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世致用”-王安石人才教育伦理的价值宗旨.doc
15页浅谈“经世致用”:王安石人才教育伦理的价值宗旨论文关键词:王安石经世致用教育伦理论文摘要:王安石认为,人才就是“经世致用”之才培养、选拔、任用“经世致用”之才,必须对原有的科举 制度和用人制度进行改革,对此,他从教之以德、养之以 情、取之以事、任之以能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方面表明了专制王权 进一步得到加强,考试名额和项目的增加,在客观上也扩 大了政府政权的统治基础但另一方面由于考试的扩大, 官吏也越来越多,另外由于还有“恩荫”、“磨勘”等得官 和升宫的途径,使得宋代的•官僚政治在中国历史上是突 出的官员冗滥,三五人同任一职,遇事互相推委,不负 责任,行政效率极低官员过多,必然拉帮结派,互相倾 轧,争权位,“凡今任官,贵在科名”(《李靓集》)斗争 剧烈冗官冗员消耗国家大量的财物,这种弊端,促使宋 代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对此,范仲淹在“庆历改革”之 时就己经提出要“精贡举”,但“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科 举改革也落得了 “科举旧条,皆先朝所定,宜一切如故, 前所更令,宜罢之(《续资治通鉴•卷四七》)”的悲惨结 局二十五年以后,王安石沿着范仲淹改革的道路,又一 次将改革的矛头指向了科举制度。
在王安石看来,造成无才可用的现象的原因在于没有按照相应的办法培养、选 拔、使用人才王安石认为,人才的成长和使用,是有其 自身规律的,这种规律就体现在“教之、养之、取之、任 之”这四个环节之中一、教之以德人才哪里来?王安石认为,人才不是天生的,教育是造 就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手段,而培养人才,首在学校但是, 王安石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存在严重的弊病,第一,学校 废弛,徒具空名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 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第二,学校教学内容脱离 实际,学非所用,“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己”,“课试 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这些“无补之学”, “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故虽白首于库序,穷日之力,以帅上之教,及使之从政, 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在王安石看来,当时的学校 教育“非特不能成人之才”,相反“移其精神,夺其日力”, “困苦毁坏人才”(《言事书》)因此,他坚决主张全面 改革学校教育,并在变法中积极实践之2. 大力兴办学校,健全学校体系王安石在变法中,整顿宋初以来有名无实的太学,除主管官外,太学设置十员直讲,每二人主讲一经,对“教 导有方”的学官予以提升,而“职事不修”的则予以贬默。
除加强太学各方面的建设,扩大招生外,还发展地方教育 在各地普设学校107 1年下令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 置学征求各路“经术行谊”之士为教授,各州学给田十 顷以资费用107 5年,召各州学官至京师,举行考试,看 其是否称职1078年,全国州府总设五十三名学官,使州 县之学有了显著发展恢复和创立了培养专门人才的“武 学”、“律学”、“医学”等专科性学校,从而形成了一个以 讲授“经学”为中心,兼顾军事、法律、医学等专业的从 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善的教育网2 .改革教育方针,培养“经世应务”的有用人才王安石认为,国家兴学设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实用 人才这种人才的规格应该是既有“经术”理论知识,又 有解决当时社会纷乱事务的能力,即不仅通晓“朝廷礼乐 刑政之事”,而且还懂得“武事”,是通经致用兼习文武的 知识分子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设武学诵习和讲述的教材为 诸家兵法,以及自行编写的“历代用兵成败次第及前世大 夫忠义之节”等史实《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四、二三 六》)律学设于熙宁六年(10 73年)三月底置有律学教授 四员,分为三科,教授生员一科为“律令大义”,专门学 习律令意义;一科为“断案”,专门学习如何处理案件;一科 为“习大义兼断案”,是前两科的综合。
刑统、编救、律、令、格、式等等均充作律学的教材《资治通鉴长编•卷 二四四》)医学设于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生员总额为三 百,分三科教授,一科为方脉科;一科为针科;一科为荡科 每科有教授一员医学学生不仅学习医学经典,还须医治 太学、律学、武学学生和各军营将士的疾病这作为年终 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五》)3. 选择教材,更新教育内容根据学用一致的原则,王安石主张改革教学内容,围 绕培养目标选择教材改革和选择的标准是:“苟不可以为 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 不在于学也《王安石全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根据 这一指导思想,他认为对传统的经书要有选择,其中最能 “经世务”的经书,莫过《周礼》、《书》和《诗》熙宁六 年(1073),神宗下诏“置经义局……命王安石提举”(《续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训释《诗》、《书》、《周礼》三 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编成了《三经新义》一书,并通 过神宗的批准而于10 75年颁行于学校中,作为学生必读教 材,以后太学和州县之学都用它作为主要教材,科举用它 作为应试的标准,在五十年间几乎支配了整个教育文化部 门但是,从《三经新义》的残留部分《周官新义》来看, 它实际上是王安石的政治思想的表述。
这样,学校中立 《三经新义》,也就是把他的政治思想灌输给生员,从而达到利用学术为变法服务的目的而客观上《三经新义》对 当时的学术思想确实起了相当的影响,朱熹对古代经典的 诊解讲说,便曾多加采择,不得不称“王氏新经尽有好 处”《朱子语类•卷三》)从培养应用人才来看,王安石的这一改革具有积极的 意义但王安石废除各家传注,把自家“经术”作为士学 的唯一教材,有明显的文化专制主义性质,束缚了学术的 发展这一点连对王安石评价极高的梁启超也不得不批评 说:“此实荆公政术之最陋者也……自汉武帝罢默百家, 而中国学术史上,光耀顿减,以荆公之贤,而犹蹈斯故智, 悲夫!”(梁启超.王安石传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第 123-124 页4. 创立“三舍法”,实行育用一体化政策隋唐时期,科举取士对学校养士育才曾有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到宋代,学校育才和科举取士的矛盾显露出来, 形成了重科举轻学校以及学校变为科举附庸的不良风气王安石针对这种状况,主张“取士皆在于学校”,于是在太 学中实行“三舍法”,试图使科举与太学学习并于一途,平 时实行考核,定期升降,上舍试合格直接授官,以解决学 校教育与科举取才的矛盾事实上“三舍法”虽不能简单 地取代科举考试,但它却反映了王安石企图将育才与用才 一体化的思想,具有创见性。
二、养之以性养之之道,即栽培扶植发展人才的方法养含有教育、 培养、造就人才之义王安石将教和养作为陶冶人才的两 个并重环节,是有深刻含义的教,重在学校对未成才者 的知识、技能教育,强调育才以学;养,重在朝廷对已为官 者的道德思想的培养,强调养才以护王安石的养之之道是以其自成一家的人性论作为理论 基石的王安石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解释人性,认为,人性归根到底是人这一具有特殊结构的物质的自然本质 他在《洪范传》中说,“好恶者,性也”又在《性情》篇 中解释说,“喜、怒、哀、乐、好、恶、欲,未发于外而存 在心,性也;喜、怒、哀、乐、好、恶、欲,发于外而见于 行,情也 “性生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 善恶言也此吾所以异于二子可见,在王安石看来,性 只是反应外物的本能,是生理上的要求,仅仅具有“善端 或“恶端”:情是感受外物所发的情绪,没有外物的刺激, 则情不动,情不动则善恶不形因之,性作为生命的欲念 无所谓善恶,情作为理性的行就有“动之当与否”(《王安 石全集•性情》),便有道德上的善恶之分由于王安石把 人性看作是人的形气所具有的自然本性,视作人的生理要 求,因此,他认为满足人们的衣食要求是尽性的前提,“衣 食所以养人之形气”(《王安石全集•礼乐论》)。
而养人之形气就是“养生”养生才能“尽性”他希望统治者应满足人的合理欲 望,否则,“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 但是“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 至”(《王安石全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礼乐所以养 人之情也”(《王安石全集•礼乐论》)基于上述人性论 的理论,王安石直接推出了以下三大养才方法1. “饶之以财”,以养廉王安石在分析北宋官吏贪污腐败的原因说:“方今制禄, 大抵皆薄自非朝廷侍从之列,食口稍众,未有不兼农商 之利而能充其养者也《王安石全集•上仁宗皇帝言事 书》)也就是说,一般官吏都要搞他业才能维持一家生计这就迫使不少官吏把心思用在“养生、丧死、婚姻、葬送 之事上”,官大者往往交赂遗营资产,以负贪污之毁;官小 者,贩餐,乞丐,无所不为更有甚者,“委法受赂,侵牟 百姓”(《王安石全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样,人 的自尊廉耻之心都没有,怎么保证他能为官廉洁奉公呢!在 此,王安石实际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利养廉的观点,否 定了 “贵义贱利’、“去利存义”、“轻义重利”等正统儒家 道德修养论他主张增加各级官吏的傣禄,使“自庶人之 在官者,其禄己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 使其足以养廉耻,离于贪鄙之行”(《王安石全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这样,各级官吏就会保持“矜奋自强之心”,勤于治道 王安石的这种双赢政策具有目标协调的管理思想火花2. “约之以礼”,以养情人在满足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后,往往又会产生 更高的欲望,所谓“欲壑难填”如果不加以限制和约束,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奢为荣,以俭为耻”,从而使 “富者贪而不知止,贫者则强勉其不足以追之”,“廉耻之 心毁也”,这同样导致坏才败德的局面因此,王安石主张 对人才先富之之后,还要以礼来节制约束礼乐的作用在 于“养人之神,正人气而归正性也”(《王安石全集•礼乐 论》)即规范人的道德行为,调节人的情欲约之以礼’; 意在如此3. “裁之以法”,以止恶王安石认为,礼乐的作用在于教化人性,但是对那些 “不帅教”、“不循礼”、“不任事”的官吏则应严立法治, 裁之以法若能严之以法,最终结果能达封“天下之不罚 而止者众矣”,“人之抵于祸败者少矣”(《王安石全集•上 仁宗皇帝言事书》)官吏不仅不敢违法、而且自觉守法, 遵循规矩,止恶成器显然,这具有“以刑去刑”的法家 法律思想因此,王安石把“裁之以法”也作为“养之之 道”王安石的养才三道,实是养利崇义理欲观下的人才栽 培扶植方法和价值选择。
它既正视人的合理利欲,又重视 人的道德修养,防止利欲“泛滥”这种利、礼、法互为 用的人才管理思想,比起同时代的理学家所主张的“存理 灭欲”的德治论更具有合理性,是对先秦以来隆礼重法管 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取之以事取之之道,也就是发现、选拔人才的方法它是保证 善用人才的前提兴化致治,必侯得人;求贤审官,莫先 慎审因此,王安石把“取之之道”作为“世之急务”(《王安石全集•取材》)如何选拔人才?王安石认为:1. 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即想不想求才用才历史上许多政治家、思想家认为,选才首在识才,如 汉武帝曾说:“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 患无人《资治通鉴•卷十九》)王安石并不否定知人之 术的重要性,但他认为君主是否重才爱才更为关键他在 《材论》中尖锐指出:“广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 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而北宋时期人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上之人” 不欲用人,思想上不重视人才,从而导致人才被压抑、埋 没王安石的这一观点可谓是抓住了人才选拔的根本问题2. 要取真才必须改革陈旧落后的选官制度北宋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取士:一是科举,二是“恩荫” 王安石从其取士之道出发,认为当时的取士制度已弊端百 出,根本不能选拔真才实学之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