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略谈盆景意境的表现方法.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6584902
  • 上传时间:2022-0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4.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略谈盆景意境的表现方法意境讲究“悟”,特别注重人的主观感受,每当谈到盆景意境的表现 方法时,我们往往爱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细细想來,意境的 表现方法还是可以言传的,毕竞它有规律可循盆景界历来对意境的理解不尽相同,主流上认同建立在情景交融上的 “超以象外说”超以象外” 一词来源于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超 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可见,意境在一千多年前就 形成了自己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超以象外”,就是意境的获得必须超 越作甜形象,是在作甜形象的“以外”,而不是作品形象的本身;二是“来 之无穷”,就是意境的获得没有穷尽,它是开放的、深邃的,如滚滚江水 滔滔不绝两个特点有着内在联系,“超以象外”是途径,“来Z无穷”是 目的,换言之,要想获得來之无穷的意境,就必须使用超以象外的方法! 根据意境的这些特点,笔者以为,盆景意境的表现方法可以用八个字来概 括,那就是:一个高点,三次超越一个高点”,就是立意要高,要把意境的起始放在一个高的基点之 上这里之所以不说立意而说“高点”,就是要强调立意的高在表现意境 中的基础和前提作用中国自古就强调立意对意境的决定作用,唐土昌龄 有“用意于古人Z上,则天地Z境,洞焉可观”,清王原祁有“如命意不 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立 意是意境“超以象外”和“来之无穷”的内在动因和指向归宿超以象 外”的为什么要超、怎么超、超到何处,以及“来之无穷”的从哪里来、 来什么、来多少等等内容都取决于立意立意高,这些内容就有了展开的 空间,就有了实现的可能;立意低,这些内容就没了展开的空间而无法实 现有些盆景作品在这方面做得极好,如获第七届中国盆景展览金奖的《横琴野趣》笔者以为,该作品的立意是通过形象的“横琴野趣”来表 现中国人特有的尚乐思想之所以说它立意高,是因为它既具有极其厚重 的人文积淀,又具有哲学上的指导意义从历史上看,中国人自古就是通 过抚琴来享受乐的愉悦,并以此提高自身的修养品格诸子百家的政治主 张虽然不同,但琴让百家皆崇,汇百家精髓;战国时的《乐记》说“乐者, 天地之和也”,认为“乐由天作”,乐源于天地万物的合和,几千年来乐作 为“礼乐”之乐一直规范着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个人行为从现实看,乐是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头么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乐中找到如何与人、 如何与社会、如何与大自然相处的方法 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作品意 境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个空间大体上可以这样表述:野树一一古 琴 节奏韵律 弹琴 音乐 个人修养 礼乐之乐 和谐 人生一一和谐社会一一顺应自然一一“与天地同和”,乃至呈现出前面诸 项的相互纠结、相互触动、相互生发的无限想象和感受。

      三次超越”,就是以作品立意为核心,依次从三个层面超越自身第一次是以“不似”超越“似”,走向特定情趣齐白石老人有句名 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借用这句名言,盆景表现意境的第一次超 越就是用“不似”超越“似”似”是指盆景形象类似于树(包括山、石 等,下同)天然的或盆景中常有的样态,能让观者明白盆景形象是什么, 这是盆景表现意境的第一步,是基础但仅仅停留在表现树的常态是不够 的,因为它没能“超越自身”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盆景形象能表现出 树的天然样态也是可以让“观者”产生意境的,如古树的样态可以让观者 联想到口己熟悉的大树,或产生“树犹如此”的感慨,但作为“作者的表 现方法”,它只能局限于树的样态不似”是指盆景形象有别于树的常 态,是作者在特定情感的作用下通过想象在心中产生的形象由于情感的 参与,这个形象相对于树的常态而言产生了变异,变得“不似”树的常态 了,但同时也使得这个形象蕴含并传达着作者的特定情感用“不似”来 超越“似”,就是用作者的特定情感超越作品的样态,使作品形象徜徉在 “似与不似之间”,达到情与景的相互交融,让观者在目睹盆景天然趣味 的同时领会作者的特定情感,在情感、逻辑的路径上超越树的样态,走向 特定的情趣。

      來看看《横琴野趣》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它的形象类似树:根、干、 枝、叶齐全,且比例正常位置口然,怎么看都是树的样子它的形象又不 似树:主干悬空横置,树头垂于盆外,不是平原上的树,也不是悬崖上的 树,不是“连根从林”,也不是“一本多干”,不能把它纳入某“类”,也 不能把它归入某“式冬主干上的分枝不是“一棵棵”的树,而是“一丛 丛”的树,中间轻两头重,游离于树的典型样态;整体布局右高左低,无 明显的比例差别,区别于盆景人表现树的“常规”就是这些“不似”蕴 含并传达着作者对琴和乐的情感主干是横置的古琴,分枝是跳动的音符, 那右高左低无明显差别的富有韵律的布局象征着洋溢、弥漫、流淌着的音 乐在这“似与不似之间”,“不似”超越了 “似”,让观者从欣赏树的样 态中走出,去享受形象中琴和音乐的情趣第二次是以简约超越特定情趣,走向有限“象外S简约就是简明扼 要,是删除与立意无关紧要的重感官享受的外在形式,扼住与立意息息相 关的、重内在气质的“神态”它的好处是避免了感官亨受对观者思维进 展的牵累,并引导和启发观者的想象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 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 于符。

      气也者,虚而特物者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方法在诗画意 境的表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水墨画,简约到只用一种颜色来表 现大干世界的五颜六色,只给观者呈现出与立意息息相关的一个影子,传 达的仅仅是一缕气韵当然,盆景要用简约来超越特定情趣,不可能也不 应该照搬诗画的这种极端简约方法,而是要立足于自身物质材料的特点, 以树石的天然趣味为基础,抓住树石实物形式与立意息息相关的“神态” 來实施简约也就是说,对与立意无关紧要的形式,再美也不要;对与立 意相关的形式,也只提炼其最传神最精要的部分,力求精约简省,形少意 多,让作品形象变得洗练、虚化,其特定情趣也变成一种“气息”,重在 传达一种”妙”,而不是一种“美”,这种妙不好用感官来觉察,只能用身 心来感悟而一旦观者对作品有了感悟,就会产生“不以虚为虚,而以实 为虚,化景物为情思”的效果,自然就会联想到与特定情趣相关的东西, 感受到隐藏在特定情趣Z后的道理,从而让观者的想象和感受超越特定情 趣,走向盆景形象之外《横琴野趣》的简约也做得很好它没有我们盆景人常追求的板根、 壮干、粗枝,也没有许多盆景佳作所具有的古气、霸气或秀 气,更没有 无端地剥皮涂药做出的舍利。

      它首先抓住了材料的天然趣味一一奇木如 琴,将它作为主干;其次强调了枝条造型的自然和节奏;最后注重了布局 的旋律感和流动感如此而已!但却使整体形象成为一个突显琴和乐的神 韵的姿态由于没有了无关立意Z形式的牵累,这个神态所传达的就只是 关于琴的妙处,关于音乐的气息,关于乐文化的感觉这种气息和感觉会 让人“兴到神会”,会让人“以实为虚”,会让人“听之以气”,更会让人 “得意忘形”一一走出形象的特定情趣,联想或感悟到与琴和乐相关的物、 事、情、理第三次是以丰富的内涵超越有限“象外”,走向“来Z无穷”用简约 超越特定情趣以后,如果立意的内涵不丰富,“超以象外”的想象和感受 就只会局限在有限的物、事、情、理之中,实现不了 “来之无穷”的目的 要想获得“来Z无穷”,还得以立意的丰富内涵来实现所谓丰富内涵, 就是既要冇形而上的情和理,冇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冇广泛的意义,又要 有大家熟知的能承载这些情和理的形而下的物和事,两者不可或缺所谓 “见景牛情”、“感物而动”,说明人对情与理的感悟是从具体的物与事开 始的没有物或事的承载,情或理就会变得空泛,但只有物或事没有情或 理,又会限于肤浅在具体操作中,物或事最好能是大家都熟知的情或理 的象征或符号,每一个观者看到物或事就能想到情或理,然后又会想到各 口的更具体的物或事,如此反复,获得的意境口然就“来Z无穷”了。

      如《横琴野趣》,有琴这个物,有弹琴的事(“高山流水”之类),有乐的情和理等等,而琴和弹琴是人家熟知的乐的象征和符号,每一个观者 都有属于自己心目中的琴、弹琴、乐,它们在观者的想象和感受中可以相 互触动,反复生发,其想象和感受是没有穷尽的另外,笔者只在第七届 中国盆景展览时看过《横琴野趣》,无缘拜会作者,此文中对《横琴野趣》 的解读,是从结果倒推过程,想必与作者会有不同,与其他观者也会有不 同,这应该是另一种“来Z无穷”吧以上内容在创作实践中是浑然一体的,这里之所以分开来讲是为了叙 述的准确和方便盆景意境的表现方法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话题,有些方 法已相当成熟,如给作品题名、放置配件等;有些方法须十分谨慎,如“简 约”,稍不注意就会失去盆景应有的形式美而失去盆景的特质;有些方法 还在探索Z中笔者在此略谈一二,不当Z处敬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