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宗绪工作室10月份简报_54129doc.doc
14页双流县名教师工作室——罗宗绪工作室 2015第5期(2015年10月) ━━━━━━━━━━━━━━━━━━━━━━━━━━━━━目录◆活动掠影………………………………………………………1—2本期视点★工作室“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工作室成员曾英、王春雷老师在黄水初中上新授课展示课★工作室导师罗宗绪在黄水初中做了“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专题讲座”★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瞿上讲堂——铸师魂,育英才编辑部:罗宗绪工作室主编:罗宗绪指导:谢祖福 赵剑云 樊凤玲 高永琼编委:曹宇 王春雷 万静 穆玲 曾英 丁勇 纪道军 陈彦霓 王安翠责任编辑:陈彦霓联系邮箱:409056309@双流罗宗绪名师工作室简报(第5期) 罗宗绪工作室十月活动记录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主持人10月15日工作室办公室 1.结合曾英老师的教学设计《5.1反比例函数》,导师初步谈了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2.下次活动的具体安排:曾英和王春雷老师上新授课。
时间定为10月22日,内容由两位老师自己会后确定,同课异构)罗宗绪10月22日黄水初中 1.工作室成员曾英、王春雷老师上新授课展示课 2.工作室的学员对所听的两堂课开展评课活动 3.工作室导师罗宗绪对“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做了专题发言罗宗绪10月27日棠湖小学1.工作室全体成员听取了瞿上讲堂----铸师魂,育英才的报告2.导师对11月送教下乡活动做了详细安排部署罗宗绪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从哪里开始文/陈彦霓2015年10月15日下午2点,工作室的研修学习拉开了帷幕在结束了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学习后,导师带领我们开始对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首先,导师给出了曾英老师《5.1反比例函数》的教学设计,让我们各抒己见,并思考教学设计应该从哪里开始接着导师从理论上阐述了形成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结构,以及过程,还有当下流行的几种课堂教学心里学观点,让学员对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而深入的认识 双流县名教师(罗宗绪)工作室黄水初中课例研讨文/陈彦霓 2015年10月22日,名教师罗宗绪工作室所有成员来到了双流县黄水初级中学参加课例研讨活动,首先是工作室的学员曾英老师和王春雷老师同课异构了一堂关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新授课;然后导师罗宗绪组织其他成员进行评课活动;最后工作室导师罗宗绪对“新授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作了专题发言,让工作室所有成员以及黄水初级中学的全体数学老师受益匪浅。
瞿上讲堂----铸师魂,育英才文/陈彦霓2015年10月27日,双流县教育系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铸师魂,育英才报告会在棠湖小学多功能厅隆重举行.罗宗绪名师工作室导师携工作室全体成员积极参会并学习.本次瞿上讲堂由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发言,李老师从个人的成长历程讲述了一个有仁爱之心,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老师,最终赢得学生的敬爱,李老师专注于教学,不停实践,不停思考,让我们获益匪浅会后,导师又对11月的送教下乡活动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 锐角三角函数(正切) ----金桥中学王春雷双流县初级中学课堂教学数学教学设计(教案)时 间课型课 题年级课 时9年级2015 10/22新授课1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锐角三角函数正切的相关概念2、通过对三角函数“正切”的相关概念的学习,体会三角函数中变量间的变化3、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初步掌握数形结合、公式的运用等思想和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正切的相关概念,及对概念的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诱思导学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函数概念的建立多媒体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内容和师生活动设计教学程序设计一、 问题导入通过对以边的比例关系定角的方法的体会。
感受Rt三角形中边与角存在的关系通过基础的画图问题的解决,给后面问题的给出作一定的铺垫:一、按要求画直角三角形:(仅用含直角的刻度尺)1、画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形你没有量角器,你是如何得到45°角的?和同桌交流一下,并比较你两画出的图一样吗?2、画两条直角边的比例为1:2的直角三角形同桌交流一下画出来的三角形,联系你的画法,你想到了什么?二、观察下面的变化过程,思考两个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 1、∠A在变化的过程中,BC与AC的比值也在发生变化这时候我们发现 与∠A存在一种关系三、这梯子的倾斜程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通过阅读和练习,回顾三角形面积的算法,思想和公式梯子的倾斜程度与梯子与地面的夹角大小有关,也与这个夹角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有关板书设计或教学流程图定义:将∠A放置于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此时∠A的对边和邻边的比值就叫做这个角的正切1、一个角正切值只与对应角的度数有关,与Rt∆无关2、在书写的时候,角的符号“∠ ”省略3、tanA的变化随∠ A的变化而变化tanA和∠ A的关系是变量间的关系1、在△ABC中,AB=10,AC=8,BC=6,则tanA= 2、已知如图Rt△ABC中∠C=90° BC=5,AC=12 。
则 tanA= 3、如图,在Rt△ABC中,∠ACB=90°,若tanA = BC=7.则AC= 4、 已知∠A= ∠B ,若tanA= ,那么tanB的值是 5、已知一个三角形中tanA =3,将∠A的两边同时扩大2倍,则变化后的tanA= 6、如图,在Rt△ABC中,∠ACB=90°,作CD⊥AB于D,若BD=2,CD=3.则tanA = 通过问题的比较,及学生间的相互解答构建质询和议论的平台造成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的思想交流 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学生间的互评,再次搭建讨论和质询的平台分数的形式更能具体量化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后记Ppt展示二、新知呈现三、课堂练习四、小结教学程序设计设计意图教学内容和师生活动设计锐角三角函数(1) ----黄水初级中学曾英学员经验共享联系原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王春雷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不可能脱离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而独立存在它都是在原有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在数学课堂上,不要把要教授的知识孤立起来,就知识讲知识。
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非常重要,如果能够将要新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引导出学生学习这个新知识的方法方向,并通过对原有知识和方法的比较得出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和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自然,学生就会产生自己在学习新知时问题:这个知识和原有知识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在此时有哪些方法是可以运用或可以借鉴的在运用和借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解决吗?现有的知识是否能够解决?如果不能,还需要关于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些所需要的知识能够在其他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得来吗?或者能通过一些怎样的实验探究发现和归纳出所需知识的特点和方法原有知识有怎样的发展和延伸,这种发展和延伸可否运用到新学的知识中,能够去探索和发现吗 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以上所有的问题,学生就能够揭开新知识的神秘面纱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抓住“原有知识”这缕光亮到达成功的彼岸,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曾经学习过的知识中有谁和这个知识相近没有目标和方向的学习就如一个置身于迷失的森林的人,要么因恐惧而毫无目的的乱闯乱碰,要么只能放弃,什么都不做的等待不管是哪种方式最后的结果都是毫无意义的,悲惨的。
如果能够将新内容的教学和原有知识的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就更容易理解新知识的实质这种比较有可能是对两者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也有可能是本质上的联系但不管是形式上的发现还是实质的理解,都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都有向进一步发展和探究的空间有了对新问题的或肤浅或深入的理解,学习的重点就会比较突出,学习的方向也会比较明确有了明确的重点和方向学习就会变得主动,学习的过程也将变得充满乐趣 比如在关于分式的教学中,学生遇到分式自然而然会想到分数比较一下分数和分式哪些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的不深入的观察可能只会得到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书写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中含字母,尤其是分母中含有字母深入的观察会发现分式就是用字母代替了分数中的数得到的如果能够发展和探究解决字母代替数后的问题,分式的相关问题应该就可以得以解决这样学习分式新知就有了学生体会进步的可能,给学生体会成功的机会 二、原有知识学习中有哪些方法是可以运用或可以借鉴的 一般而言原有知识都会比新知识简单、明确,原知识的学习中本就因该留有发展到新知识的空间原有知识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发展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如果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原有方法的本质,就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问题。
同时要特别注意在方法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引入其他熟悉的知识加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显得不难么孤立,不再那么困难有了原有知识和方法的引导解决新问题和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就会提高,离成功与成长有进了一步 再次回到前面分式的学习中,比较分数的变形就有用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而产生的方法:分子、分母同乘同除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法来对分数进行变形如果想对分式作出同样目的的变形,能够怎么做?这样做得到的结果是你想要的吗?如果没有达到你希望的目的,就要对前面的方法进行修改在分式中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在大多数时候都不能让我们达到我们内心所希望的目的——要么这样的结果变化不大,要么这种变化不太具有化简或为其他问题解决有帮助的意义这种完全照搬的方法运用解决不了这个新的问题但这种方法的借鉴已经为新方法出现作出了充分的铺垫将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的“数”更换为适合的“整式”就会发现这个变形的结果就是我们希望的结果,或者接近希望的结果 三、在运用和借鉴原有方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有时,问题结果的得出可能只是一个表象如果深入思考会发现,这一看似不大的变化,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