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鉴赏.docx
4页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鉴赏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唐代:白居易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译文 表美如水波浪新袄刚做成,面料绵软匀细暖和又轻快 晴天晨起抱它倚墙晒太阳,夜间赏雪应当不忘披在身 袍里夹绒不干吃苦的活儿,说木棉花儿冷是徒有其名 宴罢友人叹息声中黑夜至,稳稳躺下一觉睡到大天明 民众大多饥寒交迫无力救,一人独享荣华没啥好心情 心里咋就难忘农夫耕种苦,似乎听到饥民受冻不绝声 啥时能有万丈之长保暖衣,与您共享护住洛阳至更多 解释 水波文:水波浪 鹤氅:一种以鸟毛为原料的毛织物,也许样子像道袍,而不缝袖,所以披在身上像一只鹤。
毳疏:鸟兽的细毛 农桑:农业,农事 鉴赏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公元831(太和五年)至832年(太和六年)冬任河南尹时所作当时诗人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壮年时代的白居易曾以写作《新乐府》、《秦中吟》着名于世在那些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光芒篇章中,白居易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怜悯人民的疾苦后来由于仕途上的屡次挫折,青壮年时的锐气渐渐消逝,以致“露饱蝉声懒”,但他关怀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思想始终未泯这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即是明证 诗的前半局部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绫袄的暖和、轻快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是介绍新袄的用料、式样绫是一种提花软缎,制成绵袄,自然地呈现出水波状的衣纹,这是外表;至于袄内则是丝绵絮成,故暖而且轻可见,这是一种极高档的过冬御寒之物,下联用“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下雪行”来说明这件绫袄的用途兴”是指早晨睡醒起床,“好”与下文“宜”互文见意,都是相宜于做某事的意思冬天的早晨天气严寒,能够晒会儿太阳自是舒适可人;而晚上出门访友,穿着暖而轻的绵袄,踏雪赏月更不失为雅事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是从侧面表现绫袄的优点。
鹤氅是古代官僚贵族时髦的披戴,木棉在当时也是珍稀品它们徒有虚名,不如丝绵,更加补托出诗人这件用丝绵所絮绫袄的有用舒适这几句分别从用料、御寒的效果、与鹤氅、木棉的比照几个方面表现了这件新袄的非凡,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宴安侵夜,安稳隐睡到天明也就不惊奇了然而,诗人其实是不能够“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作了鲜亮的答复想到大多数贫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无法得到救济,他独独一个人暖和,心中味道并不好受由于想着农夫的困难,致使他的耳旁常常响起贫民冻馁饥饿之声,这固然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却是诗人日夜为贫寒百姓思虑所致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为贫民着想的珍贵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珍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思想在这首诗中的痕迹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正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又一表达杜甫身受贫寒之苦,仍旧想到天下寒士,白居易则是自己温饱而不忘受苦的寒民 从艺术上看,全诗用了很大篇幅表现绫袄的暖和舒适,这与下文贫民的饥冻形成剧烈的反差,前者愈舒适,愈显出后者的艰辛,“耳里如闻饥冻声”才更显真实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