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docx
10页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故 乡沈天鸿①我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时间流逝的痕迹,进入眼帘的人和事物,都因与我上一次保存在记忆里的印象有了一段距离而显得遥远,这使我有些恍惚,他们同我打招呼,说话的声音仿佛是从很远的地方通过一根线传,细小而飘忽我的神情可能因此有些怪怪的,因为他们总是很注意地看我一眼或几眼,然后才匆匆走开②他们知道他们已经变老了吗?我凝视着他们的脸或背影,看见时光之手不停地在他们身上抚摸——时光之手没有光,它投下的是阴影,正是这种抚摸使阴影进入生命,使生命逐渐失去光泽但他们对此显然毫无知觉,因为时间的长度还不够,距我上次回才几个月而已而且,人总是很难看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我也同样如此③天气很好,风轻柔地吹着,带着傍山依水的故乡特有的那种我熟悉的气息这唤起了蕴藏在我心中的亲切感,但仍然有些不对头,它吹在我身上产生的感觉总是夹杂着陌生与疏远因为太熟悉了才陌生?似乎是这样,如果展现在我面前的不是故乡而是异地,我不会觉察到时间流逝的痕迹,也不会有现在这种感觉,因为本就是陌生的地方或者事物,足以制止陌生感觉的产生——异地本就是陌生的,有何陌生可言?④不变的是生活,不仅与我上一次回时相比毫无变化,与我许多年前回也毫无本质的不同。
更换的总不是生活,而只是生活中的人,甚至连那些长在田中的水稻,地里的玉米黄豆,也如同不曾更换——它们与十年五十年或者数百年前有什么不同?而人虽然更换了,劳作的姿势以及身影,却不曾更换了比如说我现在看见的那个剥玉米的老女人的姿势和神情,她投在下午的地上,鸡鸭在上面跑跑去,甚至很从容地将屎尿遗在其中的那个影子,与在她之前生活过、剥过玉米的那些女人有什么不同?玉米在她手上缓慢地旋转着,一柱金光从逐渐被剥开的包皮中长出,最后完全赤裸,像是被什么用牙齿细细地很小心地咬过,留下了极规则的牙痕那是谁咬的呢?反正不会是人也许是时间?很可能是的,人所食用的,都是已经被时间咀嚼过之物,只是人很少意识到罢了现在,秋天下午的阳光很温和地照耀在那根玉米上,玉米迸出的光更强烈了,照亮了那女人低着的脸,有些像波动的水光一样在那女人脸上闪烁,使那张憔悴而且苍老的脸竟然颇为光彩起我有些惊讶,仔细想想,这并不完全是因为那金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那女人安详从容的神情⑤一个剥玉米,睡下去就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醒的乡村老妇也能如此从容⑥她此刻的眼里除了玉米,还能看见什么?⑦她看见我了,或者说是感觉到有个人走到她面前了,她本能地抬起头,看见这个走过的人是我,她笑了一下,算是招呼,顺手将脚边那些剥下的枯萎的玉米包皮拢了拢,又低下头一如既往地剥她的玉米。
⑧我有点惭愧,在故乡,我只是个闲人⑨我抬头看了看天空,天空万里无云,阳光将天空的深蓝淡成了浅浅的瓦蓝,风在天空中吹着,但看不到天空有被风吹动的迹象,也看不到流逝的时间在它身上留下任何痕迹⑩我的心情忽然轻松起,我认出了故乡——天空,是比地上的故乡更高也更真实的故乡 (选自2012年1月《散文》)12.文章第④节的两个问句,在文章内容表达上有何效果?(4分) 13.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详细描写“剥玉米的老女人”?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14.文章第⑨节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5.探究文章结尾“我认出了故乡——天空,是比地上的故乡更高也更真实的故乡”一句中两个加点“故乡”的意蕴6分) 参考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愿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 只要结果。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 气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 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 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 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 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 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 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 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 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 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 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 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 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 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 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 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它所困扰,也都无法逃避B. 因为社会风气变得浮躁,所以人们面对浮华世界而欲壑难填C. 有些人做事由于用心不专一,只忙着赶场子,看似在勤奋忙碌,可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D. 只要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就能拥有稳固的成功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并列的形式,提出观点,揭示本质,剖析危害,探究原因B. 文章在论证中多角度阐述了浮躁之风的危害,凸显了拥有宁静之心的重要性。
C. 文章以古人对于浮躁的态度为例证,揭示让宁静成为心灵常态的主旨D. 文章的论述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论证严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道德经》所言“静为躁君”“躁则失君”,呈现的是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法B. 无论是古代,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社会,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保证不被社会的喧 嚣浮躁所裹挟,要静心定神、扎实做事C. 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 的宁静心态D.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大家”风范,也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 但是大家都要专心致志,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参考答案:1. C 2. A 3. D【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说法扩大范围,且说的过于绝对,原文是“几乎所有人”B项,“因为社会风气变得浮躁,所以人们面对浮华世界而欲壑难填”因果颠倒第二段最后一句是说“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D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并列的形式”说法错误,不是并列式,应该是先指出现象,再分说,最后点明主旨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表述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可知,也是常人能力所及。
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