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标的教案唐雎不辱使命.doc
6页唐雎不辱使命教材来源: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主题:唐雎不辱使命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D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2)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 要词句在语言环境111的意义和作用3)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重言难点;了 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设计的重要作家作 品知识和文化常识2、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课文有四篇文言文和五 首词构成四篇文言文均选自历史著作,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 会状况的历史人物的思想面貌,对学生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本文选自《战国策》,主要记叙了安陵国使者唐雎面对骄横凶暴的秦王,不 畏强权,敢于斗争,从而维护个人和国家尊严的故事全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地 塑造了唐雎和秦王这两个主要人物学情分析在初中两年的学习过程中,初三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朗读表演能 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枯燥的翻译、呆板的分析又容易使学,生失去文言文 学习的兴趣。
所以,以导语激趣,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以读促教,以读促学的方 式,在教师的引导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应该在于全部凭借人物语言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但是有前面的文意理解做基础,并有老师的引导,最终可以通过我朗读和讨论 完成学习任务目标1、 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并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背景2、 反复诵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理清文章脉络,积累文言知识3、 通过多种诵读方式,把握人物对话语言的节奏、语气、语调、感情,从中体 会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习唐雎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 为国献身的精神评价任务1、 针对目标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唐雎不辱使命》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走 近作者、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小组合作活动,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 生如何诵读文言文,抓住本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学习 热情,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为理解 文意与背诵打基础3、 针对目标3,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小组合作探究,以读促教,以读促学,在分 角色朗读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导语激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位人物,哪个事 件啊?(荆轲刺秦的结果怎样?)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秦王,图穷 匕见,刺秦王不见,被杀秦王大怒,发兵伐燕,并灭掉了燕国可是大家知道吗?这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5年,另一位士人,同样仗剑入宫不同 的是,这位士人,他不仅保全了自己,保全了处于弱势的国家,而且让秦王也为 之屈服这位士人是谁,他是怎样做到如此的呢?让我们随今天要学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去寻找答案环节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并把预习中存在困难的文言字词 提出来,师生一起解决原则上学生提出,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或需要 拓展的,教师再介入2、教师提问,对学生回答做出评判,与学生一起概括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时代 背景,把握文章大意1) 本文题目为唐雎不辱使命,注释一写到不辱使命指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思考:唐雎在文中是何身份?是谁赋予他这种身份的?他要出使到哪里去? 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原因是什么?唐雎出使秦国的任务是什么?唐雎到了秦国, 谁接见了他?他有没有完成任务?“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原因是什么? ”教师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对第一F1然段的 朗读和讲解。
引导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抓住主要要素,进行概括并要求学生 补充时代背景他有没有完成任务? ”要引导学生从题目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两个点来认识从 “不辱”认识的完成任务从最后一个自然段秦王的话中,体会外交用语隐含的话 语,认识到完成任务2) 通过前面的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环节三: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1、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大意(1) 读通课文,解决生字及句子的停顿注意以下字音:唐雎(ju)怫然(fu) 跣(xian) 抢地(qidng) 韩傀(gui)休夜(ji n)缩素(gdo) 色挠(ndo)(2) 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读一句话,自己翻译一句话,了解课文内容 对于学生读不懂的句子,教师指导,或者生生讨论注意下面几句话的翻译:a.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b.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3)积累文言知识【解释加点字】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夜,不祥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谢:道歉谕:明白,懂得辱:辱没、辜负谕:明白抢地:撞地。
抢,碰、撞 休夜:吉凶的征兆休,加惠:给予恩惠 错意:置意 布衣:平民让安陵君扩大领士怫然:盛怒的样子庸夫:平庸无能的人请广于君:【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②仓鹰击于殿上(“%1 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1 寡人谕牟(“谕”通“喻”,明白)【一词多义】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a徒以有先生也 b以头抢地尔【古今异义词】①岂直(古:只,只是,今:不弯曲)五百里哉②②休(古:吉祥;今:休息)夜降了天③长跪而谢(古:道歉:今:感谢)之曰 ④夫(古: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不译出;今:夫人,丈夫) 专诸之刺王僚也2.理清文章脉络(按讲故事的形式朗读)读讲故事,就是感受课文内容这个活动倡导同学们的创造性阅读,激发 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读出文章的层次,像讲故事一样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读出 人物鲜明的个性,像讲故事一样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允许略微夸张一些 活动:叙说思路,即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第一部分(第1段):出使的缘由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这是斗争的第一 个回合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斗争的 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第三部分(第4段),秦王服软了这是斗争的结局U!环节四:深入探究,品析人物形象(-)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把握作者通过 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语言中蕴含的人物个性1、 组织学生朗读(肯定: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样读可以表现人物怎样的特点,是否符合文意)(否定:为什么不能这样读,哪里读的不够,如果是你,会怎样读为什么要这 样读)让学生自己纠正分角色朗读中的节奏、语调、语气、感情问题在全班同学的 我肯定、否定和纠正中的讨论中,认识人物形象2、 教师给出评判的语言模式,使学生的认识围绕语言和人物形3、 教师提醒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中虚词的理解,来把握语气(二)归纳人物形象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安陵君、秦王、唐雎的人物特性唐雎:布衣之怒(有胆有识 不畏强暴)精彩的对话鲜明的性格秦王:易 天子之怒(骄横粗暴 阴险狡诈)课堂小结秦王以强凌弱,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词穷色挠。
唐 雎的这种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板书设计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 唐雎骄横狂妄、色厉内荏 爱国、不畏强暴对话课后反思;附:所需条件:多媒体设备,教师自制PPTo作业设计(课后使用):前有荆轲,后有唐雎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作为士人, 他们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灿烂的足迹你还了解历史上哪些著名的士人,请 查找有关他们的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