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岁幼儿对重量概念认知之研究.docx
15页3〜6歲幼兒對重量槪念認知之硏究:以內埔鄕荼托兒所幼兒爲例沈佳生1、穌苑君2、曾盈诱、李柏慧“ 摘要本硏究旨在探討3〜6歲幼兒對重量槪念認知之現況,其中包含:1、對重量的 基礎認知;2、對重量之推理主要的硏究工具爲硏究者自編之「3~6歲幼兒重 量槪念個別培談表」爲蒐集資料之工具,並以屏東縣菓托兒所收托之幼兒爲硏究 對象根據所蒐集資料之分析,本硏究得到的結果如下:1、體積及材質皆相同 的兩物體,顏色不同,重量就不一樣2、體積及材質皆相同的兩物體,形狀不 同,重量就不一樣3、3~6歲幼兒對重量槪念的發展仍未成熟,但是,6歲幼 兒所回答的正確性比較高最後,硏究者根據本硏究結果提出若干建議,供學前 教育機構參考關鍵字:重量槪念、幼兒重量槪念1美和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副教授2美和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學生3美和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學生4美和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學生登、刖目-、硏究動機因爲重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官古以來,在物理學上即有對其之探 討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臘的著名物理學家和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他從生活經驗 去想像和推理並未從事任何一項賁驗來加以驗証即斷言:重的物體落地快 輕的物體落地慢直至西元1590年,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進行了廣爲後人 所知的比薩斜塔賁驗證明不同重量的鉛球從同一高度落下來,是同時到達地 面,及至十七世紀,科學巨匠牛頓提出了物體有重量會向下落是因受地心引力一 重力的作用,最後更總結出萬力引力定律。
國內學界對槪念發展的硏究,涉及學前幼兒者,非常稀少槪念的形成,有 其長遠的發展歷史‘幼兒的探索經驗、語言發展與成人的介入指導逐步建構出個體科學理解的架構,硏究者本身在賁際的教學經驗中亦發現幼兒確賁在重量 槪念上存肓另有•槪念例如:輕的物體沒有重量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邂落下快等 想法故本硏究以3~6歲幼兒爲硏究對象,試圖探究3~6歲兒童的重量槪念認知‘ 希望藉此硏究了解3~6歲幼兒對重量的槪念認知二、硏究目的根據硏究動機所述硏究者將本硏究目的整理如下:(一) 探討幼兒對重量的想法(含判斷形狀、形體、大小、顏色、長度、寬度、高度)二) 探討幼兒對重量槪念的「基礎認知」(含觸感辨識、重量推測)三) 探討幼兒對重量槪念的「現象推理」(含搬物、浮沈效應)三、硏究問題根據硏究吕的所述硏究者將本硏究問題整理如下 (一)幼兒對於重量有那些想法?(二)在基礎認知方面幼兒是否能經由觸感比較兩物邂的輕重?是否能理解重量 相關詞彙的意涵?其推測物體輕重的判斷線索爲何? (三)在現象推理方面‘幼兒對於搬物、浮沈二穫現象‘其考量因素爲何?存有哪 些基本觀點?其推理機制或問題解決策略爲何?四、名詞解釋「重量」:根據康熙字典:指的是物體受到地心引力的大小但由於地心引力無法看見所以須透過觀察物體官灰落下的現象和測量工具等來理解。
「另有•槪念」:根據陳俊彰(2001)指出學生在接受科學槪念之前,對官然 現象已肓一套官己的看法而這些看法來自於日常生活的經驗「迷思槪念」:是指學生的槪念,隱含著錯誤的槪念,且此槪念與現行廣受 接納的科學知識相互衝突或有所差異(Driver, R., Guesue, E., & Tiberghien, A., 1993)貳、文献探討根據 Gilbert 和 Watts (1983)的點則認爲大多數學生對自然現象所抱持的看法、原則或信念,可能與專家的看法、原則和信念有所不同,此便稱爲學生的迷思槪念陳淑筠(2002進一步指出三種可能讓兒童產生迷思槪念的論點:1.兒董傾向以官我中心的點看世界2.兒童似乎對於爲科學事物作特殊解釋感興趣,而不會考慮是否與正統的科學槪念相符3.日常生活用語和科學用語的混淆 近二十年來兒董科學槪念的硏究,以建構主義的知識諭與學習諭爲理諭基礎下,已成爲科學教育最大的影響力量(Mortimer,1995)灰於相關的另肓槪念 硏究數量龐大,僅就最近幾年的硏究,歸納較具綜合性的成果,做爲本硏究之基下:體積及材質皆相同的兩物體顏色不同,重量就不一樣(林碧芬,2002); 體積及材質皆相同的兩物體形狀不同,重量就不一樣(廖婉君,2002);材質 體積皆相同的兩物體形狀不同重量就不一樣(楊淑輝,2002);不同物質有 不同重量,然仍受顏色及形狀影響(虜瑞靑,2003)。
多數幼兒對重量的推測,仍 受離地高度、擴展或壓縮、變形或分割、溶解、冷熱效應等因素的干擾(莊麗娟2004),包括:物體的重量會隨著離地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重量會依物體放置在測量工具的何處而肓所改變;物體若被壓縮重量會增加;若被伸展開來,重量則會減少;假如沒有•空氣存在的話就不-有*重量(Bar V, Zinn, B, & Goldmunts, R,1994 )兒童其他想法,如:重量是一種支持力(Bar V, et al., 1994);重量是一種 壓力、重量和地心引力毫無關係等(廖婉君,2002);只肓「重」的物體才有重量,「輕」的物體就沒有重量(林碧芬,2002),所以如一根羽毛、頭髮、或一粒灰塵 等都是沒肓重量的(Bar V, et al., 1994)另外,兒童輕重測量槪念的發展磯實具有階段性(顏稚仁2000);肓重量物體往下掉落地面,沒重量者往上飛等(姜滿1997)近代有關重量槪念認知發展的硏究,應首推皮亞傑而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硏 究主題範圍極廣,其中與重量有關的硏究是以曙談法進行的質量守恆、重量守恆 的保留能力推理測驗在質量守恆的測驗裏假如有兩個質量相等的膠泥球一 個保持不變,另一個膠泥球用手捏成長香腸的形狀,將球狀與香腸狀的膠泥排在 桌上而問兒童:那個膠泥比較多?運思前期(約從二歲至七歲)的兒童會回答香 腸形的膠泥較多。
很顯然地此階段的兒童會因物體的形變而認爲質量有所改 變,尙沒有物體的質量不會因形變而變的守恆槪念兒童的質量守恆槪念要至具 體運思前期(七、八歲)才可完成;而在重量守恆的測験裏則是有兩個重量相 等的膠泥球,一個不變另一個膠泥球用手捏成長香腸的形狀將球狀與香腸狀 的膠泥排在桌上而問兒董:那個膠泥比較重?具體運思前期(七、八歲)的兒童歲)才可完成(魏明B 1997)其中與重量有•關的硏究是以培談法進行的質量守 恆、重量守恆的保留能力推理測•驗目前國內外直接探討「重量槪念發展」,大 多以「保留槪念」爲探討焦點,少涉及其他向度對輕重的觀點,Galili和Bar (1997)指出,孩子對於重量槪念的認知是由「主觀重量」逐漸進入「客觀重量」 前者主要由觸感經驗構成(如搬、舉、推動物體),而後者則逐渐關注物體的本 質待性此外,孩子們對「輕與重」,有其一般性的觀點,重的東西,常代表著: ⑴穩定(stable )如不易被搬動或舉起;(2)強壯(strong )如能壓碎其他物體;⑶ 能克服阻力(overcome the resistance of the media)如能在水中下沈(Bar et al., 1994; Piaget, 1972; Smith, Carey & Wiser, 1985 ) 在「重量推測」上多數兒童對於重量的預測並未成熟,他們常以「大小」作爲預測重量的可界指標(Piaget & Inhelder, 1974 )。
另外,兒童常認爲極輕物體 「沒有重量」這種現象在Smith C., Carey, S., & Wiser, M. ( 1985)的硏究中得到進一步的支持而在「浮沈」現象中,多數兒童會以重量、大小、外觀作爲 判斷浮沈的依據(Howe & McMahon, 2003, Inhelder & Piaget, 195& Rowell & Dawson, 1977)一般而言,「重會沈,輕會浮」是最常的迷思、,部分孩子會認爲 船會浮是因爲它比水輕(Piaget, 1970),甚至認爲「能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沒有重量」(王龍錫1991)根據莊麗娟(2007)3〜6歲幼兒對重量槪念認知硏究結果顯示,3〜6歲幼兒:(1) 已能區辨物體的輕重唯對於微量重量差異(5克以內)的觸感辨識,需至6歲才成熟;(2)對「輕、重」字彙的理解萌發尙早,然在極輕物體中,較無法理解 「比較重」與「肓重量」二詞的意涵;(3)已能官發採用多元線索‘進行重量的預測與現象的推理,「重量」爲搬物、落體與浮沈現象的必要考量因素;(4)在如 何搬動重物上能官發提出「力的合成」、「物的分解」、「力的籍換」等三類型解 決方法;(5)在浮沈推理上呈現餃強烈的認知衝突並出現「熬關聯想」、「隨 機線索」、「並立法則」、「協調灌緝」等四穫推理機制。
巻、硏究方法一、硏究對象與取樣本硏究樣本來官屏東縣內埔鄕某一所托兒所已有* 18年歷史的園所,全園 共有* 9班100多名幼兒,硬體設備完善,努力推動各類語文、音樂、美術、運動 等活動,是社區內知名園所硏究者採立意取樣,主要原因在幼兒年齡、認知能 力及父母社經背景上,均涵蓋較廣的分佈範圍,有利於取得較多樣性的樣本;其 師生互動的品質亦較優,有助於在必要時透過教師訪談,確認幼兒在檢視情境中 的反應基於幼兒槪念檢視的簸度(如語意溝通不易、關係不易建立、施測極爲 耗時等),亦爲了取得較深入精緻的訊息,在3〜6歲每個年齡層中隨機取樣3歲 3人、4歲7人、5歲8人、6歲13人,合計共31人‘共回收31份訪談問卷二、硏究工具本工具在設計上,有六填原則:(一)合理性:合理性指的是曙談表必須緊密 與主題相關二)一般性:即痔談表的設置是否具有普遍意義三)邏緝,性:僭 談表設計要有整體感,問题與問题間要有邏緝四)明確性:事竇上是問題設置 的規範性,提問是否清晰明確清楚五)非誘導性:不專業調查者經常會在訪問 中使用誘導性問題六)便於整理分析:成功的曙談表除了要考慮緊密結合調查 主題與方便資料蒐集外,還要考慮調查結果容易得出說服性。
本僭談表內容分成「基礎認知」及「現象推理」兩大部分首先,在「基礎認知」 上,以呈現寳物並配合操作爲主,含「重質感物系列」(6題)及「輕質感物系 列」(4題)二類每-•類目,均同步檢測幼兒對重量的基礎認知與現象推理, 此類安排,-•者可精減題數,二者有助於資料間的對照,協助必要時的校正其 次,在「現象推理」中,以呈現故事情節的圖畫■「搬物」(2題),以實物境呈 現■「浮沉」(1題)分別檢視幼兒對上述效應,較官然、原發、豐富的聯想與 推理重量槪念曙談表如下:1 •相同物體/不同形狀重量槪念層次一:分別比鮫同一物體但不同幾何形狀的重量重量槪念層次二:同一物體但不同形狀進行分割或擴展的保留推理◎用兩張A4紙張,一張平面另一張揉成球彳犬,看哪一張會感覺會較重?2•不同物體/形狀相同重量槪念層次一:分別比鮫同一幾何形狀但不同物體的重量重量槪念層次二:同一形狀但不同物體進行分割或壓縮的保留推理◎用眼睛觀察形狀類似的乒乓球和高爾夫球,請問哪一個比鮫重?3•相同物體/不同形體重量槪念層次一:分別比鮫同一物體但不同幾何形體的重量重量槪念層次二:同一物體但不同形狀進行移位或壓縮的保留推理◎把相同重量的麵團分別揉成球狀或三角形、方形,請問哪一個形狀會較重呢?4. 不同物體/形體相同重量槪念層次一:分別比鮫同一形體但不同物體的重量。
重量槪念層次二:同一形體但不同物體進行移位的保留推理◎觀察棒球和網球,哪一個球比較重?5. 不同物體/不同大小重量槪念層次一:分別比較同一物體但不同大小的重量重量槪念層次二:同一物體但不同大小進行視覺干擾的保留推理◎觀察長短不同的木頭條,猜猜看哪一個比較重?6. 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