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新闻传播学论文.doc
3页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_新闻传播学论文 2011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 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
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如果不愿开口就不要进行采访,强行采访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对受访者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对陈贤妹老人的采访也有失人文关怀一是媒体过度采访陈贤妹本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农家妇女,老人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天会上电视,甚至成为“名人”尽管这位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阿婆表示,“这只是件小事情,我当时只想帮一下,没有想太多,没什么好讲的但多处画面中可以发现,她在接的同时,还在众媒体的包围当中,一支支话筒还在对着她她自己都向记者表示这已经干扰到她和家人的正常生活为了回避采访,她的儿子刚把她接回清远老家,第二天又被政府“请”回赶去接受颁奖二是媒体不当评论有人质疑她三拒政府慰问金的目的是想出名当有记者问她是否是炒作之举,这位老人表情很茫然,没有回答上来,或许不识字的老人根本不知道炒作是什么意思,但记者们却给这位老人贴上了“莫须有”的标签。
对于这样的采访,我们的记者不仅没有换位意识,还可能对老人心理上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 曾经,2006年在央视《新闻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一片中也有类似情况,主持人采访“踩猫事件”的当事女子王某时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要选择踩它的眼睛呢”这个问题单刀直入当事者的心理层面,这或许体现了《新闻调查》的质疑和思辨精神,然而当时令王某受到刺激而产生严重痉挛,直到注射安定才得到缓解,节目播后出也有观众反馈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过于残酷 记者的本职工作就是挖掘新闻,那么在灾难报道中,对灾民经历的挖掘又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岂不冲突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两者并不冲突只要把握好“度”,时刻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可以避免记者人为伤害和刺激的发生 2.新闻镜头缺少人文意识 就在大家对小悦悦事件中的道德沦丧、社会无良口诛笔伐之际,殊不知,电视台、各大视频网站也在对监控录像中小悦悦不幸遭遇的事件全过程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播出汽车一次次地碾过,小女孩血肉模糊的形象,路人漠视地路过,一览无遗地反复展示在全国观众的眼中在笔者的观察中发现,很多电视台的播报是画面直接播出,没有经过任何技术处理只有极少数台的新闻报道,如凤凰卫视,对于汽车碾过的镜头,进行了马赛克处理或适时剪切;南方电视台《米线社区》在播出前主播有提示让小朋友回避,但画面还是直接播出。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细节,相对于路人见死不救的漠视来讲微不足道但是,我们记者在一次次批判路人的冷漠之时,是否也扪心自问:我们的报道是否也缺乏人性化思考与人道主义的关怀如果这样的画面被小朋友或未成年人一次次地看到,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3.新闻播报缺乏情感意识 近年来播音学理论与实践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由播新闻演变成说新闻甚至是戏说新闻,意即播音员播读稿件时要有情感色彩的融入,而不是简单地读新闻但这种情感色彩的融入要恰如其分,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小悦悦的离世是让人倍感遗憾和惋惜的一则新闻,而辽宁卫视《第一时间》栏目的播音员在播报这则新闻时,却表现得相当轻松,这不由让人对播音员的职业素养产生质疑对于灾难性新闻,且不说我们要表达真情实感,应有的肃穆和庄重是必须的毕竟,这是一个幼小生命的消失,应表现出对死者足够的尊重赵普在汶川地震新闻播报时情绪一度失控,引起网上热议,却表现了一个播音员良好的职业素养 4.新闻制作缺少细节意识 细微之处见功力,细节在某种程度上能衡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在本次小悦悦离世的新闻报道中,有的播音员身着红色衣服,有的栏目在画面中对小悦悦的离世用红色字幕标识(而不是用黑色字幕),虽然这些是细节问题,没有绝对的对或错,但如果有人文主义的考虑,细节更能体现一个栏目的新闻素养。
前段时间关于“绿领巾”事件的报道,白岩松在《新闻1+1》栏目中就佩戴了一条绿领带,把节目的主题与服饰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笔者认为这个细节就处理得很好 在灾难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多数记者习惯性地将灾难中受害者的创伤揭开,将血淋淋的事实赤裸裸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这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受访者,同时报道中的残忍现实也对受众造成了心理创伤因此,在灾难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新闻媒体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承担起事实报道者、舆论引导者、主要议程设置者角色,充分发挥对于报道突发事件、缓解各方矛盾、降低社会恐慌以及减少不良效应的扩展与传播的重要作用新闻报道要有受众意识,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观,真正为受访者、为受众考虑,使突发新闻的采访与报道尽量做到人性化注释: 胡智峰:《电视节目策划学》第3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孙宝国:《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发展走向》第155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第11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