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改变.docx
7页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改变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迅猛发展,旅游给目的地社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因此,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开始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一、国外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外对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通过文献检索,共检索到167篇文献,研究角度主要涉及旅游综合影响、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及旅游影响的测度和方法等方面 在旅游对社会的影响上,qieqi〔1978〕等人在美国virgin岛所做的研究说明,当地的社会和家庭结构并没有因为旅游业而产生多大的变化liu和xierdun等人于1987年在土耳其所做的一项跨国研究亦证实了这一点另一方面,luomance在1978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特拉化州的居民抱怨旅游导致了他们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逐渐缩短了,旅游使传统形式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少了 bisitezaruo〔1989〕在对奥地利一个乡村的研究中就指出:旅游并没有使休闲游憩设施的实用性得以增加这一结论与大多者对此问题的研究结果正好相反与此同时,米尔曼和皮扎姆〔1988〕也在他们对佛罗里达中部的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地居民不能理解旅游对提高道德、老实、礼貌、行为态度、人们相互间的信任等有何种奉献。
与旅游相伴而生的许多其他的社会文化问题是与旅游开发强度相关联的,过多旅游者涌入目的地增加了人们生活的密集度,也增加了旅游者与当地人共用设施的拥挤度过分拥挤降低了旅游经历的价值,也给当地人造成了额外的压力著名的以色列旅游学者cohen〔1978〕提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旅游的负面影响上是过分了,对于此问题应考虑到旅游对目的地整个社会的综合奉献显而易见,对于许多落后地区,旅游可以改善当地根底设施,促进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大量来自兴旺国家的旅游者带来的文化冲击着接待地的传统伦理观念,使社会和家庭的凝聚力减弱、和生态遭到破坏,动摇着整个接待地的社会根底因此,相对来说,国外对旅游消极的社会影响方面的研究更为重视,也较多一些 二、国内相关研究 相比拟而言,在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这一领域里,国内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国外中国当代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1970年代末,在三十余年的时间里,旅游学术研究显得非常薄弱尤其,旅游给目的地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更是如此同时,由于旅游影响研究从起步之初就并非建构在对旅游业发展高屋建瓴式的前瞻性防范研究上,而是一种由于问题的暴露而不得已进行的检讨和探因式的后补性研究,因而旅游影响研究一直滞后于旅游学研究的其他领域。
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断深化,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旅游不是旅游的领头,仅仅是旅游研究的一个分支国内的旅游社会影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1991年南开大学的刘振礼教授在河北野三坡进行了有关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效应调查研究,得出了旅游的社会影响以有利方面占主导地位,尤其以经济方面最为突出的结论,研究结果发表于1992年?旅游学刊?的第3期上,这是国内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旅游社会影响的学术论文但是,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十余年间国内公开发表关于旅游社会问题的文章一共仅有20余篇近十年间较有代表性的旅游社会影响研究有申葆嘉〔1992〕的“论旅游接待地的社会压力问题〞,戴凡和保继刚〔1996〕的“旅游社会效应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学为例〞,郑何敏〔1996〕的“旅游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赵刘平〔1998〕的“再论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王宪礼、朴正吉〔1999〕等的“长白山生物保护区旅游的社会效应分析〞,王雪华〔1999〕的“论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李建欣〔1999〕的“国外旅游社会学管窥〞,刘纬华、肖洪根〔1999〕的“对西方旅游对社会学研究中新迪尔凯姆学说的分析〞,2022年和2022年肖洪根的“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上、下〕〞等。
从的论文可以看出,国内旅游社会效应以有利方面占主导地位,但是旅游对传统文化、居民生活压力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有着一定的负面作用 三、理论构建及研究方法 1.国外相关理论引介 国外关于居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理论成果颇丰,主要有旅游发展阶段理论〔g.v.doxey,1975〕、旅游生命周期理论〔r.w.bulter,1980〕、社会交换理论〔j.ap,1992〕、社会表现理论〔rl.pearance,1996〕、游玩理论、补偿理论、冲突理论〔bystrzanouski,1989〕、分配理论〔pearce,1989〕等西方学者在大量的实证研究中运用这些理论来阐释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国内研究也是以此为理论根底的,一些学者在和引介这些理论方面作出了努力肖洪根对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进行评述,以及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归纳宗晓莲对西方旅游人类学的理论、观点、流派及发展的介绍张晓萍翻译了?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一书彭兆荣的?旅游人类学?一书对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内容、理论、方法等进行梳理与评述,并提出不少独到见解 刘赵平详细引介了社会交换理论,〔此题目可参考范例。
精品课程网站论文〕,并将其理论化的概念模型在其对野三坡旅游研究中加以社会交换理论是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它认〔此_资-料_转_贴-于_GZU521_学-习网]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应天煜较全面论述了社会心范畴的社会表征理论在旅游学的应用,认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来源与直接经验、社会互动和媒介三种形式,并倡导运用此方法对居民群体进行划分,以获得不同居民支持并有助于旅游发展 2.国内学者的理论创见 国内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研究起步较晚,大量的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的理论之上并试图对其作出验证与回应,理论创见不多李有根认为应将居民群体感知旅游关系的社会知觉,这种知觉具有选择性、恒长性、理解性和动态性等特征,研究中应注意居民的积极反映和消极反响,以及二者转变的条件刘赵平划分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三个根本层次,了三种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涵化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王妙应用比拟文化理论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是主客之间的文化差距产生了示范效应 3.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系统分析法、游客属性法、时空比照法、发展阶段法—目的地生命周期模型、旅游影响尺度的量化模型———tis模型等。
四、简评与展望 近年来我国对旅游地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成果有限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相关成果的介绍、模仿与回应,缺乏系统的研究理论方法和学术著作个案研究点也相对狭窄,尚有很多尚未涉足的地区,如少数民族旅游地特别是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研究有待深入与加强 首先,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同时,应在实践中充分验证其对我国旅游地居民的适用性因国内外旅游发展形态、特征等不尽相同,吸收国外理论并使其外乡化,对于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非常重要 其次,旅游所引发的社会文化影响错综复杂,其中涉及文化、、民俗、信仰、道德等诸多方面研究居民对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必然要运用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学等学科的知识,应注重不同学科理论方法的交叉适用,丰富研究视角 再次,拓展旅游地研究区域及类型,如乡村旅游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地、生态博物馆等并应开展不同旅游类型区域居民感知的比拟研究,以揭示我国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共性与个性 最后,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存在渐变性,因此影响居民感知与态度的因素往往是深层次的、不易察觉的从、人类学等学科角度,以人为本,探究居民生存境况、心理状态、价值体系等人文底蕴,有助于真实地了解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