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财经大学大学语文选修课复习提纲加答案.doc
5页一、 沈 从 文 笔 下 的 湘 西 少 女 具 有 什 么 样 的 特 点 ? 请 结 合 具 体 作 品 说 明 拥有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纯洁活泼,柔情似水等特质《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体现了她天真善良的本性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傩送远去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她对爱情的渴望不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通过翠翠的形象,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 二.分析《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物形象方鸿渐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他为满足岳父、父亲的虚荣心而买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但他并非真想当骗子。
他饱受炎凉世态的折磨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永远苦恼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方鸿渐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困厄然而又缺乏真正献身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的精神、理想,于是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苦苦挣扎,处于彷徨、苦闷的境地,方鸿渐正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 三.评赏苏轼词作《江城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赏析: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在世时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词的开头一句就说已经和妻子死别十年了 “生死”,是说彼此一生一死 “两茫茫”,是由于生死隔绝,互相情况茫然 “茫茫”,是迷糊而看不清的样子不是一年、两年,而是长长的十年;不是暂别,而是生死的永别;不是互通音信,而是什么情况都不知道。
这句词看来只是简单地记叙了事实,实际上,充满了感情 “思量”,是想念的意思作者接下去说,十年来,对于死去的妻子即使不特意地思念,也自然地难以忘怀一个“自”字,突出了感情的深挚真诚王弗的坟墓远在四川彭山县,距离作者当时所在的密州有几千里之遥,所以说“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话”,当说讲正是在“自难忘”的思念中,作者由自己的寂寞联想到亡妻的“孤单”,也痛感到千里阻隔,甚至连到坟墓前一诉衷肠的可能也没有因此说,亡妻孤单单埋在几千里之外,他的寂寞、悲伤又能和谁去诉说呢!“相见”,当然已经不可能了,使作者更为悲痛的是,就算是彼此重逢,由于他十年来的奔波劳碌而灰尘满面、鬓发如霜,恐怕妻子也难以相认了!这里在夫妻之情中又织进了仕途失意、饱经风霜的身世之感词的上片写出了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他们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本来该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了。
所以只是互相注视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代替话语的只是满面的泪水这无言的注视和如泉的泪水,所包含的感情,是任何其它语言都难以表现得出来的从梦中醒来后,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这就使他的感情得到了形象化的表现,而让读者感到意味深长这首词风格质朴自然,真挚动人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四、 评析李清照《如梦令》的艺术特色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赏析】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五、 分析《围城》所蕴含的悲剧意义鸿渐在《围城》中走过了人生旅程中的爱情、事业、婚姻阶段,其间他对爱情、事业、婚姻都进行了本能的追求,但现实却与他作对,让他的自身性格与社会时代背景在他身后形成庞大坚固的围城,使他处处受围,痛苦得几乎要窒息在人生的“围城”中小说的结尾写他父亲送他那个闹钟当当响起, “这个时间无意中包涵对人生讽刺和感伤”,说明了人生地现实处境决定方鸿渐实现不了他所追求地人生因此,方鸿渐的人生旅程不是快乐的历程而是痛苦的旅程,整个现代人生就是一种“一无可进的进口号 无可去的去处”的绝境,一座森严的“围城”在这严实的困境中,三大阶段的人生旅程都是起点、终点的重合,每一次的努力奋进都是白费力气,他的人生就如同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更替一样,朝代变了,但其本质没变,社会没有发展历史没有进步,是复原性的。
六、 翻译下面的文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七、 根据以下文字,分析沈从文的语言艺术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
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的长大 ——沈从文《三三》沈从文有自己的美学理想,他崇尚一种恬淡、含蓄的艺术美,倾向于表现纯朴、健康、自然、优美的人性,并用最符合人性的质朴自然的方式表达美的意境和人生是沈从文在自己的小说一直坚守的美学追求这种坚守体现在他小说的取材、主题、结构等诸多方面,其中语言艺术,更是因其非凡的精练与质朴,以及质朴而不乏雅致的风格,在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也是探讨沈从文的小说风格及其创作的美学追求的一扇门。
1 以有限的词语营造无限的时空、塑造丰满的人物读沈从文的小说,无时无处不让人感觉到他炉火纯青的炼字本领,无论是小说中的环境、时空转接、人物形象抑或人物语言,他都能用最简练的字词语句进行勾勒他通常在描述事件之前用不加任何雕饰的语句先将时空构建清楚,这种构建语言符合沈从文式的田园牧歌世界,也是沈从文自然清新质朴含蓄的美学追求的印证2 沈从文长于着墨不多地刻画出人物整体形象,这种简朴刻画人物整体形象的语言,通常是用居高临下的叙述而很少用客观主义的描写但是值得提出的是,沈从文小说中的语言虽然简练传神,但与现代文坛盛行的白描手法还是有质的区别的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是一个“向我们讲话,想让我们去阅读,尽一切可能让他的作品能被人读的一个人物”讲述式的语言更易于达到和读者交流的目的,从而让读者很好的接受作者传达的意思,更易得到阅读鉴赏的美感沈从文小说中多见直接的权威式的语句,从而代替了现代文坛盛行的描摹为主的小说修辞在沈从文的叙述中自然的人性之美温婉的呈现,读者可以尽情想象龙朱是何等的美男子,翠翠是怎么样的灵秀与可爱沈从文在人物整体形象塑造方面的独特艺术特色,不仅仅是他艺术自觉性的体现,也是他对自然健康人性之美追求的体现。
3 他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也同样质朴而焕发人性的生机在人物语言中,沈从文小说中的人物对话通常仅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