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郭二庄煤矿概况.doc

31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34011641
  • 上传时间:2018-02-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2KB
  • / 3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郭二庄煤矿概况一、 矿井基本概况(一)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位置与交通:邯郸矿业集团郭二庄矿业有限公司原为邯郸矿务局郭二庄煤矿,2002 年 6 月完成企业重组矿井始建于 1946 年,是在民办小煤窑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技术改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大中型矿井,已有近60 年的开采历史邯郸矿业集团郭二庄矿业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武安市西北约 13 公里处,矿机关地理坐标:东经 114°11′31″北纬36°48′25″,除西北部归沙河市显德旺乡外,其它均属武安市矿山镇和土山乡管辖井田南与云驾岭井田相邻,北与显德旺、章村井田相邻该矿东距京广铁路线 31km,有午汲~褡裢镇铁路从井田中部穿过,并与邯郸~峰峰环行铁路在午汲接轨邢台~都党公路从井田西边通过,距矿 2km,交通比较方便2005 年铁路运销量 29.7 万吨,地销运量 86.0 万吨煤炭产品主要销往河北,部分销往山东、河南、安徽等地2、井田地质概况:(1) 、地层2郭二庄井田西部广泛出露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地层,石炭系中、上统本溪、太原组地层环绕奥陶系露头呈现扇形零星出露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均呈条带状由老至新依次排列分部于本井田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上石盒子组一段至四段地层及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也在本区有零星出露。

      第四系地层覆盖于老地层之上,厚薄变化较大本井田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 2s) 、峰峰组(O 2f) ;石炭系中、上统本溪组( C2b) 、太原组(C 3t) ;二叠系下统(P 1)山西组( P1S) 、下石盒子组(P 1x) ;二叠系上统(P 2)上石盒子组一段至四段( P2 S1~4) 、石千峰组(P 2Sh) ;三叠系下统( T1)刘家沟组(T 1l),第四系(Q) 井田煤层(1 号~9 号煤层)赋存于石炭系及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煤地层该节着重描述石碳系太原组及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含煤地层石炭系太原组(C 3t)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为浅海相、滨海相过渡相沉积,岩性为黑色泥岩、浅灰色灰色铝土泥岩和粉砂岩,含植物化石,间夹厚层状浅灰色中细粒砂岩,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有 9 号煤、8 号煤、6 号煤、2 号煤、1 号煤不可采煤层有 7 号煤、4 号煤、3 号煤层等共 11 层含 5~7 层石灰岩,由下而上为下架灰岩、大青灰岩、中青灰岩、小青灰岩、伏青灰岩、野青灰岩、一座灰岩本组厚 106~210m,平均厚 131m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1s):底界为北岔沟砂岩,以灰色中厚层细粒砂岩、中粒砂岩夹薄层粉砂岩,含菱铁矿结核与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向上为深灰色粉砂岩、泥岩及细粒砂岩,夹薄煤一层(为 2 下 )不稳定,多分布在井田北、中部地段,3其上为本井田主要可采的 2 号煤,顶板为粉砂岩,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局部相变为细粒砂岩,向上含薄层 1~3 层,一般多不可采,极不稳定,本组厚度 44~98m,平均厚度 74m。

      2) 、地质构造本井田位于新华夏和第三隆起带——太行山隆起带东部边缘地带,处于显德旺向斜和邑城背斜的南部边缘,武安向斜北部矿山隆起的东翼本井田基本为单斜构造,以断裂为主地层总体走向为北东,倾向南东,一般倾角:南翼 15°~25°,北翼小于 15°本井田的断裂带是伴随井田褶皱构造的发展而产生的,井田内构造复杂程度除区域性控制外,还受矿山岩体的影响由于西部矿山岩浆岩体的控制,所以井田内的地层构造具有明显的变化,形成“W”型短轴褶皱构造,随之断裂带而产生,对本井田起主导作用的断裂带,大致可分四个断裂带(东)由西向东是:F 4、F 9 断裂带(束) ;F 27、F 16断裂带(束) ;F 21、F 2、F 14 断裂带(束)和 F1 断裂带(束) 断裂带(束)的走向为北、北 45°东之间,相互间基本平行符合区域构造发展的规律,并分别将本井田切割成四大块段,在大断层的旁侧都派生有小断层,但都属同一断裂带产物井田内基本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为 68°~70°井田地质构造条件程度属Ⅱ类郭二庄井田断层统计表)4郭二庄井田断层统计表(1)断层面序号 编号 性质走向(度) 倾向 倾角(度)落差(米)长度(米)备注1 F1 正 N—N15E W—NW 60—70 75—265 9500 大断层2 F2(章) 正 EW S 65 20 2503 F2(F4 显) 正 N15E-N20E SE 60—70 40—310 11500 大断层4 F3(章) 正 SN W 65 110-150 1400 大断层5 F3 正 SN E 70 150 500 大断层6 F4 正 N15E SE 60—70 22—150 3100 大断层7 F5(显) 正 SN E 70 15 11008 F6(显) 正 SN W 75 20—25 10509 F7(显) 正 N60E NW 60 20 50010 F7 正 SN W 60 30 65011 F8 正 N20E-N70E NW 70 25—50 150012 F9(显) 正 SN-N45E W-NW 65 20—50 150013 F9 正 N15E NW 65 35—70 220014 F10(显) 正 N25E-N SE-E 70 20—40 65015 F11 正 N30E-SN NW-W 70 60—150 1500 大断层516 F12(显) 正 N-N20E E-SE 70 20—35 110017 F12 正 N10W SW 65 30—40 700(2)断层面序号 编号性质走向(度) 倾向 倾角(度)落差(米)长度(米)备注18 F13(显) 正 N33E SW 70 35—50 150019 F13 正 N20E-N45E SE 65—70 20—40 80020 F14 正 N15E SE 70 85—135 3500 大断 层21 F15 正 近 SN W 65—70 13—20 200022 F16 正 N-N15E W 70 50—190 4000 大断 层23 F17 正 N45E NW 60 13 110024 F18 正 SN W 70 18—80 200025 F19 正 N30E NW 70 25 110026 F20 正 N-N48E E-SE 65 25 150027 F21 正 N15E NW 70 40—80 380028 F22 正 N35E NW 70—75 47—150 2500 大断 层29 F23 正 N30W NW 70 15 65030 F24 正 SN W 70 20 80031 F25 正 N35E SE 70 30—62 1000632 F26 正 N10E-N30E NW 70 20—75 320033 F27 正 N15E NW 70 18—90 350034 F28 正 SN E 65 30 2000(3)断层面序号 编号性质走向(度) 倾向 倾角(度)落差(米)长度(米)备注35 F30 正 N-N35E W—NW 60 38—115 2000 大断 层36 F31 正 N25E-N E 60 80 140037 F32 正 N45E SE 70 20—36 90038 F33 正 N25E SE 70 30 100039 F34 正 SN E 70 40—45 45040 F35 正 N45E NW 70 29 70041 F36 正 N70W SW 70 15 45042 F37 正 N25E SE 65 50 80043 F38 正 N20E SE 70 20 120044 F39 正 N30E NW 70 10 50045 F40 逆 N20E NW 45—50 13—20 130046 F41 正 N40E-E NW-E 63 36 95047 F42 正 N10W W 70 20 30048 F43 正 N W 68—70 10—50 1500749 F44 正 N45E NW 70 15—105 1200(3) 、岩 浆 岩岩浆岩主要出露在本井田中段的西部,北部也有零星出露。

      在深部奥灰及以上各地层中均有岩浆岩存在本井田处在矿山岩体的边缘,岩浆岩对煤系地层、煤层厚度均造成一定破坏矿山岩体形成于燕山运动中期,井田内岩浆岩与矿山岩体为同源岩浆分异作用产物,成扇形沿煤系地层由西向东侵入,西厚东薄至尖灭,岩体分布状态呈盘状、似层状,并常有分叉与合并现象,顶面常起伏多变当其侵入煤系地层时,沿煤层走向和倾向向上下穿插,将煤层撑开或将煤层吞蚀,形成无煤带特别对 7、8 号煤层破坏最为强烈岩浆岩在非煤系地层中层位基本稳定,但其强烈程度大为减弱,主要为闪长岩,二长岩等,岩浆岩大部分被断层断开奥灰界面以上的岩浆岩厚由 0.5~100m,南北变化不明显,东部与东南边最厚本井田岩浆岩自下而上分为五层;以稳定的大青灰岩、伏青灰岩、野青灰岩为界,分为;h 1(C2b~大青灰岩 2)、 h 2(伏青灰岩~大青灰岩) 、 h 3(野青灰岩~伏青灰岩 7)、h 4(野青灰岩~1 号煤层)、h 5(1 号煤层~以上非煤系)H 1 和 h 2 普遍存在,尤以对 7 号煤、8 号煤层破坏严重,9 号煤次之,h 3 对 6 号煤层局部破坏,h 4 对 1 号和 2 号煤层基本无影响,8侵入层位由南向北逐渐抬高。

      H 4、h 5 井田中部很不发育,对井田内煤层的破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全吞蚀煤层,二是吞蚀部分煤层,使煤层变为不可采,岩浆岩对煤系上部影响稍轻,对煤系下部地层干拢破坏强烈4) 、煤层特征本井田煤系地层属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煤系总厚度约 224m,本溪组一般平均厚度 19m,含煤 2 层;太原组平均厚 131m,含煤 17 层;山西组平均厚约 74m,含煤 7 层;整个煤系地层共含煤 26 层,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 5 层,即1、2、6、8、9 号煤层,厚 8.73m,煤层总厚度 18.12m,含煤系数8.1%煤层稳定程度属Ⅲ类不稳定型见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煤厚地层时代煤层号最小~最大平均(点数)煤层结构煤层间距(米)稳定程度顶板岩性底板岩性可采程度备注10~2.840.82(197)较简夹矸 1~2层极不稳定粉砂岩及砂岩粉砂岩局部可采全区有五分之二的范围尖灭20山西组20~7.412.27(219)较简单夹矸1~3 层不稳定粉砂岩及砂岩粉砂岩可采个别尖灭井田东北部煤层变薄69太原组60~1.80.76(156)简单局部有一层夹矸 62~89极不稳定粉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或泥岩局部可采有部分尖灭及吞蚀980~3.741.26(117)简单局部有夹矸一层极不稳定石灰岩局部泥岩粉砂岩岩浆岩局部可采出现分叉变薄或吞蚀90.38~9.282.85(139)较复杂有 2~5层夹矸4.7~18.8较稳定粉砂岩粉砂岩可采局部被岩浆岩穿插或吞蚀(5) 、煤质特征井田煤质是单一牌号的无烟煤。

      ① 灰分:以 2 号煤层及 8 号煤层灰分最低,属中灰煤,9 号煤层稍高些,属低富灰煤,其它各层煤属中~高灰煤级别煤层低灰>10~15中灰>15~25富灰>25~40高灰>40 备注④小煤(1)12.89~14.8313.86(2)16.2~24.9420.35(13)25.74~36.4130.17(6)中~富大煤(2)11.18~14.7613.57(16)15.09~23.6118.86(30)25.48~37.6029.76(7)低~中山青煤(6) 12.61(1)16.46~24.7919.86(12)25.03~34.4029.92(6)中~富大青煤(8)10.73~14.9912.71(12)15.01~23.5619.29(13)27.14~31.5729.72(3)低~中下架煤(9)11.13~1513.72(16)15.14~24.179.22(29)25.11~38.5029.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