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神经解剖学课件脊髓.ppt

93页
  • 卖家[上传人]:清晨86****784
  • 文档编号:252192475
  • 上传时间:2022-02-1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0.76MB
  • / 9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脊 髓 spinal cord邹俊涛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Email: 主要内容n脊髓外形n脊髓的内部结构n脊髓的功能n临床联系 脊 髓 概 述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尾部与脑相比是分化较少、功能较低级的部分,仍保留着明 显的节段性脊髓与 31 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脊髓与脑各部间有广泛联系,来自躯干、四肢各种刺激 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 成复杂的功能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完 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位于椎管内上2/3,前后稍 扁的圆柱形上端自枕骨大孔与延髓相 连,下端在成人平第 1 腰椎 体下缘全长 4245cm,最宽处横径为 l .0 1.2cm C1T1T12L5S1延髓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有两个梭形膨大:颈膨大 (C4T1)和腰骶膨大(L1S3)脊髓膨大内的神经元较多,与肢体发达程度有关长臂猿及猩猩前肢发达,颈膨大较粗大蝙蝠的前肢大大发展,颈膨大特别显著袋鼠后肢强劲有力,以适应跳跃,腰骶膨 大则非常粗大某些恐龙后肢远比前肢发达,腰骶膨大甚 至超过了脑的重量蛇类四肢退化,无脊髓膨大人类上肢机能精细而灵巧,颈膨大比腰 骶膨大更为明显。

      C1T1T12L5S1延髓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 向下延为终丝马尾若这段椎管内长肿瘤或椎间盘向后突出可压迫马尾神经根,表现节段性症状 蛛网膜下隙穿刺或麻醉术 : L3 L4 、L4 L5 脊髓表面可见多条纵沟或裂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后中间沟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后索 侧索 前索 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前根后根 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范围 或高度,称一个脊髓节段 后根根丝前根根丝脊神经 脊髓节段 脊髓的节段 脊髓外形上没有明显节段性 因为有 31 对脊神经, 故脊髓有 31 个节段: 8 个颈节( C )、 12个胸节( T )、 5 个 腰节( L )、 5 个骶节( S ) 1 个尾节 (Co ) c1T1L1S1Coc1T1L1S1Coc.17103 IIVVIILI 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的对应关系 一般规律是: 脊髓上颈节(C14)=同序数椎骨体 ; 脊髓下颈节(C58)和上胸节(T14) - 高 1 个椎骨 (- 1) 脊髓中胸节(T58) -高 2个椎骨体(-2) 脊髓下胸节(T912)-高 3个椎骨体 ( -3 ) 脊髓腰节约平对第 1012 胸椎; 骶、尾髓节约平对第 1 腰椎。

      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对应椎骨颈髓上部(C14) 同序数椎骨 颈髓下部(C58) 脊髓节段-1胸髓上部(T14) 脊髓节段-1胸髓中部(T58) 脊髓节段-2胸髓下部(T912) 脊髓节段-3腰髓(L) 平对第1012胸椎骶、尾髓(S,Co) 平对第1腰椎 脊神经感觉支节段性分布 躯干的节段分布比四肢 典型,按神经序列,自上而 下排列: T2平胸骨角平面 T4平乳头平面 T6平剑突平面 T8平肋弓平面 T10平脐平面 L1平腹股沟平面 羽状重叠分布脊髓节段脊神经节周围神经皮肤脊髓前角中的运动神经元本来是按体节排列的,每个节段运动细胞支配相应肌节的肌肉,但是由于运动神经根在神经丛中混合及发生复杂的再分配现象,起自一个神经根(节段)的纤维进入不同的几个周围神经内,因而每一个神经根都参与几个肌肉的神经支配;一切肌肉所获得的神经纤维几乎总是来自几个神经根 SD大鼠的脊髓共有34个节段颈髓8节胸髓13节腰髓6节骶髓4节尾髓3节参考:1王平宇主编.大白鼠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基础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3 后角前角侧角白质灰质连合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中间有纵贯脊髓全 长的中央管。

      颈髓腰髓胸髓骶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内含脑脊 液,此管向上通第 4 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 室 40 岁以上的人中央管常闭塞 中央管周围是“H” 形或蝴蝶形的灰质,灰质的外周是 白质灰质白质 中央管 中央管 后索侧索前索脊髓各节段中的内部结构 大致相同,但不同水平的切 面有所差异,表现在于: 1. 形态和大小不一; 2. 灰质结构和配布不同; 3. 灰质和白质量的相对比例不同. C4C8T2T12L4S3 1.灰质 gray matter 灰质连合 胶状质 后角 网状结构 中间带 侧角 前角 中央管后索 外侧索 前索 前角(柱) anterior horn ( column ) 后角(柱) posterior horn ( column ) 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 侧角(柱) lateral horn ( column ) 灰质前、后联合anterior and posterior gray 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1)前角(anterior horn) 前角: 由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组成 运动神经元 :为大型多极神经元,其纤维支配跨关节的 梭外骨骼肌纤维,引起关节运动。

      运动神经元: 为小型多极神经元,其纤维支配骨骼肌的 梭内肌纤维,其作用与肌张力调节有关 闰绍细胞 g-运动神经元 骨骼肌 肌梭 - 运动 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一些分散的中、小型神经元,少量的细胞形成核群(如前角连合核),发出轴突终于对侧前角一些小型的中间神经元名叫 Renshaw ( 闰绍)细胞:接受 - 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其发出的轴突与同一 个或其它 - 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 ,对 - 运动神经元起反馈抑制作用闰绍细胞 g-运动神经元 骨骼肌 肌梭 - 运动 神经元1)按神经元形态分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神经元形态分: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按神经元位置分:内侧群: 支配颈肌、 躯干肌 外侧群: 支配四肢肌前角的核团 A. 内侧群: 出现于脊髓全长,支配颈肌和躯干肌腹外侧核 中央核 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 内侧群前核 在胸髓节段,外侧群较小,支配肋间肌和腹肌内侧群外侧群 B. 外侧群 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外侧群发达,还可分为 若干亚群,分别支配上肢肌和下肢肌 外侧群中的中央核,可在某些颈髓节段和腰骶髓 节出现在第 4 6 颈髓节段,中央核发纤维参与组 成膈神经,支配膈肌,故又称为膈核 腹外侧核 中央核 背外侧核 后后外侧核 内侧群前核 腹外侧核 中央核 背外侧核 后后外侧核 内侧群前核 在C1 6 颈髓节段,中央核发出纤维在颈髓侧面浅出,汇成单一的副神经脊髓根,最后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故此核又称为副神经核。

      屈肌运动 神经元伸肌运动 神经元 前角运动神经元 a.从内侧到外侧:躯干肌、肢端肌;屈肌、伸肌 b.最后公共通路(Final common path) c.弛缓性瘫痪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2) 后角的核团 后角边缘核 posteromarginal n. 见于脊髓全长内含大、中、小神经元 胶状质 substantia gelatinosa 见于脊髓全长由大量密集的小神经元组成 这两个神经核团与痛、温觉的传导和调节有关 后角固有核 proprius nucleus 见于脊髓全长 是脊髓丘脑束的起源核, 传导痛、温、触、压觉的信息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脊髓后角与感觉传导通路有关 脊神经节中枢突形成后根(初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有三个去向:上传最终至大脑皮质,形成意识性感觉;上传至小脑,形成非意识性感觉,不能觉察但参与运动调节;与运动神经元形成直接联系(腱反射)或间接联系,形成节段内反射 弧或节段间反射弧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后角固有核 胸核 中间内侧核 (3)中间带的核团胸核(背核或Clarke核): 仅见于C 8 L2 , 位于后角基 底部内侧为脊髓小脑后束的起源核。

      中间内侧核:见于脊髓全长为内脏感觉信息的中继核 (4) 侧角(中间外侧核)T2T12中间外侧核位于T1 L3 节段的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 体所在部位(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也见于S2 S4 节段的中间带外侧部,又称为骶副交 感核,是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副交 感神经低级中枢)中间内侧核 中间外侧核 胸核 C.G.S.M.G.I.M.G.T1L3S2S4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是内脏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中间外侧核是内脏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内脏运动神经:指支配心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传出神经与躯体运动系统不同,脑和脊髓内的内脏传出神经元,不能直达效应器, 必须在内脏神经节内交换一次神经元因此有节前与节后神经元之分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从药理学上讲,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均为胆碱能纤维 (choliner- gic fibers);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副交 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脊髓侧角含内脏运动(自主)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从临床表现上分析,脊髓侧角或骶副交感核、脊神经前根,以及自主神 经外周部分的病变,可引起心血管系、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等内脏 系统,乃至内分泌系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

      皮肤的汗腺、立毛肌以及血管仅受交感神经支配,因此无汗及血管舒缩 异常可能是交感神经系统的特有病变当病变累及骶髓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如截瘫),可引起排尿、排便,以及性 功能障碍 脊髓侧角含内脏运动(自主)神经的节前神经元IIIIIIIVVVIVIIVIIIIXXIXIXIIIIIIIVVVIIVIIIX 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 Rexed 等(1952,1954) 、Schoenen 与 Faull ( 90 年代)等根据脊髓灰质细胞构筑的研究,可将脊髓灰质分为10 个板层(lamina),这些板层从后向前分别用罗马数字 I X 命名 IXIXIIIIIIIVVVIIVIIIX脊髓灰质Rexed 分层模式与核团的对应关系 I(Waldeyer 层层) 边缘边缘 核(海绵绵状)大、中、小神经元 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 II胶状质质(胶状质样质样 ) 小神经元,几乎不含有髓纤维 接受后根粗、细传入纤维,分析、加工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 (闸门控制学说)III、 IV固有核较大的神经元、含有髓纤维 接受大量的后根传入纤维 V、VI后角颈颈、基底部网状核细胞较大、与纤维形成网状结构 接受后根本体感觉传入纤维及自运动区、感觉区和皮质下结构的下行纤维,与调节运动有密切关系 VII中间带间带 (中间间内、外侧侧核) 、骶副交感核、胸核核团易于分辨 下肢本体觉- Clarke核-同侧脊小脑后束;中脑顶盖-视听反射;内脏活动-中间外侧核; 后根传入的内脏感觉纤维 -中间内侧核 相当于后角头 (尖) 向上与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尾端相延续,是皮肤外感受性(痛、温、触、压觉)的初级传入纤维终未和侧支的主要接受区(外感受区);发纤维到节段内和节段间,参与许多复杂的多突触反射通路,以及发出上行纤维束到更高的平面。

      V相当于后角颈 VI相当于后角底 V VI内侧部接受外来粗纤维(本体觉);上级中枢(运动区、感觉区和皮质下结构)下行纤维至外侧部与躯体运动调节有关 IXIXIIIIIIIVVVIIVIIIX板层 VI 组成后角IXIXIIIIIIIVVVIIVIIIX脊髓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VIII 前角底部,在颈颈、腰膨大只占前角内侧侧部 大小不等的细细胞 中间间神经经元,接受邻邻近板层层的纤维终纤维终 末和下行纤维纤维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内侧纵侧纵束)的终终末,发纤维发纤维 到第层层,影响两侧侧的运动动神经经元,直接或通过兴奋过兴奋 -运动动神经经元间间接影响-运动动神经经元 与姿势势反射有关IX前角运动动核前角运动动神经经元和中间间神经经元,排列复杂杂 锥锥体传导传导 路的下运动动神经经元,也是部分其它下行传导传导 束和后根部分纤维纤维 的终终止处处 X中央灰质质位于中央管周围围,包括灰质质前、后连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