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导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 大学之道.doc
11页新教材·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本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大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在学习本文时,要了解文中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分析“三纲”“八目”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探究《大学》论述过程中的思想脉络,领会其思想的严密性和深刻含义《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该文先提出学习的目的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接着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后面文字均论述此主题《大学》着重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亦称为“三纲领”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或称“八条目”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相互联系,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大学》将个人的学习、教人、政治等几个过程自然地联系起来,以道德观念的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使得八条目实际上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
它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要服从于封建道德和政治,因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南宋以后,被收入“四书”,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1.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四书”之名始于南宋,“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时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作品中,“四书五经”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们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言论和事迹2.《礼记》《礼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录了先秦时期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在宋代被列入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中的许多文章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礼运》《乐记》等议论文结构谨严,气势恢宏,语言整饬而多变;《檀弓》等记叙文生动形象,文辞婉转《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品德教养等都有重要影响段解:首先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致其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段解:这段说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里的“八条目”,是儒学所倡导的人格阶梯1.一词多义(1)修(2)本(3)致(4)知2.词类活用(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3)致其知(致,使动用法,使……获得)3.文言句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介词结构后置句,应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1.古之“大学”与今之“大学”含义有何不同?我的答案: 答案 古之“大学”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今之“大学”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我的答案: 答案 运用了顶真(顶针)修辞手法,这样写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3.如何理解《大学之道》所展示的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我的答案: 答案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就能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4.如何理解八目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我的答案: 答案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八目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5.《大学之道》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我的答案: 答案 例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还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都显得剖析深刻,逻辑严密6.有人说四书五经的内容早已过时,那么今天的我们,还有必要遵循《大学之道》的八目吗?我的答案: 答案 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必要遵循《大学之道》的八目《大学之道》的八目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八目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是一个准备担当或者应该担当社会义务的“大人”,还是一个胸怀天下“修己安人”的有志之士,都理应学习和感悟“大学之道”的八目,进而确立须臾不可或缺的人生价值目标。
『读写能力』层进思维巧妙用层进思维的特征类似于“剥竹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见大、由轻到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把问题讲深讲透,有助于严谨、深入思维的形成,呈现出纵深的立体发展状态例如《大学之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便是用了层进思维,环环相扣,逐步阐释了八目的进修阶梯如何在写作中运用层进思维呢?我们可以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式这种模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例:诚信①诚信是什么②为什么要诚信③诚信怎么做二、“前提——途径——方法”式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例:严于解剖自己1.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2.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①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
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无从去“病”)③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变式:①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②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③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针对练笔』请以“孤独与幸福”为题,运用层进式思维写3个分论点答:① ② ③ 答案 (示例)①孤独是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②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途径③在孤独中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充实自我,它是幸福的关键一、基础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B.止于至善 止于:达到C.虑而后能得 得:得到D.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答案 C解析 C项,“得”应解释为“处事合宜”。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大学之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欲齐其家者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D.知止而后有定 蟹六跪而二螯答案 C解析 C.两个“其”均为代词,他的A.前一个“以”是介词,把;后一个“以”是连词,表并列,并且B.前一个“之”是助词,的;后一个“之”是代词,那些D.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也是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B.籍吏民,封府库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答案 A解析 A项和例句均为形容词作动词,“明”,彰明,“善”,与……交好B项,“籍”,名词作动词,登记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返回D项,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4.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