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06税收原理》PPT课件.ppt
80页第一节 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要素和税收分类税收要素和税收分类第三节 第三节 税收原则税收原则第四节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税收的经济效应第五节第五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第六节第六节 税收负担分析税收负担分析第七节第七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税收与经济发展第六章 税收原理第六章 税收原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v税收基本属性与要素税收基本属性与要素v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v税收经济效应税收经济效应v税收中性税收中性v税收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税收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v税收负担税收负担v拉弗曲线拉弗曲线第一节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v一、税收的起源与发展一、税收的起源与发展v二、税收概念二、税收概念v三、税收的特征三、税收的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v一、税收的起源与发展一、税收的起源与发展(一)税收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一)税收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1、剩余产品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前提、剩余产品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前提 2、经常化的公共需要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前提、经常化的公共需要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前提 3、独立经济利益主体的存在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前、独立经济利益主体的存在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前提提 4、强制性的公共权力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上层条件、强制性的公共权力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上层条件第一节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二)税收产生的历史过程(二)税收产生的历史过程 非洲尼罗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 西亚西亚 两河流域两河流域 古代希腊古代希腊 古罗马古罗马第一节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三)我国税收的产生和发展(三)我国税收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古代税收的产生、我国古代税收的产生 古代的田赋制度古代的田赋制度 商代商代 周代周代 春秋时代春秋时代 2、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1)封建社会的税收)封建社会的税收 ((2)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税收)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税收 ((3)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第一节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v二、税收概念二、税收概念(一)税收的基本属性(一)税收的基本属性马克思马克思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 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主要溯源于托马斯主要溯源于托马斯•霍布斯霍布斯 (T..Hobbes) 的的“利益交换说利益交换说” (Benefit- Exchange-Theory)第一节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托马斯托马斯•霍布斯:霍布斯:“人们为公共事业缴纳的税款,人们为公共事业缴纳的税款,无非是为了换取和平而付出的代价无非是为了换取和平而付出的代价 ““利益交换说利益交换说”” “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 ”凯恩斯凯恩斯矫正外部效应、协调收入分配、刺激有矫正外部效应、协调收入分配、刺激有效需求、优化产业结构效需求、优化产业结构 负负有有提提供供公公共共物物品品的的义义务务享享有有消消费费公公共共物物品品的的权权利利负有纳税的义务负有纳税的义务享有依法征税的权利享有依法征税的权利政政府府部部门门社社会会公公众众当代资产阶级当代资产阶级 税收理论税收理论约翰约翰•洛克洛克第一节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 税收概念:税收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社会产品的再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规定的标准,参与社会产品的再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政收入的一种手段v税收是财政范畴,也是分配范畴征税过程就是把一部分社税收是财政范畴,也是分配范畴征税过程就是把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从其他社会成员手中转变为国家所有的过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从其他社会成员手中转变为国家所有的过程这一分配过程,一方面体现着征纳关系,另一方面体现程这一分配过程,一方面体现着征纳关系,另一方面体现着一定的分配关系着一定的分配关系第一节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二)税收的本质(二)税收的本质 1.税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税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或是满足社会或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需要) 2.税收征税的主体是国家.税收征税的主体是国家 3.税收征税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政治权力.税收征税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政治权力 4.税收缴纳的形式是实物或者货币.税收缴纳的形式是实物或者货币 5.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一节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v三、税收的特征三、税收的特征v(一)税收的形式特征(一)税收的形式特征v 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1、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 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第一节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2、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 是指国家征税以后,其收入就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是指国家征税以后,其收入就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归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无偿性也是相对的因为针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税收无偿性也是相对的因为针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纳税后并未获得任何报酬,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是不具有纳税后并未获得任何报酬,从这个意义上说,税收是不具有偿还性或返还性的偿还性或返还性的3、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 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这种固定性主要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这种固定性主要表现在国家通过法律,把对什么征税,对谁征税和征多少税,表现在国家通过法律,把对什么征税,对谁征税和征多少税,在征税之前就固定下来。
在征税之前就固定下来v税收的税收的“三性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第一节第一节 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税收的产生、概念和本质特征(二)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二)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1、税收与国债(国家信用)的区别、税收与国债(国家信用)的区别 2、税收与政府性收费的区别、税收与政府性收费的区别 3、税收与罚没收入的区别、税收与罚没收入的区别 4、税收与财政发行的区别、税收与财政发行的区别第二节 税收要素和税收分类v一、税收要素一、税收要素v二、税收分类二、税收分类第二节 税收要素和税收分类v一、税收要素一、税收要素(一)纳税人(纳税主体(一)纳税人(纳税主体) (Tax Payer) 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与负税人纳税人与负税人(Tax bearer)(Tax bearer)第二节 税收要素和税收分类(二)课税对象(课税客体)(二)课税对象(课税客体) ((ObjectObject of Taxation )Ø 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
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 课税对象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现代课税对象课税对象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现代课税对象包括商品、所得、财产三大类包括商品、所得、财产三大类v税源税源v税目税目第二节 税收要素和税收分类(三)课税标准(课税依据)(三)课税标准(课税依据)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是征税对象的数量化,应纳税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是征税对象的数量化,应纳税额的计算基础额的计算基础(四)税率(四)税率(Tax Rate)Ø 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法定比例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法定比例 Ø 三大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三大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Ø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Ø 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税率的划分-- 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图图8--1定额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定额税率、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税基税基累进累进比例比例定额定额O税税率率第二节 税收要素和税收分类(五)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五)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v税收能力:指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
包括纳税收能力:指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包括纳税能力和征税能力税能力和征税能力v税收努力:指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税收努力:指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六)起征点与免征额(六)起征点与免征额(七)课税基础(税基)(七)课税基础(税基)(Tax Base) 是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是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第二节 税收要素和税收分类v二、税收分类二、税收分类(一)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一)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二)从量税与从价税(二)从量税与从价税(三)中央税与地方税(三)中央税与地方税(四)直接税与间接税(四)直接税与间接税(五)价内税与价外税(五)价内税与价外税第三节 税收原则v一、税收原则的含义一、税收原则的含义v二、古典税收原则二、古典税收原则v三、现代税收原则三、现代税收原则v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税收原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税收原 则则第三节 税收原则v一、税收原则的含义一、税收原则的含义 税收原则是国家制定税收政策、建立税收制度税收原则是国家制定税收政策、建立税收制度应遵循的理论准则和行为规范。
它规定的是政府对应遵循的理论准则和行为规范它规定的是政府对什么征税什么征税(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征收多少、征收多少(课税规模课税规模)、怎样、怎样征税征税(课税方式和方法课税方式和方法),, 它既是政府在设计税制、税收立法过程中所应它既是政府在设计税制、税收立法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理论准则,也是税法实施的行为规范,同时遵循的理论准则,也是税法实施的行为规范,同时还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还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基本标准第三节 税收原则v二、古典税收原则二、古典税收原则v配第的课税原则配第的课税原则:公平、便利、节省公平、便利、节省v尤斯蒂的课税原则:国库原则、促进自发纳税的课尤斯蒂的课税原则:国库原则、促进自发纳税的课税方法、不得侵犯臣民的合理的自由和加重对人民税方法、不得侵犯臣民的合理的自由和加重对人民生活及工商业的危害、平等课税、具有明确的法律生活及工商业的危害、平等课税、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征收过程中不能有不正当的行为且要征收依据,在征收过程中不能有不正当的行为且要征收迅速、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货物课税、纳税手续简迅速、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货物课税、纳税手续简便,税金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便,税金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第三节 税收原则v斯密的课税原则:斯密的课税原则:平等原则、平等原则、 确实原则、便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小征收费用原则利原则、最小征收费用原则v瓦格纳的课税原则:瓦格纳的课税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税务行政原则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税务行政原则第三节 税收原则v三、现代税收原则三、现代税收原则v1、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 在组织税收收入的过程中和处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时,在组织税收收入的过程中和处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时,必须讲求效率,坚持效率优先的思想。
必须讲求效率,坚持效率优先的思想v效率效率 :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 ((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第三节 税收原则v2.税收应以公平为本税收应以公平为本Ø税收要公平对待所有纳税人,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应与纳税收要公平对待所有纳税人,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应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适应税人的负担能力相适应v税收公平:普遍征税、平等征税税收公平:普遍征税、平等征税 v平等征税:平等征税:①①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 ②②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 第三节 税收原则v可以根据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分配税收负担可以根据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分配税收负担v受益原则要求纳税人应根据其从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受益原则要求纳税人应根据其从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纳税。
纳税人从不同的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利益纳税纳税人从不同的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不同,导致纳税人之间的福利水平不同,结果,享不同,导致纳税人之间的福利水平不同,结果,享受相同利益的纳税人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应缴纳受相同利益的纳税人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应缴纳相同的税;而享受到较多利益的纳税人具有较高的相同的税;而享受到较多利益的纳税人具有较高的福利水平,就应缴纳较高的税福利水平,就应缴纳较高的税第三节 税收原则v能力原则要求纳税人应当按照他们的支付能能力原则要求纳税人应当按照他们的支付能力纳税,他们缴纳的税收数量要与他们的支力纳税,他们缴纳的税收数量要与他们的支付能力成正比付能力成正比v对于衡量支付能力的尺度,通常分为对于衡量支付能力的尺度,通常分为客观说客观说和和主观说主观说第三节 税收原则v3.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v①①公平与效率密切相关,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公平与效率密切相关,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v②②效率是公平的前提效率是公平的前提v③③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条件v④④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二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二方面的税制才是最好的税制。
税种的低效率、高公平或高效率、低公平税种的低效率、高公平或高效率、低公平第三节 税收原则v⑤⑤发展中国家实行发展中国家实行“效率型效率型”税制比实行税制比实行“兼顾兼顾型型”税制更能促进本国经济腾飞,发达国家实行税制更能促进本国经济腾飞,发达国家实行“公平型公平型”税制更有益于社会安定税制更有益于社会安定v⑥⑥完善我国税制结构,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要求完善我国税制结构,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要求公平方面:税制的转型,流转税为主向所得税为公平方面:税制的转型,流转税为主向所得税为主转化效率方面:有效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主转化效率方面:有效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税收调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作用,税收调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三节 税收原则(三)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向(三)税收设计原则的发展趋向 总的发展趋势是:总的发展趋势是: 第一,在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权衡上,由侧重公平转向突第一,在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权衡上,由侧重公平转向突出效率 第二,在税收公平原则的贯彻上,由偏重纵向公平转向追求第二,在税收公平原则的贯彻上,由偏重纵向公平转向追求横向公平。
横向公平 第三,在税收效率原则的贯彻上,由注重经济效率转向经济第三,在税收效率原则的贯彻上,由注重经济效率转向经济与本身效率并重与本身效率并重 第四,在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上,由主张全面干预转向适度第四,在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上,由主张全面干预转向适度干预第三节 税收原则v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税收原则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的税收原则((一)公平原则一)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只是一种相对的公平,它包含两个层次:税负公平、税收公平只是一种相对的公平,它包含两个层次:税负公平、机会均等机会均等 所谓税负公平,是指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收入相适应所谓税负公平,是指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要与其收入相适应 所谓机会均等,是基于竞争的原则,通过税收杠杆的作用,所谓机会均等,是基于竞争的原则,通过税收杠杆的作用, 力求改善不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力求改善不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 竞争,以达到社会经济有秩序发展的目标竞争,以达到社会经济有秩序发展的目标第三节 税收原则(二)效率原则(二)效率原则 税收的效率,主要通过税收的经济成本来衡量。
税收的效率,主要通过税收的经济成本来衡量 税收的经济成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税收的经济成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直接征税成本,指税务机关为获得一定数量的税收收入一是直接征税成本,指税务机关为获得一定数量的税收收入而付出的代价,即税收征管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而付出的代价,即税收征管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 二是指纳税人所支付的除税款以外的从属费用和额外负担,二是指纳税人所支付的除税款以外的从属费用和额外负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税收的经济成本越大,税收效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税收的经济成本越大,税收效率就越低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一、税收经济效应的含义一、税收经济效应的含义v二、税收效应的表现二、税收效应的表现v三、税收的中性问题三、税收的中性问题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一、税收效应的含义一、税收效应的含义v 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简言之,即政府征税会通过影响纳税人收入水平和简言之,即政府征税会通过影响纳税人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对福利水平产生影响消费结构对福利水平产生影响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二、税收效应的表现二、税收效应的表现v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v(一)税收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一)税收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1、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食品食品P1P2AO衣物衣物B图图6-1 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CD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v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购买量和消费水平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2、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I3I1P3P1EBO衣衣物物食品食品A A图图6-2 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v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
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v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人们用一种价格下降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人们用一种价格下降的商品替代其它价格保持不变的商品,增加的商品替代其它价格保持不变的商品,增加对价格相对下降的商品的需求换言之,替对价格相对下降的商品的需求换言之,替代效应是指消费者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化而对代效应是指消费者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化而对其开支结构所作的调整其开支结构所作的调整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二)税收对家庭决策的影响(二)税收对家庭决策的影响(二)税收对家庭决策的影响(二)税收对家庭决策的影响v主要表现在对消费需求、劳动供给、储蓄和投资组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消费需求、劳动供给、储蓄和投资组合的影响上v1、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v((1)企业交纳税收以后,可以通过税收转嫁的方式,最终)企业交纳税收以后,可以通过税收转嫁的方式,最终将税收转嫁给消费者负担由此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将税收转嫁给消费者负担由此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需求2)政府对消费者的财产和收入进行征税,消费)政府对消费者的财产和收入进行征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人会因此而减少,消费欲望因可支配收入的减者的可支配收人会因此而减少,消费欲望因可支配收入的减少而趋弱,消费支出会因此而减少。
少而趋弱,消费支出会因此而减少3)税收对消费的影)税收对消费的影响也同样表现在对消费品的替代效应上响也同样表现在对消费品的替代效应上 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2、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若收入效应若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的影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激励作用,人们会增加工作时间响是激励作用,人们会增加工作时间若收入效应若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的影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超额负担,人们会选择闲暇响是超额负担,人们会选择闲暇在我国,税收几乎不影响劳动供给在我国,税收几乎不影响劳动供给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3、对储蓄的影响对储蓄的影响v对个人来说,可支配收入是用于现期消费还是用于对个人来说,可支配收入是用于现期消费还是用于未来消费未来消费(即储蓄即储蓄),必须要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必须要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 v社会保险税的开征对个人的储蓄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社会保险税的开征对个人的储蓄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v如果政府对遗产或赠与的财产进行征税,那么个人如果政府对遗产或赠与的财产进行征税,那么个人出于遗产动机的储蓄资金也将会减少,尤其是当遗出于遗产动机的储蓄资金也将会减少,尤其是当遗产税和赠与税税率很高的时候,这种储蓄资金的减产税和赠与税税率很高的时候,这种储蓄资金的减少将更为明显。
少将更为明显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4、对投资组合的影响对投资组合的影响v对投资所得、财产以及投资行为进行征税,会使投对投资所得、财产以及投资行为进行征税,会使投资者的整体收益减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者的整体收益减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的风险资的风险 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三)税收对企业决策的影响(三)税收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1、企业生产要素组合的替代效应、企业生产要素组合的替代效应 企业的生产要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劳动力、企业的生产要素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劳动力、劳动手段劳动手段(即设备即设备)和劳动对象和劳动对象(即原材料即原材料)对于不同的生产要素,政府的税收政策有所不同目前世同的生产要素,政府的税收政策有所不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做法是,政府对劳动者往往征收工界上很多国家的做法是,政府对劳动者往往征收工薪税,以便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提供资金来源,薪税,以便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提供资金来源,而对设备和原材料一般不征税而对设备和原材料一般不征税 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2、对企业投资方向的影响对企业投资方向的影响v政府可通过税收政策来对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引导。
政府可通过税收政策来对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引导以税率的高低或税收的减免来调节企业的投资方向以税率的高低或税收的减免来调节企业的投资方向同样,为了限制某些行业的投资,政府也采用加重同样,为了限制某些行业的投资,政府也采用加重税收负担的方式来抑制这些行业的投资税收负担的方式来抑制这些行业的投资 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3、对企业融资策略的影响对企业融资策略的影响v采用借款方式融资,比较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与银行采用借款方式融资,比较投资项目的收益率与银行借款的利息率,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借款的利息率,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v采用债券融资,其成本可以在税前扣除采用债券融资,其成本可以在税前扣除v采用股权融资,由于成本不免税,成本会更高采用股权融资,由于成本不免税,成本会更高 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4、、对对公司分配政策的影响公司分配政策的影响v从理论上说,政府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将对公司的利从理论上说,政府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将对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产生影响润分配政策产生影响 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三、税收中性(三、税收中性(neutrality))问题问题(一)税收中性(一)税收中性税收中性:政府征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税收中性:政府征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代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代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税收保持中性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税收保持中性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经济的调节作用v一般将增值税视为一种纯中性税收,我国一般将增值税视为一种纯中性税收,我国1994工商税制改革,在商品课税税制的设计工商税制改革,在商品课税税制的设计上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上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二)税收超额负担或无谓负担(二)税收超额负担或无谓负担 ((excess burden or dead burden ))v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提出的,税收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
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提出的,税收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v税收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税收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v超额负担的表现:超额负担的表现:①①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 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利益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利益 ②②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 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的 影响。
影响 税收超额负担的测定:税收超额负担的测定:“哈伯格三角哈伯格三角”((Harberger triangle)) ODP1P0X1X0ΔP= P1-P0 = t•P0CABD'ΔX=X1-X0X超额负担=ABC的面积超额负担的计算马歇尔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第四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分析v减少超额负担的三种方法:减少超额负担的三种方法: 对需求弹性为零的商品征税对需求弹性为零的商品征税 对所有商品等量(从价)征税对所有商品等量(从价)征税 对所得征税对所得征税 第五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v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v二、税负转嫁的方式二、税负转嫁的方式v三、税负转嫁的条件三、税负转嫁的条件v四、我国的税负转嫁四、我国的税负转嫁第五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v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述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述v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v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v税负转嫁机制特征税负转嫁机制特征v税收归宿是指处于转嫁过程中的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税收归宿是指处于转嫁过程中的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最后结果着点或最后结果v逃税:偷税、漏税和抗税逃税:偷税、漏税和抗税第五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v二、税负转嫁方式二、税负转嫁方式1.前转方式.前转方式2.后转方式.后转方式3.混转.混转4、消转、消转5、税收资本化、税收资本化第五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v三、税负转嫁的条件三、税负转嫁的条件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易转嫁3. 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嫁难以转嫁4. 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5. 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易转嫁第五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v四、我国的税负转嫁四、我国的税负转嫁(一)我国已经存在税负转嫁的经济条件(一)我国已经存在税负转嫁的经济条件基本条件: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
基本条件: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其他条件:其他条件:1、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 实体实体 2、价格的市场化、价格的市场化 3、我国税制以商品课税为主体,税、我国税制以商品课税为主体,税 负转嫁有更广阔的空间负转嫁有更广阔的空间 第五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二)有关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二)有关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1、税负转嫁的意义、税负转嫁的意义 2、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关系、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关系 3、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税负转嫁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 4、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应加强对这些行、自然垄断行业的税负转嫁居于优势,应加强对这些行业的价格管理业的价格管理5、提高所得课税比重,缩小税收转嫁的范围和空间、提高所得课税比重,缩小税收转嫁的范围和空间 6、实行价外税,有利于增强商品课税税负归宿的透明度、实行价外税,有利于增强商品课税税负归宿的透明度 第六节 税收负担分析v一、一、税收经济负担的基本含义税收经济负担的基本含义v二、判断税收经济负担轻重的一般标准二、判断税收经济负担轻重的一般标准v三、确定合理的税收经济负担三、确定合理的税收经济负担60第六节 税收负担分析vv一、税收经济负担的基本含义一、税收经济负担的基本含义 v税收的经济负担:是指政府的税收占经济总量的比税收的经济负担:是指政府的税收占经济总量的比重。
具体包括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具体包括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v(一)宏观税收负担(一)宏观税收负担v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一般为一年)政府的税收总收政府的税收总收入占入占GDP的比重这一比重在西方国家一般在的比重这一比重在西方国家一般在30%以上,在发展中国家通常也在以上,在发展中国家通常也在25%左右第六节 税收负担分析 (二二)微观税收负担微观税收负担 是指具体纳税人所承受的税收负担,具体纳税人是指具体纳税人所承受的税收负担,具体纳税人可能是企业,也可能是自然人可能是企业,也可能是自然人 v企业的税收负担可以从税收的名义负担和税收的实企业的税收负担可以从税收的名义负担和税收的实际负担两方面来进行分析际负担两方面来进行分析第六节 税收负担分析vv二、判断税收经济负担轻重的一般标准二、判断税收经济负担轻重的一般标准(一)税收收入的增长是否与经济增长协调、同步(一)税收收入的增长是否与经济增长协调、同步(二)税收收入能否满足政府正常开支的需要(二)税收收入能否满足政府正常开支的需要(三)税收能否保证政府(三)税收能否保证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尤其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之需之需(四)税收是否影响企业的正常积累(四)税收是否影响企业的正常积累 第六节 税收负担分析vv三、确定合理的税收经济负担三、确定合理的税收经济负担三、确定合理的税收经济负担三、确定合理的税收经济负担 (一一)税收负担的深层次原因税收负担的深层次原因 1、在改革的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向企业和居民倾斜,但政府职、在改革的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开始向企业和居民倾斜,但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导致各级政府支出过多,为弥补资金的缺口,不得不多方能转变滞后,导致各级政府支出过多,为弥补资金的缺口,不得不多方面筹资,以致于加重企业的负担。
面筹资,以致于加重企业的负担 2、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未能摆脱产值速度型的增长模式,过多地、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未能摆脱产值速度型的增长模式,过多地看重产值和规模,而投资的经济效益却不能同步实现,使很多的投资项看重产值和规模,而投资的经济效益却不能同步实现,使很多的投资项目效益极低,甚至不能产生效益目效益极低,甚至不能产生效益 3、税制本身的不完善以及偷漏税问题的存在,也是导致税收宏观负、税制本身的不完善以及偷漏税问题的存在,也是导致税收宏观负担偏低的重要原因担偏低的重要原因 第六节 税收负担分析(二二)确定确定合理税收负担的措施合理税收负担的措施 1、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转变政府、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转变政府职能 2、彻底改变目前企业税收负担以及名目繁多、、彻底改变目前企业税收负担以及名目繁多、不计其数的各种非税收负担分配混乱的状况不计其数的各种非税收负担分配混乱的状况 第七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v一、一、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v二、二、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v三、关于减税政策三、关于减税政策66第七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v一、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一、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1. 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斯密斯密 “税不重征税不重征”、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手段、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手段2. 社会政策学派的观点社会政策学派的观点—瓦格纳瓦格纳 税收不仅是财政收入的手段,也是一种经济调税收不仅是财政收入的手段,也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节手段 3. 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萨缪尔森凯恩斯、萨缪尔森 税收是调节经济、避免危机、保持经济发展的税收是调节经济、避免危机、保持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有效手段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第七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进入进入20世纪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年代,美国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滞胀”现象,反对凯现象,反对凯恩斯主义的供给学派应运而生供给学派主张实行恩斯主义的供给学派应运而生供给学派主张实行“供给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而主要政策载体则是减税政策而主要政策载体则是减税政策供给学派代表人物:供给学派代表人物:Arthur B Laffer第七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v二、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二、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一)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一)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低边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第七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二)拉弗曲线(二)拉弗曲线The Laffer curve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的一条曲线※※画在餐巾纸上的拉弗曲线画在餐巾纸上的拉弗曲线第七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AOCB税税收收收收入入税率税率 图图7--3 拉弗曲线拉弗曲线DE 第七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v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定要实行高税率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的税率3、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个重要条件第七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v(三)马斯顿的经验分析(三)马斯顿的经验分析v较低的宏观税率对提高本国的经济增长率具有积极较低的宏观税率对提高本国的经济增长率具有积极的作用v 宏观税率宏观税率:税收收入税收收入/GDP第七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v三、减税政策评析三、减税政策评析(一)对供给学派税收主张的理论争议(一)对供给学派税收主张的理论争议案例:美国减税政策实例分析案例:美国减税政策实例分析 ——减税政策减税政策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第七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二)减税政策的现实选择与运用(二)减税政策的现实选择与运用 对减税政策进行具体分析和运用,对市场经济国对减税政策进行具体分析和运用,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政策的抉择和实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减家财政政策的抉择和实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减税政策进行现实选择和运用必须审时度势,适应当税政策进行现实选择和运用必须审时度势,适应当时的具体条件,并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才能时的具体条件,并需要相关政策的有效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取得预期效果本章小结v本章主要介绍了税收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税收的基本理论v本书介绍了税收的起源和发展、我国税收的起源和发展开始,并论述了税本书介绍了税收的起源和发展、我国税收的起源和发展开始,并论述了税收的概念和本质特征收的概念和本质特征v围围绕绕纳纳税税人人、、征征税税对对象象(课课税税对对象象)、、税税率率、、纳纳税税环环节节、、纳纳税税期期限限、、减减税税、、免免税税等等要要素素对对税税收收有有关关概概念念进进行行了了分分析析,,并并感感觉觉不不同同标标准准对对税税收收进进行行了了分分类v围围绕绕古古典典税税收收原原则则、、现现代代税税收收原原则则、、我我国国社社会会主主义义市市场场经经济济实实践践中中的的税税收收原原则则对对税税收收原原则则进进行行了了分分析析并并指指出出处处理理好好公公平平与与效效率率之之间间的的关关系系,,对对一一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具有重要意义v对对税税收收的的收收入入效效应应和和替替代代效效应应、、税税收收对对家家庭庭决决策策的的影影响响及及对对企企业业决决策策的的影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税收中性与税收超额负担进行了讨论响进行了分析,并对税收中性与税收超额负担进行了讨论v对对税税负负转转嫁嫁的的含含义义、、方方式式、、转转嫁嫁条条件件等等基基本本理理论论进进行行了了分分析析并并对对我我国国我我国的税负转嫁客观存在国的税负转嫁客观存在 及有关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及有关税负转嫁的政策性问题进行了讨论本章小结v本书从宏观税负、微观税负两个方面对我国税收负担进行了分析本书从宏观税负、微观税负两个方面对我国税收负担进行了分析v提提出出了了判判断断税税收收经经济济负负担担轻轻重重的的一一般般标标准准以以及及确确定定合合理理的的税税收收经经济济负负担担的的措施v对对税税收收与与经经济济发发展展关关系系的的理理论论观观点点、、供供给给学学派派关关于于税税收收观观点点的的三三个个基基本本命命题题进进行行了了讨讨论论,,并并重重点点阐阐述述了了拉拉弗弗曲曲线线的的基基本本原原理理、、合合理理性性、、局局限限性性及及对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的借鉴意义v最最后后,,对对减减税税政政策策的的现现实实选选择择与与运运用用进进行行了了讨讨论论,,指指出出对对减减税税政政策策进进行行现现实实选选择择和和运运用用必必须须审审时时度度势势,,适适应应当当时时的的具具体体条条件件,,并并需需要要相相关关政政策策的的有有效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效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本章关键词 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 纳税人纳税人 课税对象课税对象 定额税率定额税率 比例税率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累进税率 起征点和免征额起征点和免征额 商品课税商品课税 所得课税财产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 直接税与间接税直接税与间接税 从量税与从价税从量税与从价税 价内税与价外税价内税与价外税 前转前转 后转后转 混转混转 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 拉弗曲线拉弗曲线78本章思考题1.简述税收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简述税收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2.如何理解税收的本质.如何理解税收的本质3.简述税收的.简述税收的“三性三性”4.简述税收与政府性收费的区别.简述税收与政府性收费的区别.5.试述税收的分类.试述税收的分类6.试述税收的效率类原则.试述税收的效率类原则7.试述税收的公平类原则.试述税收的公平类原则8.试述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试述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9.什么是税负转嫁?常见的税负转嫁方式有几种?.什么是税负转嫁?常见的税负转嫁方式有几种?10.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79本章思考题11.税收的收入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12.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13.税收对家庭决策的影响.税收对家庭决策的影响14.税收对企业决策的影响.税收对企业决策的影响15.简述判断税收经济负担轻重的一般标准.简述判断税收经济负担轻重的一般标准16.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17.简述.简述“拉弗曲线拉弗曲线”及其说明的原理及其说明的原理18.评析减税政策.评析减税政策19.什么是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它对经济生活有什么影响?.什么是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它对经济生活有什么影响?20.如何处理好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如何处理好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