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与象征_西厢记_的月意象兼论古代戏曲的月亮情结.pdf
4页?? 年第!期∀总#∃!期%中文 自学指导月亮是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中贯穿始终的意象,它具有明显 的象征性和意向性,一方面指代崔莺常,是莺莺形象的化身,月亮的变化也是其内心情感波澜的象征〔调笑令〕我这里甫能、见烤婷,比着那月殿嫦娥也不您般撑⋯⋯莺莺出现在后花园,张生把她比做广寒宫中的仙子—嫦娥同样,第二本第五折,老夫人赖婚之后,莺莺也以此自比?〔小桃红〕!旦唱 ∀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帷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升有谁共(怨天公,装 航在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帷数重,只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从月亮到嫦娥再到美人!莺莺∀,围绕嫦娥奔月神话故事,莺莺与月亮意象之 间通过嫦娥联系起来,嫦娥既是 月的代名词也是莺莺的化身,月亮即是莺莺,莺莺即等同于 月亮但是围绕这一神话前后两折所暗含的文化指涉并不完全一样前者,月的 晶莹洁白明净如水及嫦娥美丽的美容、婀娜的体态,象征着莺莺的青春、美貌和冰清玉洁‘后者,月的清冷与嫦娥奔月离开伴侣永远不得团圆,则象征着莺莺和张生劳燕分飞后的孤单和寂寞月下联吟,一个西厢,一个僧房,一堵高墙成 为莺莺和张生之 间不可跨越的障碍,这堵墙不仅仅是竖在西厢外有形的 围墙,也是横亘在崔张之间的 无形之墙—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爱情婚姻 的栓桔和束缚,它使崔张不得谋面,阻碍了两人的交流。
然而月色横空,银河泻影,“剔团图明月如悬镜”,月光普照,为莺生对月联吟创造了条件,两处相思借一轮明月连接起来,于是相思之情就有了载体,有了归依,张生借月抒怀,莺莺对 月应和,不同的空间连线中,月不再是 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 崔张爱情的寄托然 而,正当莺生隔墙酬和 之际,红娘一句“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慎着”,惊散了张生和莺莺?〔么篇〕我忽听、一声、猛惊原来是扑 ∗ ) + 刺宿鸟飞腾,颤巍巍花稍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此曲用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和“明日落红应满径”两句,云遮住了月,莺莺也从月下消失月是莺莺的化身,云是破坏崔张联吟的红娘月”在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月亮意象是莺莺形象的外化和所指,莺莺与月亮之间有着 等同关系月缺月圆的轮回,东升西落的循环,时隐时现、朦胧飘忽不断变化的形态,是莺莺复杂、变幻不定的情感表现和呼 应,同时也是崔张爱情发展进程的形象比拟从“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暮春,到“碧云天,黄叶地,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深秋,崔张由相识到离别,月亮由新月逐渐变圆,最后变成了一弯残月,月亮是崔张爱情的见证剧中所写之月,人物所咏之月,既是客观的实景,也是主观的抒情,是主人公内心情感表达的工具。
戏 曲凭借“曲”表达人物内』自的情感波澜,它抒发的是“情”,是抽象的、虚的,必须借助 于“实”来表达,也就是说要把诉诸于听觉的虚的情以诉诸于视觉的“实”的物象来呈现月亮作为一个实体承载了这一任 务,人物和情节的发展变化也因此有了依托莺莺出场始终与月相伴,退场则 月亦随之消失第一本第四折,月圆人亦圆,二月十五,莺莺与张生斋坛上再次相逢梵王宫殿月轮高,碧琉璃瑞烟笼罩”,明月高悬,香霭云飘,月亮见证了崔张的聚首月升必有月落,月圆之后是月亏,这是自然的规律剧中至法事做完,莺莺离开,月也随之西沉?“劳攘了一 霄,月儿沉,钟儿响,鸡儿叫”崔张爱情的发展亦如这轮圆月,短暂的相逢之后是长久的别离和 无尽的相思,“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兵围普救表面上为崔张 的婚姻爱情带来了转机,然而期待的月底西厢最终还是变成了梦里南柯,爱情的希望破灭了犹如月之盈亏有一定规律一样,亏之极必趋之 盈,红娘促成了崔张的团圆第二本第五折,老夫人赖婚之后,莺莺花园烧香,月下听琴?!旦云∀事已无成,烧香何济,月儿,你 团圆啊,咱却怎生(〔斗鹤鹑〕云敛晴空,冰轮乍涌 风扫残红,香阶乱拥 离恨千端,闲愁万种红云∀姐姐,你看月阑,明日敢有风也(!旦云∀风月天 边有,人间好事无。
莺莺出现于月下,然此时之月已非如前所述之月,虽是圆月,但有月阑相伴,月阑如崔张爱情中的障碍,让人无法跨越明日敢有风也”也暗示他们爱情的前途不会一帆风顺,必定会有风雨阻挡剧情发展也的确如此老夫人许婚,崔张之间燃起了爱情之火老夫人悔婚,爱情之火却并没有完全熄灭,莺莺要冲破千年的礼教栓桔、冲破长期教育观念的束缚,从三从四德中走出来,必须经历复杂、曲折、艰难、痛苦的过程,一方面是执著的爱情追求,使她?嫦娥在秦汉以前记载中,形象常常被丑化,汉张衡《灵宪》记载?“界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盆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日?‘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惊,后且大 昌’嫦娥遂托身于 月,是为蟾蛛魏晋以后诗词中嫦娥形象逐渐演 化,变为形象娇美、风 姿绰约 的仙女,如 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 耐冷,月中霜里斗蝉 娟《新 月》“姐娥无粉黛,只是逞掸娟)周邦彦《解语花)上元》“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 娥欲下衣裳 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 影参差,满路飘 香寮与此 同时嫦娥奔月的奇异传说,经过长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孤 单、寂寞、幽凄的美人象征,如 杜甫《月》“斟酌姬嫂寡,天 寒耐九秋。
李商 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 夜心敢于写简约张生私会,另一方面,外界的干预和内在的心理约束,使她内心充满矛盾,言不由衷、虚情掩饰、行为反反复复,崔张爱情的前程如月一般变化不定,显得飘忽不可捉摸,她不能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情 感,只有对着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来寄托 自己的相思,月是莺莺矛盾复杂心理 的隐曲表达和情感变化的象征从半月到满月,从 月圆到月缺,它始终是崔张爱情一波三折的暗示第三本第一折红 娘代莺莺去探张生;∀红唱%“俺小姐想着风清月朗夜深时,使红娘来探尔”,月光下出现的虽不是莺莺,但红娘可看作是莺莺的替身和代言人,表明了莺莺欲 与张生亲近的情感,张生对此也充满了希望,于是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之咏然而当莺莺接到张生书简,面对红娘又不得不掩藏起心事,大发脾气因此信以为真的红娘告诉张生“从今后相会少,见面难月暗西厢,凤去秦楼,云敛巫山月暗西厢”意味着莺莺对这桩婚姻 的拒绝和爱情的终结,但这只是红娘的误解,《明月三五夜》诗才是莺莺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里的月意象一 方面显示着莺莺对张生的接纳态度∀月明%,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二人将私 自结合∀月圆%然而好事多磨,当张生真正出现时莺莺又变了卦。
第三本第三折写莺莺再一次出现在月下;“∀旦云%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 月明崔张之间的爱情就如同此时的月亮一样充满了迷离朦胧之感;“∀红唱%你看那淡云笼月华,似红纸 护 银蜡”其实就“待月西厢”诗本意而言,’ 确实表达了莺莺的真实意愿,正如”花有阴,月有阴”一样,莺莺的情感也如月亮般变化多端,她的严词斥责让张生再次绝望当张生真的打算放弃追求之后,莺莺又发出了爱的信号,并许诺“今宵端的雨云来”如此反复,莺莺才真正克服了内心的矛盾,勇敢地赴约,再次 出现于 月亮的 光辉下;“彩云何在,月明如 水浸楼台此句用宴殊《临江 仙》词“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王季思校注云;“彩云隐指所欢,即用小 山词意彩云”这里还暗含着另外一重意思,即是摆在莺莺和张生爱情之间的障碍此时莺莺终于冲破了障碍,与张生私自结合月亮是崔张爱情发展变化的晴雨表,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开展的一个动力然而自然的规律是,盈则亏,满则溢,满月之后必然是残月因此崔张分离、张生草桥夜宿时,月已不复以前的明朗皎洁,此时的月,满是残缺、昏暗和凄凉;“暮雨催寒蛰,晓风吹残月”,“花残月缺”,“昏 惨惨云际穿窗月”“柳丝长咫尺情牵惹,水声幽仿佛人呜咽斜月残灯,半明不灭。
畅道是旧恨连绵,新愁郁结<别恨离愁,满肺腑难淘泻崔张的爱情亦如这一弯残月,前途何其暗淡、凄凉月亮意象在《西厢记》中始终伴莺莺而出现,随故事情节的 发展而变化,具有刻画人物、抒写情感、强化主题和制造气氛的功能就莺莺而言,那高高在上的月亮,如端坐在莲台的观音,是一副不可仰攀的森严面孔,但内心深处却是充满了柔情蜜意和对男恩女爱生活 的无限想往从张生的角度看,那高高在上的月亮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纯洁、明亮又充满了神秘,引发了他无限的遐想和接近的欲望月亮意象丰富的审美特征 与崔张的感情表现相契合,给 人以超越时空 的玄妙 之感明月当空,万籁俱寂,夜色朦胧,花香袭人,此情此景,已经不单是作者为戏 剧情节发展而设置的一般场景和人物活动的场所,它还是人心理与情感可以释放的特别空间,一个没有礼教羁绊的纯净美妙世界,?可以让人产生 无尽的遐想,甚至也可以让人跨越现实的障碍,偷吃禁果月亮以非常纯粹的意象构成了一种形态、一种气氛根据萨特的理论,意象并非是一个简单、具体的物,而是由想象性意识活动构成,想象形成意象,“‘意象’这个词只能表示意识 与对象的关系<换言之,它是指对象在意识中得以显现的某种方式川∀≅ ?=〕“想象活动所针对的是一种作为物体不在现场或非存在的对象,它所借助的是一种只作为所针对对象的‘近似代表物,存在的物理的或心理的内涵。
川∀≅ ! !%因此意 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不在场的甚至 不存在的对象,其本质属性在于象征性这里,萨特借鉴胡塞尔的意识意 向性理论,认为所有的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必须指向意向对象,意象是意识的意向性活动的产物意象具有意向性和象征性,月亮意象的创造,实际上是 作家想象性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作家借助 于语 词近似物构成的非现卖对象月亮是现实世界的存在物,但作家通过月亮所展示出来的却是一些非现实的、不在场的东西,它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甚至不存在于戏曲本身,它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构成的“近似物”展示 自身就《西厢记》而 言,月亮意象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表现为现存实物,而是以虚代实,具有象征意义意象在本质上,在其本来的结构上就是象征性的Α Β Χ∀ ≅ #= ! %如第四本第二折旦云;“月圆便有阴云蔽”,月不是 当下实存的对象,而是“对象在意识中得以显现的某种方式 # #∀ ≅ ?‘〕是莺莺想象性意识活动,象征着崔张的私自结合,阴云则暗示着老夫人欲再次干涉破坏这桩 婚姻又如第四本第四折《草桥惊梦》,张生唱〔甜水令〕云“便枕冷袭寒,凤只鸯孤,月圆云遮、寻思来有甚伤暖” ,〔折归令〕云“虽然是一时间花残月缺,休猜做瓶坠替折。
这里的月同样并不是在场的现实对象,而是张生想象性意识活动的结果,月圆云遮、月缺意味着崔张分离后的孤单和劳燕分飞的痛苦与黯然不同的语境和 主题中,月意象的意向性和象征性功能也 是不完全一样的,崔张才子佳人的爱情主题,使月意象的想象性构成具有了特定的意义月亮是一 个永恒的时间意象,和 月相连 的是夜,这是现实的确定的自然物理时间,同时它也是可以暂时超越现实、远离现实、躲避现实的时 间,夜是黑暗,是安静,是神秘,无边的黑暗,既可以产生罪恶也可以催生爱情,它是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威胁,崔张之所以有机会跨越礼教束缚和伦理道德禁令,幽会并偷吃禁果,又不容易被人发现,正在于他们利用了这个黑暗同时黑暗中并不缺少光明,它隐藏 着光明,月是黑暗中的光明,深邃浩渺的 夜空,明净皎洁的月亮,辽阔单一的空间背景和简单明 了的圆形图案构成了一幅 简洁单纯的图 画,崔 张 对 月抒怀,月 下联吟,月夜相会,作者精心安排 的时 间意象,目的在于借夜的朦胧和 月的阴晴圆缺、时 隐时现来烘托主人公活动的场所,营造 出一种情境和氛围,制造一个可以超越礼教束缚的机会,这样既使崔张爱情发展有了可能,充满了浪漫迷离的情调,也 使作品本身充满了诗情画意之美。
月亮是一个永恒的空间意象,具有时空合一性的特点《西厢记》中的月亮意象主要出现于 后花园,这是 自然空 间,也是私人空 间就私 人 空 间而言,它是封闭的,不允许他人进人和干扰,就自然 空 间而言,它是敞开的,可供游赏和自由出入另一方面,它又是在具体的社会关 系中存在,受制于特定 的社会伦理秩序,具有一 定 的束缚性也就是说,后花园是具有矛盾两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