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最新word论文】易简工夫终久大——《周易》与陆九渊的心学 【国学专业论文】.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8717508
  • 上传时间:2017-09-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易简工夫终久大——《周易》与陆九渊的心学摘要:陆九渊以心解《易》 ,以此为其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展开寻找到经典根据其心学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与其对《周易》天地人三才一体的理论、三陈九卦之序、 《艮》卦“艮背行庭”之旨、太极本体的解释关系密切他的心学智慧也反过来丰富了《易》学的文化宝藏关键词:陆九渊;心学;周易;易简ZhouyiandLUJiu-yuan’stheoryoftheheart-mindAbstract:LUJiu-yuaninterpretsYibyhisheart-mindtheorytoseekclassicalbasisfortheestablishmentandopeningupofhisheart-mindtheoreticalsystem.Aspectsofontology,moralcultivationtrainingandrealmofthoughtembracedinhisheart-mindtheoryarecloselyrelatedtohisviewsonZhouyi.Hiswisdomreflectedintheheart-mindtheoryalsoenrichedtheculturaltreasureoftheYilearning.Keywords:LUJiu-yuan;heart-mindtheory;Zhouyi;simplicityofYi陆九渊虽自称其学乃读《孟子》而自得之,但《周易》在其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展开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其心学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中,陆九渊都充分发挥了其“六经注我”的心学阐释原则和方法,为其学术思想寻找理论依据,他的心学智慧也反过来丰富了《易》学的文化宝藏,对后人认识《周易》的文化内涵,以及包括《周易》在内的传统经典阐释学都不无启发意义。

      一、道塞宇宙,本心即理陆九渊学问的理论来源无疑应首推《孟子》 ,不仅是他自己宣称因读《孟子》而得之,就是当时的人和后来的心学大师王阳明都承认这一点(据《语录》载,某尝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曰:“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五)王阳明在《象山先生全集叙》中也说:“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象山先生全集》卷首) ) 他的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的理论都是对《孟子》学说的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在陆九渊首先顿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由此初步确立其心学理论逻辑的过程中, 《周易》的天地人一体的宇宙观,即天道人道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他后来也常常用《周易》的这种思维模式来论证其本心思想的普遍性:塞宇宙一理耳上古圣人先觉此理,故其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于是有辞、有变、有象、有占,以觉斯民后世圣人,虽累千百载,其所知所觉不容有异曰“若合符节” ,曰“其揆一也” ,非真知此理者,不能为此言也 [1] (卷十五《与吴斗南》 )此引《系辞下传》对八卦来源的解说文字,说明《易》之理就是宇宙之理,圣人先觉此理,觉者,心也,故宇宙之理就是圣人之心,下面又结合孟子的存心理论进一步论证本心即理: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

      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孟子曰:“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又曰:“我固有之,非2由外铄我也 ”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故《易大传》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1] (卷一《与赵监》 )此引《说卦》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 [2] (卷九,第 326 页)从道塞宇宙,天地人皆秉此理的角度论证人皆具有仁义之心,此心乃天所予,心即理也他又强调说:是理充塞宇宙天地顺此而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顺此而动,故刑罚清而民服 [1] (卷十《与黄永年》 )此是引《豫》卦《彖》文来解释“此理”乃天地人共同遵循的普遍和最高准则那么人如何才能顺此理而动,达到心即理的与天地同其大的境界呢?象山从《乾·文言》 “闲邪存其诚”和孟子的“存心”理论提出了以心为主宰的心学主旨:《易》曰:“闲邪存其诚 ”孟子曰:“存其心 ”某旧亦尝以“存”名斋孟子曰:“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又曰:“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只“存”一字,自可使人明得此理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 [1] (卷一《与曾宅之》 )由此他进一步强调此心此理的唯一性: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 ”又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如是则为仁,反是则为不仁仁即此心也,此理也 [1] (卷一《与曾宅之》 )然后,他又以《坤》卦六二《文言》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来解释《坤》卦六二的爻辞,结合孟子的良知良能思想,论证此理就是人的本心: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内此理也,外亦此理也故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 ”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此吾之本心也 [1] (卷一《与曾宅之》 )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四端之心,也是天所予我者: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1] (卷十一《与李宰》 )因此,认识此理,不须外求,只要存心,养心即可,因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 [1] (卷十四)此理充塞宇宙,也就是此心充塞宇宙,所以“宇宙内事乃已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 (卷三十六《年谱》 )这样的学术自然是“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2] (卷七《系辞上传》 ,第 259 页)所以陆九渊称自己的心学是“易简”之学他又据孟学理论逻辑提出了存心、先立乎其大的“易简”工夫理论: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发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孟子曰:“先立乎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人惟不立乎大者,故为小者所夺,以叛乎此理,而与天地不相似 [1] (卷十一《与朱济道》 )这是以人心解释《易》理,更是以《易》为经典依据来确立其心学理论3二、三陈九德,易简工夫鹅湖之会,陆九渊正式将自己与朱熹不同的学问称为易简之学,其诗说: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1] (卷二十五《鹅湖和教授兄韵》 )认为自己的学术是易简工夫,朱熹的理论支离。

      他后来解释说:后世言《易》者以为《易》道至幽至深,学者皆不敢轻言然圣人赞《易》则曰:“《乾》以易知, 《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1] (卷一《与曾宅之》 )这是引《系辞上传》中的话论证说明易简概念及思想来自《周易》 他也以此教学生:临川一学者初见,问曰:“每日如何观书?”学者曰:“守规矩 ”欢然问曰:“如何守规矩?”学者曰:“伊川《易传》 、胡氏《春秋》 、上蔡《论语》 、范氏《唐鉴》 ”忽呵之曰:“陋说!”良久复问曰:“何者为规?”又顷问曰:“何者为矩?”学者但唯唯次日复来,方对学者诵“《乾》知太始, 《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 《坤》以简能”一章,毕,乃言曰:“《乾·文言》云‘大哉乾元’ , 《坤·文言》云‘至哉坤元’ ,圣人赞《易》 ,却只是个简易字道了 ”遍目学者曰:“又却不是道难知也 ”又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顾学者曰:“这方唤作规矩,公昨日来道甚规矩 ”[1] (卷三十四《语录》上)《易系》上下篇,总是赞《易》 只将赞《易》看,便自分明凡吾论世事皆如此,必要挈其总要去处。

      [1] (卷三十四《语录》上)对于象山的易简工夫,后世学者每每单从其先立乎其大,发明本心的孟学理论逻辑来研究思考,又只注意他教杨简等弟子时所采用的类似禅宗的顿悟方式,于是总感到不可捉摸其实在象山,顿悟本心固然是根本,但为学的工夫也不可少,否则这悟出的本心又如何与佛禅相区别实际上,象山屡屡在与学者、弟子的通信和当面教诲中用《易》理来阐说为学的工夫和方法,此在《语录》和书信中有大量记载,全面系统总结一下,就可以看出其易简工夫还是有章可循的《 系辞下传》的“三陈九卦”古今解者意见不一,在鹅湖之会时,他就借论卦序的机会来阐述自己的心学思想,也由此阐发了易简工夫的过程: 邹斌俊父录云:“朱吕二公话及九卦之序,先生因亹亹言之大略谓:‘《复》是本心复处,如何列在第三卦,而先之以《履》与《谦》?盖《履》之为卦,上天下泽,人生斯世,须先辨得俯仰乎天地而有此一身,以达于所履其所履有得有失,又系于谦与不谦之分谦则精神浑收聚于内,不谦则精神浑流散于外惟能辨得吾一身所以在天地间举错动作之由,而敛藏其精神,使之在内而不在外,则此心斯可得而复矣次之以常固,又次之以《损》 、 《益》 ,又次之以《困》 盖本心既复,谨始克终,曾不少废,以得其常,而至于坚固。

      私欲日以消磨而为损,天理日以澄莹而为益,虽涉危蹈险,所遭多至于困,而此心卓然不动然后于道有得,左右逄其原,如凿井取泉,处处皆足盖至于此则顺理而行,无纤毫透漏,如巽风之散,无往不入,虽密房奥室,有一缝一罅,即能入之矣’二公大服 ”[1] (卷三十六《年谱》 )象山此段议论,正是用《易》卦之义来阐说其心学思想,其对卦序排列原因的阐释,正是以其心学思想为根据的,是典型的六经注我从中隐约可以看出他4心学修养的工夫段落 《履》 、 《谦》 、 《复》三卦为一段落, 《恒》 、 《损》 、 《益》 、《困》四卦为第二阶段, 《井》 、 《巽》二卦为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正是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动静如一、过化存神的心性修养三部曲关于此问题, 《语录》有详细的解释: 是故“《履》 ,德之基也” , 《杂卦》曰:“《履》 ,不处也 ”不处者,行也上天下泽,尊卑之义,礼之本也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皆本诸此常行之道《履》 ,德之基” ,谓以行为德之基也基,始也,德自行而进也不行则德何由而积?“《谦》 ,德之柄也” ,有而不居为谦,谦者,不盈也,盈则其德丧矣常执不盈之心,则德乃日积,故曰德之柄既能谦然后能复,复者阳复,为复善之义。

      人性本善,其不善者迁于物也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则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进德,则沛然无他适矣,故曰“《复》 ,德之本也” 知复则内外合矣然而不常,则其德不固,所谓虽得之,必失之,故曰“《恒》 ,德之固也” 君子之修德,必去其害德者,则德日进矣,故曰“《损》 ,德之修也” 善日积则宽裕,故曰“《益》 ,德之裕也” 不临患难难处之地,未足以见其德,故曰“《困》 ,德之辨也” 井以养人利物为事,君子之德亦犹是也,故曰“《井》,德之地也” 夫然可以有为,有为者,常顺时制宜不顺时制宜者,一方一曲之士,非盛德之事也顺时制宜,非随俗合污,如禹稷颜子是已,故曰“《巽》 ,德之制也” [1] (卷三十四《语录》上)他认为九卦的顺序,正是人进德修业所必经历的过程,是复人善心的过程,《履》 、 《谦》 、 《复》指先立本心, 《恒》 、 《损》 、 《益》 、 《困》指发扬本心,扩充本心, 《井》 、 《巽》则指已达到心与宇宙同其大的境界,所以只要依心而行,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