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治中焦如衡原则治疗慢性胃炎129例分析.docx
6页中医学”治中焦如衡”原则治疗”慢性胃炎”129例分析 【摘要】慢性胃炎是农村常见病,反复发作,不易治愈通过三辨方法选用不同方药,使中焦得以平衡,症状好转或解除,疗效满意关键词】慢性胃炎三辨中焦如衡R242B2095-1752(2013)04-0339-02“慢性胃炎”是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胃脘病”“痞证”“嘈杂”等范畴是由于胃粘膜上皮组织遭受到各种致病因子经常和反复侵袭,发生持续的炎症性病变在中医认为系患者情志不遂、饮食失节、寒温失调,导致脾胃等脏器失和而引发临床以脘部疼痛、痞胀、口苦、嗳气、吞酸症候群等不易治愈,容易复发笔者依据祖国医学有关“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论述,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门诊收治的129例病人进行辨因、辨病、辨证三辨方法,加以不同的调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1、病员来源:农民65例,职工38例,外来人员26例2、性别:男40例,女89例男女比例为1:2.233、年龄:最大76岁,最小23岁,平均年龄48.21岁4、病程时间:最长30年,最短2年二、诊断依据上海巿卫生局巜上海巿中医辨证诊疗常规》第二版。
2003年版1、主要症状:脘腹不适、钝痛、烧灼痛或者隐痛、饱胀等2、次要症状:食欲不振、喛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三、辨证论治、以平为期依据上述诊断标准,综合12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脉舌表现以及胃镜等提示可分为以下证型一)分型辨证1、肝胃不和型40例: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作,嘈杂泛酸,常因情志因素而诱发舌淡红,舌苔薄,脉弦2、脾胃湿热型43例:胃脘灼热胀痛,脘腹痞闷,口苦口臭,渴不欲饮,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3、脾胃虚弱型20例:胃脘隐痛,食后胀闷痞满,纳呆食少,便溏或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淡嫩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4、气虚下陷型3例: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伴见少气乏力,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5、胃失和降型13例:脘胁胀痛,口苦恶心,呕吐胆汁,嗳气吞酸,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红,苔白略腻,脉弦细6、胆胃不和型7例:胃脘灼痛,恶心,痞满纳呆,口干口臭,虚烦不眠,惊悸不宁舌苔黄腻,脉濡数7、气阴二亏型3例:胃脘隐隐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数临床上对证型的确定,根据其上述临证所得同时我们觉得对病人尽可能动员其进行胃镜检查。
必要时临床医师也可配合胃镜检查查看胃粘膜在胃镜下的变化同时胃镜是我们中医望诊的延伸,与舌苔体质一样可提供依据在不同证型上的确立从而奠定辩证论治的具体方法和方药二)辨证论治1、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加减2、脾胃湿热--平胃散、枳实导滞丸、正气丸出入3、脾胃虚弱--黄芪建中汤为主4、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加减5、胃失和降--旋复代赭汤出入6、胆胃不和--黄连温胆汤加减7、气阴二亏--一贯煎加减三)病案举例徐XX男49岁,初诊08年6月3日已有慢性胃炎二十余年,胃镜示:胃窦炎,粘膜糜烂近周又胃脘不舒,嗳气泛酸,大便干而不畅,脉细弦滑,舌苔黄腻症属胃失和降,湿热阻中治拟清化调中方用姜川连10克吴茱芋10克九香虫10克姜半夏10克姜竹茹12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苍术10克陈皮6克生熟军各6克白芍10克铁树叶30克甘草3克用药7剂08年6月10日二诊,前进清化畅中之剂,胃脘渐舒,嗳气吞酸减,脉细弦滑,舌苔薄黄腻原方加蛇舌草30克续进7剂此后随症加减恐固疗效,治疗二月余,复查胃镜示:胃窦炎基本好转四)治疗方法每日一剂,将中药饮片用清水浸泡2小时,先用武火烧开,再用文火煎半小时,滤出200ml药汁,再加冷水,再煎半小时后滤出药汁200ml,2次药汁混和后分早、晚二次饭后半小时口服。
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五)疗效评定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镜所见及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3、未愈:临床症状和胃镜所见均无变化六)治疗效果129例中有102例经过1至3个月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均获得解除或好转其中30例经过胃镜复查为正常或基本正常另外20例临床症状减轻7例改变不明显总有效率为94.57%七)注意事项:1、饮食:戒除不良饮食习惯,忌食辛辣、油煎等刺激性食物、咖啡和浓茶等戒烟、戒酒2、慎服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激素和非甾体类消炎药等3、慢性活动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可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4、如病理学检查显示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者不完全性大肠化生者,应定期作胃镜复查,以防恶变四、讨论和分析胃为中土,为仓禀之官,主受纳、和降、转输;和脾同为后天之本临床更有“有胃则生,无胃则死”的警诫语可见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要使胃的功能发挥正常,必须要有一个和谐的内外环境人患胃病就是在胃的内外环境受到了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如气候的变化、饮食无节制、不良情绪的刺激、自身过度劳累都可以影响到胃的生理功能而造成病理变化。
而笔者依据“治中焦如衡”的古训,以临床三辨为原则,务必使不平的中焦环境变成平衡状态,通过疏畅气机、和胃降逆、清胃泄热、健脾畅中等手段摆平“不平”的中焦,从而使机体趋于协调平衡症状得以恢复,症状得以解除,身体平衡有序,而“平则不病”参考文献[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辨证诊疗常规》第二版2003版[2]吴鞠通《温病条辨》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