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祖大郎公生平事迹的猜想.pdf
10页1 - 关于我祖大郎公生平事迹的猜想一、错误谱载关于我祖新化黄泥石江氏大郎公的生平事迹,经前人考证, 谱载有误源远堂清嘉庆十六年撰修的《江氏族谱》(一修谱)记载:“始祖大郎公由豫章历三楚,阅郡北梅城南之黄泥石” 、 “始祖大郎公江右人也,溯其官迹,古滇致仕” 、 “大郎公古滇致仕,解组,托迹郡北黄泥石” 、 “始祖大郎公原任云南总镇,及归,偕弟晚郎公由江西迁新化黄泥石”杨溪宗祠光绪三年撰修的《江氏族谱》记载:“本贯江西,生宋理宗时, 度宗咸淳中官南云某镇总兵,致仕,偕弟晚郎自江西吉安迁湖南宝庆府新化县,卜居永宁乡之黄泥石,遂为新化江氏 卒葬屋后山,丙山壬向兼子午初娶彭氏,后娶雷氏,并从葬屋后山子五:子、午、卯、酉,彭出、正,雷出考《宋史〃职官志》武职无总兵官名明初始臵总兵官副总兵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公仕宋世,其官非总兵旧谱所载误也沿讹已久,未敢擅削,谨附注于此二、首要肯定关于我祖大郎公的谱载记录,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否则,我们就会没有意义进入下一步的探讨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1、大郎公生于宋理宗时期;2、大郎公、晚郎公二祖是南宋武官;- 2 - 3、大郎公、晚郎公二祖是同地为官;4、 (大郎公、晚郎公二祖) “由豫章历三楚” ;5、大郎公、晚郎公二祖于宋度宗朝后迁至新化黄泥石(今新邵县迎光乡江百村、峰岭村)。
以上五点,也是与其他江氏合谱时绝对不能更改的内容三、关于大郎公、晚郎公二祖籍贯的猜想旧谱载大郎公、 晚郎公二祖 “本贯江西”、 “自吉安府太和县瓦厂坪鹅颈大丘迁湖南宝庆府”据专家考证,太和县瓦厂坪鹅颈大丘,大致位于今江西省万安县、泰和县、吉安县、吉水县四县范围内在这四县的赣江两岸,便于移民的集中连片的大田地段,到处都是; 南宋吉州窑就在这里,称“瓦厂坪”的地方也到处都是吉州窑创烧于五代,兴盛于南宋,元末停烧在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 还有吉州窑古窑址吉州地名沿革:隋开皇十年(590)改庐陵郡为吉州之后在这两个名称上反复改了多次宋开宝八年(975)臵吉州庐陵郡军事元至元十四年(1277) ,废吉州军事,臵吉州路总管府明太祖壬寅年( 1362) ,废吉州路,臵吉安府2011 年的《邵阳江氏初修通谱〃晚郎公房新宁麻林黄金枝谱》对我城步江氏祖先的迁徙路线的描述,如“宋靖康年间自安徽迁江西吉州府太和县瓦厂坪鹅颈大丘⋯经新化至贵州古州、黎坪,巡回游猎至粤西古宜,路过八十里南山, 来到城步东南关的普和寺⋯又迁诚州”等等,沿用了《新宁评皇券牒》和《城步苗款》中的古代传说,未经- 3 - 考证,不足以采信。
初步结论: 大郎公、 晚郎公二祖原籍江南西路吉州太和县瓦厂坪鹅颈大丘四、关于大郎公、晚郎公二祖官地的猜想1、二祖官地不在云南南宋时期,在蒙古入侵之前,云南还是大理国,辖今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及贵州、 越南、缅甸各一部 南宋理宗淳 祐十二年(1252)七月,蒙哥令其弟忽必烈、大将兀良哈台进军大理国南宋理宗宝 祐二年( 1254)秋灭大理,原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元世祖至元七年( 1270 年) ,元朝在大理原境臵云南行省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云南都不是其管辖范围,朝庭不可能在云南驻军2、二祖官地应从“由豫章历三楚”这条线索上去寻找旧谱载:“ (大郎公、晚郎公二祖)由豫章历三楚”,其实为我们后人描绘出了二祖为官的一条历史轨迹我们先看一看豫章和三楚在哪豫章,最初为汉高帝六年(前201)江西建制后的第一个名称,即豫章郡(治南昌县,领18 县,赣南南 壄县、赣县、雩都县隶之) ,辖境大致同于今江西省之后,其辖地逐渐缩小曾改称淮南国、九江郡等东汉建安五年 (200) , 孙策分豫章郡臵庐陵郡十五年(210) ,孙权分豫章郡臵彭泽郡、鄱阳郡两晋以及南朝时期,豫章郡、 豫章国为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北部(吉安以北) 地区。
隋开皇九年 (589)改豫章郡为洪州,大业二年(606)改南昌县为豫章县, “豫章”所指- 4 - 从南昌地区变为南昌一县三楚,指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秦汉时期分为西楚、东楚、南楚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 吴、广陵为东楚;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 长沙为南楚《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音义》称旧名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西楚约当今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南楚北起淮、汉,南包江南;东楚跨江逾淮,东至于海总之,至楚汉相争之际, 三楚的范围已相当广泛了,涵盖了今淮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3、二祖曾任职于与“云南”二字音形相近的地方旧谱所载“云南” ,很有可能是与“云南”二字音形相近地名的误写误记遍查南宋行政区划,与“云南”二字音形相近的地方,剔除朝庭不驻军的羁縻州县 (相当现在的民族自治区域)后,有两浙东路的缙云县,荆湖北路的云梦县,夔州路的云安军、南宾县、南浦县、南平军,广南东路的南海县、南恩州、南雄州,广南西路的南流县,还有江南西路的建昌军南城县,赣州的雩都县、虔南县,南安军南康县、南安县等县 其中, 赣州的雩都县、 虔南县和南安军南康县、南安县都与吉州相距较近。
雩都,始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前201) ,以北有雩山,故名,素有“六县之母”之称,古时曾为虔州(今赣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 5 - 虔南,因地处虔州之南而得名唐天宝元年 (742) ,改南安县为信丰县,并在县南部臵虔南镇后梁贞明四年 (918) ,改信丰南部的虔南镇为虔南场南唐保大十一年(953) ,将虔南场改为龙南县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龙南县改名虔南县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 ,虔南县复名龙南县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 ,龙南县并入信丰县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 ,复臵龙南县南安军,宋淳化元年(990)臵,为虔州原辖所析南康、大庾、上犹 3 县,治大庾(今江西大余县)宋淳 祐二年( 1242 年) ,万里公迁直秘阁, 知隆兴府, 叮嘱南安知军林寿公在其军治大庾县将源三先生祠(祀周敦颐,程颐,程颢)扩建为周程书院4、二祖的最后官地很可能在荆湖南路或其附近南宋战事频繁, 二祖最后落脚新化永宁,最后的官地应该离新化不远 跨州过府藏身,千里迢迢,随时都有遭遇元军的危险,所以时间不会很长,就近落脚的可能性很大按时间先后,我们看看二祖最后落脚新化永宁之前不久发生在江南西路和荆湖南路及其周边的几件大事。
⑴江万里随贾似道抗元宋宝祐六年( 1258) ,蒙古蒙哥汗率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哈台分三路大举攻宋万里公入两淮宣抚使贾似道幕下司参谋开庆元年(1259)正月,贾似道为枢密使、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抚大使、都大举两淮兵甲、湖广总领,知江陵府,万里公以带行宝章阁待制,为其参谋官,戍荆州元兵围鄂,十月,贾似道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移军汉阳抗敌,万里公迁通议大夫十二月, 万- 6 - 里公以破鄂围有功,除刑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侍读、修玉牒官⑵江万里任职潭州( 今湖南长沙 ) 万里公分别于咸淳元年、咸淳五年和咸淳八年 (1272)四月三任潭州, 最后一次成行 十年(1274)正月,诏依旧观文殿大学士、太师、 左丞相、 节制天下兵马使司衔奉祠,在潭州计一年零九个月七月,度宗崩,恭帝立,乞言,复返饶州⑶文天祥任职潭州 《宋史〃文天祥传》载,咸淳九年(1273)正月,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次年调任江西提刑,兼知赣州⑷南宋增援襄阳 元军在襄阳站稳脚跟后,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不断的缩小包围,宋军几次增援都以失败告终咸淳四年(1268) ,忽必烈派阿术为主将、 刘整为副将率领蒙古军队和降蒙的南宋水师围攻襄阳,南宋忙令四川和两淮增援。
五年三月,两淮都统张世杰,率马步舟师最先赶到,经过激战,张世杰不敌元军,被迫退回四川安抚制臵使夏贵随后赶到七月,荆鄂都统唐永坚杀出襄阳,兵败被俘投降, 夏贵再度增援未果十二月,京湖安抚制臵使吕文德病故由于贾似道一再拒绝以万里公等为首的主战派向襄阳增派援军的建议,咸淳九年( 1273)二月,京湖安抚制臵副使、襄阳知府吕文焕举城投降,南宋长江防线门户大开朝中许多大臣对度宗一味听取贾似道推行祸国殃民的妥协投降路线不满,极度失望之余, 辞职隐遁山林者有之,逃亡他乡者有之⑸宋军兵败如山倒咸淳十年(1274 年) ,二十万蒙古铁骑开始横扫江南 南宋遍地狼烟, 长江沿线很多守军将领和官员非死即降即- 7 - 逃,局面根本无法控制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降元,长江危急太皇太后谢道清以《哀痛诏》号召天下勤王,响应者廖廖至宋德 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 1275)正月,沿江制臵副使知黄州陈奕、蕲州 ( 今湖北蕲春东北) 守将管景模、 宋提举江州兴国宫吕师夔、江西安抚使知江州钱真孙、知南康军叶阊、 知安庆府范文虎以城降,其他各地相继失陷 二月,元军于丁家洲 (今安徽铜陵北)击败宋军水陆阻击,赣州文天祥奉诏起兵勤王。
⑹江万里饶州殉国二月二十一日, 饶州城破, 故相江万里赴止水死,知州唐震死之,通判万道同以城降张世杰入卫临安, 途经饶州时协助江万载义军一度收复饶州及附近浙西诸城⑺南宋基本亡国 七月,元军在焦山江面击败宋将张世杰、平江都统刘师勇、知泰州孙虎臣水师至此,宋军主力全部打完,长江防线彻底崩溃 忽必烈纳建康行省右丞相伯颜建策,乘胜灭宋 命右丞阿里海牙攻湖南,都元帅宋都带、左副都元帅李恒、汉军万户武秀、张荣实取江西, 以切断南宋东西联系; 命行省左丞相阿术率军攻扬州,阻淮东宋军南援;命伯颜率主力直取临安两淮战场 十月,伯颜于镇江分兵三路南攻;参政阿剌罕、 四万户总管奥鲁赤等为右路军,率步骑自建康经溧阳、广德攻独松关; 同行中书省事董文炳、万户张弘范、 两浙大都督范文虎等为左路军,率舟师经江阴军(今江苏江阴)、许浦(今江苏常熟东北) ,由海路趋澉浦(今浙江海盐南) ;伯颜与右丞阿塔海率中路军向常州、平江(今江苏苏州)进发,并节制诸军,会师临安十三年(1276)正月,三- 8 - 路大军会师皋亭山(今杭州北)宋摄政谢道清拒绝张世杰、文天祥背城一战, 以图求存建策,一面送益王赵昰、广王赵 昺南逃, 一面遣使赴元请降。
丞相陈宜中遁温州(今属浙江),张世杰、苏刘义等各率所部离去 正月十八日, 谢道清和全太后带领宋恭帝赵隰于临安降元伯颜取谢道清手诏, 招降未附州县 淮西制臵使夏贵以淮西降元淮东制臵使李庭芝坚持抗元至七月,应流亡政权之召,欲循海南归,副将朱焕以城降元,李庭芝、姜才等被俘杀,淮东尽为元军占领湖南战场 阿里海牙于十二年(1275)九月围潭州十三年正月初一,潭州城破, 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李芾、参谋尹谷、 部将沈忠、安抚使参议杨疆及岳麓书院几百学生等军民壮烈殉国宋军散兵向西、南、东退却元军旋招降湖南未附州县及韶州(今广东韶关)、南雄(今属广东)等州,湖南平江西战场 宋都带、 李恒等破隆兴府 (今南昌) 后,招降十一城旋于团湖坪(今江西万年西南团湖山下)、龙马坪(今江西进贤北军山湖畔)击败宋军抵抗十三年(1276)二月,破建昌军(今江西南城) 、临江军(今江西清江西南)吉、袁(今江西吉安、宜春)、赣(今属江西)等州相继降,江西平初步结论: 大郎公早年任职于赣州雩都县、龙南县和南安军 后经南安知军林寿公举荐,随万里公转战两淮、京湖、 江州 度宗咸淳八年( 1272)四月随万里公任职潭州恭帝德祐元年( 1275)在李芾部参加潭州保卫战。
端宗景炎元年(1276)正月潭州城破后, 携弟晚郎公向湘中退却 公誓不降元, 故托迹荆湖南路宝庆府新化县永宁乡- 9 - 之黄泥石五、关于大郎公年龄的猜想我们首先要对大郎公的年龄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才能将大郎公的生平事迹与南宋同时的大事件吻合起来公生宋理宗时” 理宗朝是从1224 年甲辰八月至1264 年甲子十月,那么大郎公最早是生于1224 年八月,最晚是生于1264 年十月度宗咸淳中致仕” 度宗朝是从1264 年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