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应县木塔导游词.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77749772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21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应县木塔导游词  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加深游客对景点的印象,是提升讲解水平的重要工具写导游词须要留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应县木塔导游词,欢迎大家共享应县木塔导游词1各位游客:  大家好  山西的应县木塔,俗称天柱,原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应县城佛宫寺内  应县木塔浑厚、高大、粗犷,是享有盛名的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  相传,寺内木塔是辽代兴宗皇帝为他心爱的把子欣赏美景而修建的,也有的说是兴宗皇帝为让他的王公大臣观战而修建的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经验多少个暑夏严冬,多少次狂风暴雨,多少次闪电雷鸣,但木塔却安稳无恙据县志记载,辽、金以来,曾先后历经七次大地震,其中最厉害的是元代顺帝时的大地震,地震连续七天,木塔仍巍然不动,足见塔身构件安装合理,制作精细,质地非常坚实  应县木塔总高67.31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九层,其中四层是暗层,外观五层六檐应县木塔,比北京北海的白塔高出31.41米,比西安的大雁塔高出3.21米整个塔身,从粗犷中见玲珑,从古朴中见端庄木塔外观,既无雕梁画栋,又无溢彩流光,然而那雄伟粗大、拔地擎天的身躯,那结构严谨、交织默契的斗拱,都足以令人目炫动容,称赞不已。

      无怪古人在塔上用斗大的字,写成牌匾悬在那里,什么“拱辰”、“挂月”,“天下奇观’、“天柱地轴”,即便用浑朴的壮笔,用最富有感情的语言,也难以倾诉人们胸中的感慨与赞美  应县木塔底层直径为30米,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的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塔的第一层,用蓝色琉璃瓦镶边,如同锦上添花塔的内外两道八角形木结构框架,用大粱和斗拱相互拉结框架之间不用一个铁钉,全靠斗拱梁架把全部木件构成一个完整的、稳固的整体,这在我国建筑史上可谓是个奇迹  木塔底层有门朝南,内有木制楼梯,可回旋而上木塔外侧有回廊扶栏,登高远眺,大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  塔顶,八角攒尖式,立有铁刹仰莲、复钵、相轮、,火焰、仰月、宝瓶、宝珠组成直射蓝天的刹柱,更衬托出木塔宏伟壮丽的气魄  木塔内,明层原来都有塑像,因年久失修,现仅存几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底层高达11米的释迦牟尼坐像这尊佛像,形体丰盈饱满,神态端庄慈爱,衣纹洗练流畅,仍旧保持着辽塑风格在底层内槽壁面,6幅如来壁画,比例适度,色泽明丽加来头顶有飞天壁画,飞天体形丰满,动感强,活泼浪漫,神采奕奕,是壁画中的精品  传闻应县木塔是鲁班爷建立的应县木塔导游词2各位游客:  大家好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20x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20x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觉了一批极为宝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探讨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供应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供奉着两颗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  公元486年,释迦牟尼涅盘,享年80岁,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对释迦牟尼荼毗后原委留下多少颗佛牙,看法不一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四颗佛牙,另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七颗佛牙应县木塔导游词3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日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应县木塔,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应县木塔的概况  应县木塔创建于950多年前的辽清宁二年,高6731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这座巨塔,顶天立地,宏伟壮丽,玲珑剔透,近观给人的视觉印象特别高大从外观上来看,木塔建在一个4米高的两层砖石塔基上,平面呈八角形,底层直径3027米,共有五层六檐木塔每层檐下及暗层平座围栏之下,都是或大活下一组挨一组的斗拱,转角外更是三组斗拱组合在一起,如同多多盛开的硕大莲花据专家统计,木塔共运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运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称“斗拱博物馆”此外应县木塔还带有明显的道教特点:比如就现在的木塔方位图看,正好是一副先天八卦图的方位。

        大家站在高大的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木塔下面,肯定会惊异于它为何屹立千年而不到,为何屹立千年而不蛀不朽,为何屹立千年而无火无灾  下面我将给大家揭开木塔神奇的面纱  一高大的木塔建立之所以历经千年仍旧屹立在大地上,与其独特的结构方式亲密相关①木塔的设计师没有采纳以往建塔的四方形结构,而是采纳了八角形框架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②木塔的整体构架用木料,在结构上采纳了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将木塔平面分为内槽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构成平座供游人活动,整体构成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筒式结构,这就大大增加了木塔的稳固性③另外木塔各层之间的链接又采纳了非常科学的叉柱造方法,从而造成逐层内收的效果,不仅削减了用料而且增加的稳固性总之,科学的双套筒框架结构的刚性和卯榫斗拱结构的柔性,组成了完整而坚实的建筑结构,有效提高了塔身抗弯抗剪和抗震的实力,从而造就了应县木塔超凡的稳固性  二关于木塔不蛀不朽的缘由主要有以下四点,①木塔地处气候干燥的黄土高原上,没有我国南方那样的白蚁为害,所以众多的木构建筑就比较简单地在山西这片黄土地上保存下来②然后就是木塔的自然守护神—麻燕的功劳了,麻燕每年夏天围围着木塔漫天飘舞把虫蛾都吃光了。

      ③另外山西高原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相对干燥非常有利于木材的干燥和防朽④最终就当地人民不断修理和细心呵护了才使这古塔庄重的矗立在黄土高原上  三木塔无火无灾的缘由也非常简洁,为什么直插云霄的木塔不遭遇雷击呢?专家学者分析说,是那个八角攒尖式塔顶上所立的金属塔刹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另外当地百姓的细心呵护也是少不了的  应县木塔不仅具有超凡的建筑成就,而且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氛围,并且主要反映在名匾众多,彩塑壁画独特,佛牙舍利宝贵三个方面  其中有反映木塔建立年头的“释迦塔”三字匾,赞美木塔雄伟的“天柱地轴”“峻极神工”四字匾还有宣扬佛教教义的“天宫高耸”四字匾,寓意木塔是人间绝无仅有的神圣建筑另外应县木塔这座集建筑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之塔,珍藏着两枚佛牙舍利,更是广阔佛教信众瞻礼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圣塔  好!应县木塔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积淀已经向大家简洁介绍完了,下面请大家自己观赏品尝这建筑奇观、文化名塔吧!  导游词功能  1引导游客鉴赏  导游词的宗旨是通过对旅游景观绘声绘色地讲解、指引、评说,帮助旅游者观赏景观,以达到巡游的最佳效果传播文化学问  传统文化学问即向游客介绍有关旅游胜地的历史典故、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传闻故事、民族习俗、古迹名胜、风景特色,使游客增长学问。

        3陶冶游客情操  导游词的语言应具有言之有理、有物、有情、有神等特点通过语言艺术和技巧,给游客勾画出一幅幅立体的图画,构成生动的视觉形象,把旅游者引入一种特定的意境,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此外,导游词通过对旅游地出产物品的说明、讲解,客观上起到向游客介绍商品的作用应县木塔导游词4  佛入灭后,原委留下多少颗佛牙?而各方争辩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研读过佛经的人都知道,有关佛牙的记载出自《大般涅盘经》而《大般涅盘经》共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为东晋法献所译《大般涅盘经》(三卷);其次个版本共有三个译本:第一个译本为北凉天竺三藏昙识译《大般涅盘经》(四十卷),其次个译本为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大般涅盘经》(三十六卷),第三个译本为东晋平阳沙门法献译《佛说大般泥盘经》(六卷);第三个版本为《大唐南海波凌国沙门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盘经》(后分卷上下)  上述三个版本都称为《大般涅盘经》,都是记载释迦牟尼如何涅盘的经典,前二个版本并未提及佛灭度后留下佛牙,只有在第三个版本即南本《大般涅盘经》(后分卷上下)的卷下的《圣躯廓润品第四》记载有释迦牟尼荼毗后留有佛牙:《大般涅盘经圣躯廓润品第四》  尔时帝释,持七宝瓶及供给具至荼毗所,其大火一时自然灭尽。

      帝释即开如来宝棺欲请佛牙,楼逗即问:“汝何为耶?”答言“欲请佛牙还天供给”楼逗言:“莫辄自取,可待大众尔乃共分释言“佛先与我一牙舍利,是以我来火即自灭帝释说是语已即开宝棺,于佛口中右畔上颌取牙舍利,即还天上起塔供给尔时有二捷疾罗刹,隐身随释,众皆不见盗取一双佛牙舍利尔时城内一切士女大众,即一时来欲争舍利楼逗告言:“大众当知待且安祥,如佛所说,应当如法共分供给尔时城内士女一切大众,不闻楼逗所言乃各执持矛槊弓箭刀剑、槊一切战具,各自庄重欲取舍利尔时城内大众即开佛棺,兜罗白颤毛宛若不烧大众见已复大号哭,流泪盈目,各将所持悲伤供给,深心礼拜流泪长跪,同说偈赞  尔时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刚体成末舍利惟留四牙不行沮坏尔时大众既见舍利不复重悲伤,以其所持流泪供给  通过上述版本引文,我们知道,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即佛火化前,留给世界三颗佛牙,一颗为帝释天请走,两颗为捷疾罗刹盗走;佛火化后,在金刚体碎为末舍利后又留下四颗佛牙这就是说天上地下一共有七颗佛牙舍利  翻遍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称一双佛牙者唯南本《大般涅盘经》一处,可见此一双佛牙有着不行分别的应缘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发觉的两颗佛牙舍利,应当就是南本《大般涅经》中记载的捷疾罗刹所隐身盗取的一双佛牙。

        从历史典籍中看,《佛祖统计》卷五十三、《宋高僧传》唐道宣律师传记等都有北天佛牙记载此事的内容唐宣律师在西明寺行道,北天王太子以捷罗刹所授佛牙上于师”,道宣律师始终保存供奉着这一稀世珍宝佛牙舍利,并在他三十五岁那年参访游历山西时将一双佛牙赠予雁门关外军事重镇应州金城民间文学典籍中哪咤之父托塔李天王手中所托宝塔被说成是应县宝塔,古老相传,也应缘示现出一双佛牙舍利与应县佛宫寺释迦佛塔的缘源关系从今,这片“漠北之名区,要服之大藩”的“云中首郡”就变得深厚驳杂,风彩华章,为这片孕育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生命轨迹提示出梵天的真如之理  应县古称应州古今应县文人都曾多方考据其地名的历史源缘明田蕙曾说明说是雁门龙首两山呼应而得名,明显是穿凿附会佛经上说佛陀圣物“上应天道,下应群萌,实为应地”天道、群萌”意为天上神祗、地上众生,佛陀遗骨灵牙示现之地,就是“应地”应县古称“应州”的由来,当此无二一双佛牙于“应地”应县重现人间,在此显示出殊胜之因缘,应县必定是世界之应县,释迦塔当然是佛陀瑞现世界的唯一道场  假如你有机会观瞻过国内各寺院供奉的佛牙,会发觉它的大小,形态都明显与现时人类的牙齿有所不同,人们为此难免会产生困惑,释迦牟尼佛不也是2500年前古印度迦比罗卫国的太子吗?怎么佛祖的牙齿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