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医经典语录11篇.doc
45页2023中医经典语录11篇 中医经典语录1(1955字) 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脾胃为水谷之海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8.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9.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10.肝受血而能视《素问·五藏生成篇》) 11.肝体阴而用阳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12.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13.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14.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素问·五藏别论》) 15.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藏别论》) 16.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藏别论》) 17.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素问·五藏别论》) 18.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素问·宜明五气篇》) 19.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素问·五脏生成篇》) 20.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 21.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 22.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灵枢·口问》) 23.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灵枢·脉度》) 2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25.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26.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素问·厥论》) 27.肺为水之上源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28.肺为脏腑之华盖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29.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素问·六节脏象论》) 30.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31.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 32.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33.脑为髓之海《灵枢·海论》) 34.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灵枢·营卫生会》) 35.胃乃六腑之本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36.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37.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 38.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39.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0.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1.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42.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医经典语录2(689字)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孤阴不长,独阳不成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阴中有阴,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3.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14.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5.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 16.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中医经典语录3(261字)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6.春捂秋冻,无病无痛中医经典语录4(251字)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玻(《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中医经典语录5(2448字) 1、男女有别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与血,以其数脱血也 男子属阳,性多刚悍,以气为本,又多从事体力劳动,耗气较多,故养生调适多以益气固阳为主。
女性多柔弱,以血为先,养生调适宜补血而养阴 2、人生有序 婴幼儿期:“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鉴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以护养其“稚阴”、“稚阳”为要,即饮食用药忌用峻猛,慎用过于寒热之剂,药量宜轻而中病即止 青壮年期:“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男子三十二岁左右)“筋骨隆盛、肌肉满壮”女子二十八岁左右)“筋骨劲强、身体盛壮” 此期可耐药石,故调摄当视个人体质之偏而调理阴阳 老年期:“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女子四十九岁,男子五十六岁左右,便开始进入生理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的老年期老年人的调摄,当以补为主,时时顾其正气,方能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3、顺天时以养生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一年四季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不同时序,生物界顺次阴阳消长之机,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命节律,人亦当应之而护养阴阳 4、按月廓盈亏而补泻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虚,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血气、经脉的虚实变化,与月亮的盈亏有着密切的关系月满时阴阳气血多实,则应少进补品;月亏时阴阳气血多虚,则应少服攻伐之药 5、随昼夜晨昏而调摄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血气、经脉的虚实变化,与月亮的盈亏有着密切的关系月满时阴阳气血多实,则应少进补品;月亏时阴阳气血多虚,则应少服攻伐之药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清晨至日中阳气生而盛,应顺之而养阳,应在黎明清晨,适当户外活动,使气血调畅,有助阳气生发日暮至夜半,阳敛而藏,人当 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安静凝敛,少作劳事,无扰筋骨,以顾护精血而养阴 6、按体质差别而补养 “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柔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人以水谷为本 不同的食物可以造成体质的不同,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种族都存在体质上的差异体质的差异概括起来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已,其摄养的原则,当辨体质之差而补益阴阳视个体之异,或补阴为主,或益阳为要补阴助阳,益阳以配阴,就能“源泉不竭”,“生化无穷”,健康长寿。
7、谨和五味而调饮食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凡养生者,无不以脾胃为本源,调摄之要,当健脾益胃而饮食调摄又是健脾益胃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饮食调理时要注意忌饥饱、莫寒热、宜清淡、避生冷、细咀嚼这些比较容易操作的事项 中医认为,饮食之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因此饮食养生须五味调和,方能滋养五脏之气,否则饮食过于偏嗜,则会导致营养不足,诱发多种疾病 8、运行气血多运动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息孤危 人之血气,贵在升降出入有常,运行不息故善养生者,必调和血气,使之周流不息而运行气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运动中医运动养生的内容极为丰富,种类甚广,方法极多如气功、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推拿、按摩、散步、慢跑、登山等中医对运动养生锻炼讲求意、息、行动的和谐统一,即意守、调息、行动的协调统一。
同时,强调运动养生,也要讲究适量,不可过劳,否则会有害于健康 9、平性怡神善天年 “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人之情志活动,与气机密切相关情志调畅,有助于气机平顺;情志不舒,则每致气机递乱或郁闭养生旨在静神,道法自然、怡情养神;少私寡欲、清心宁神;抑目静耳、逐扰安神;开朗乐观、怡情畅神;陶怡情志、平性怡神;保精益气、养心舍神 10、上工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有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一是既 病之后防其传变前者主要内容就是摄生,正说明了摄生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摄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第一、调摄精神形体,提高防病机能;适应四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治未病的另一个意义是:既病防变外邪侵入人体以后,如果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