分布零星 ⑶城市绿地基本按点、线、面三种形状布局 ⑷城市绿地结构单一 ⑸城市绿地在管理上的分散性 7、简述城市植被恢复的生态学原理 答题要点: ⑴以群落为基本单元的原则 ⑵地带性原则 ⑶生态演替原则 ⑷以潜在植被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⑸多样性原则 ⑹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8、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答题要点: ⑴ 同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而不是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 ⑵ 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 ⑶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⑷ 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四、分析论述题 1、以酸雨为例,分析说明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和破坏 答题要点: 酸雨是指PH<6.5的大气降水,包括霜、雾、积雪、降水 直接影响: (1)酸雨会损伤植物叶片表皮结构,损害保卫细胞,使植物光合效率降低,导致光合作用功能下降,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的生产,最后是整个系统功能的降低 (2)造成叶子细胞中毒直到坏死,引起蒸发、蒸腾作用增强,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敏感性增大 (3)造成植被的个体生长缓慢,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至使产量下降;另外还对树木的其它敏感性的改变,干扰正常的再生过程 间接影响: (1)改变土壤酸碱度,使土壤酸化,土壤酸中和能力下降 (2)土壤酸化的结果是大量的盐基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