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分析.docx
10页《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内容摘要:本文以《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处于情窦初开、深陷爱河、色衰爱弛等阶段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深入剖析《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及其产生原因经过研究,笔者得出,相比于封建时期的女性,《诗经》中的女子的性格特点是泼辣大胆,她们不畏惧流言蜚语,没有什么礼教束缚着她们的真实情感相比现代女性,她们的爱情真挚纯洁、忠贞质朴,她们的付出不计成败,她们活出了生命的本来色彩最后,笔者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在《诗经》采集时期,女人仍保有母系氏族时的热情奔放的性格,在劳动生产中仍占有主要地位因此,当时的女性的真实情感能得到释放,展现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女性之美关键词:《诗经・国风》爱情婚姻未受束缚的女性I《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女性之美刖百《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首《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词,按当时所配的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风俗、风谣,也就是地方民歌民谣,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本质风”有160篇,占整部《诗经》的一半雅”是雅乐正声,是传统的宫廷乐歌,多位王公贵族所作,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共105篇颂”是赞颂的意思,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有40篇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来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从内容主题来看“风”无疑是最能体现民风民俗的,最能让我们了解先秦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思想状态的文字资料也是非“风”莫属了而生活的本质无非是饮食男女,因此爱情婚姻的诗篇在“风”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成就较高;因此本文以“风”里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透过这些作品去了解,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时候的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还有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思想状态,以及所处地位一、情窦之初开歌德曾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说过一句:哪个少男不痴情,哪个少女不怀春青春年少的男女在情窦初开之时是最可爱的,那个时候在爱情方面任谁都是一张白纸,不含一丝杂质,情感纯洁得如同婴儿的眼睛一样在《诗经・国风》中有许多这样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从他们古老质朴的爱情中我们可以还原女性的本来面貌感受她们的率真执着或自信泼辣的个性……(一)大胆追求,执着地爱在现在都说“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可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好像是一-女追男,隔了层纱。
在古代没有玫瑰来表达爱意,不过那时朴实的古人有更淳朴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意在《卫风•氓》中有“秋以为期”的约定,那么在夏天与秋天这个果子成熟的季节应该是约定婚期的好时期了吧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看中了谁就投给那个人最新鲜,最美味的果子以示友好史书上记载美男宋玉出行时,经常有很多美女来送行,她们送给宋玉的水果车子都装不下想必这也是从“投我以木瓜”的延续吧!喜欢他就给他投去我最好水果!可眼前这位姑娘好像有点小烦恼呢一一这眼见树上的梅子都要投光了,可是还没见到她命中注定的男子来接她的梅子,她能不着急嘛既然主动投去水果他还不明白,那她索性就大声地唱到:探有梅,其实七分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探有梅,其实三分求我庶士,迨其今夕探有梅,倾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探有梅》这首诗中的直爽的女主人公看见树上的梅子一点一点地变少,不禁引起青春将逝的感伤,想到有花堪折的美好青春就这么被浪费了所以焦急地开了口:树上的梅子还有七成,追求我的那个人儿啊,赶紧选好良辰吉日来接我等了一段时间后……树上的梅子只有三成了,追求我的那个人儿,今天就是良辰吉日了,你赶紧来吧!又是令人煎熬的等待之后……树上的梅子已经完全熟透了,全部都可以摘进筐子了呀!追求我的那个人儿,你来了我直接跟你走!这样大胆的求爱出自这个姑娘口中,如果是放在朱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她不进猪笼恐怖也无法在社会的舆论中,在杀人不见血的流言蜚语中生存下来吧!可是《周礼・媒氏》记述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在那个时代是可以未婚同居的,当然前提是男女皆未婚反复品读后,你会发现,这样的真性情才是健康的生命状态,爱情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既源于人的生命本能,又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而那些礼法都是些灭绝人性,培养奴性的变态思想这个生活在礼法刚行于周天下的女子还保有她的大胆直率追求爱的歌声与自由这也是因为这样的礼法与制度还没有侵蚀到刚结束的母系氏族的女性们,那时候的那男女还是平等的与对美好爱情的渴求的行径相比,《王风・大车》的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则是热烈决绝的大车槛槛,叠衣如爽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哼哼,叠衣如瑞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毂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有人说这是一个赶车的男子在追求一个女子,希望这个女子与他私奔可是这男子都能穿得了兽毛织成的有五彩花纹的衣裳,并且这衣裳的毛色还很好,像红玉一样油光水滑的,还需要私奔吗?直接明媒正娶不是更好嘛!所以联系整首诗来看应该是这样的:你乘坐着的车驶过,发出槛槛的声响,透过帷幔我看到了身着彩色花纹衣服的你难道我不想念你吗?就怕你不敢违背你的使命你所乘坐的车驶过,车走得很慢,我看到了穿着如红玉般华美的衣服的你。
难道是我不想你吗?怕是你不会放下一切跟我私奔!既然我们活着不能在一起,不能同檐而居,那么死了之后我定会与你同穴而眠!我以头顶烈日向你起誓!首先,这个大车内的人,身着绘彩的叠衣,是兽毛织的衣服,而不是一张皮子钻几个眼子的粗衣那么其身份就很不一般了,他恐怕不是赶车的,应该是乘车的了其次,诗中的“瑞”是红玉的意思,而男子一般都比做玉刘向在《说苑・杂言》中记述“玉有六美,君子贵之: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廉而不刿,有瑕必示之于外,是以贵之玉远观温润,似君子之品德;近看纹理严密,如君子之智慧;宁折不弯,拟君子之勇敢;任你摧残,绝不柔弱;棱角分明,却不伤人;有瑕疵也不隐藏最后,这“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冉者,活着不能在一起,那么死了也要葬在一起这样的决然的誓言应该是一个果断爽快,不顾一切的人说出来的,那么这话就不应该是车上的人说的,因为说这话的人无所牵绊,无所畏惧了所以这乘坐大车的是个身份地位较高的男子无疑了结果就是这个女子希望和这个男子在一起,可是男子碍于身份约束不能和这个女子在一起这个把爱情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的女子抛弃一切愿意和他私奔,并以青天白日起誓……我估计这男的应该没有答应,不然我们读到的应该是一首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甜蜜幸福的诗了。
无论我推断这个男的是因为责任使命而不能和女子私奔,还是因为放不下他拥有的一切而没有和这个至情至性的女子在一起,结果都不再重要了因为,为爱,为她爱的他,她做了能做的,结果怎么样都不重要了,在她的观点里: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她不会后悔,这就是她的爱,真挚无畏!(二)欢快幽会,任情戏虐自《诗经》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爱情的性质变了,在这个时代段中只是简单两个人的事的爱情被礼教束缚了,甚至被冠以家族的责任,民族的使命……而敢这样纯粹义无反顾为爱情,不顾一切的有几个人呢?有一个卓文君吧,那个因为一支曲子爱上那与她心意相通的穷书生的才女,那个在家庭极力反对下奋力抗争,最后选择和司马相如私奔的女子可见在父系氏族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下女性被剥夺了自由平等的权利,被灌输了三从四德的思想,能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已经很难得了,谈何追求自由恋爱的权利,甚至有更可悲的情况,她们没有追求自由的意识,不曾萌发过抗争的想方法!从中国的对人生的点评“食、色”来看,这个时代的女子只剩下会吃饭,没有精神追求了用国外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五个需要来看,她们离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太遥远,爱和归属的需要这个时代的女性怕是不曾拥有吧!甚至连安全需要她们也无法给自己保证,一不小心就送上政治联姻的道路的她们只能达到解决温饱吧……而在两千多年前她们拥有过男女平等的地位,那时候活泼可爱的她约会时还曾调皮的试探过那个憨厚老实的男子: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蜘蹦。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怪女美自牧归正,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那个美丽的姑娘很是可爱,她说好在城头等我的,结果她却故意跑去藏起来,看着我抓耳挠腮地着急地在墙头徘徊那个美丽的姑娘真可爱,她送给我一只彤管,那只彤管很漂亮,让人越看越欢喜她从牧场给我带来了一株白茅草,这株白茅草也让人觉得特别美其实这株茅草和普通的茅草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最美的是一一这是我那可爱的美丽姑娘送给我的在《诗经》中定情的多为鲜花香草或是果子,就那简单而朴实无华的爱情信物让爱情的纯洁得以彰显真正的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幸福快乐就好男人不用考虑女方的家庭是否是书香门第,和自己的家庭匹配,甚至在自己的仕途上有所帮助女人也不觉得自己的身份配不上男人,也不用担心将来自己嫁过去会受委屈因为她懂得把握住眼前,及时行乐,更相信他会一直对自己好所以她只需要秉持着她的天真活泼再快乐地去爱就够了三)爱情与亲情当爱情和亲情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这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问题我们是违背自己的心,听父母的话,还是不顾养育我们的父母抛下一切随他而去呢?这是一个没有完美选择的无解之题看看《邮风.柏舟》中这个女子是怎么处理的: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髡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大只!不谅人只!柏木小船摇摇晃晃地,摇到小河中央去了那个额前垂发的少年郎,是我心中喜欢的人我死了也不会改变我的心意的;父亲母亲,你们怎么不体谅一下我的心呢!柏木小船晃悠悠的,飘到了河岸边去了额前垂发的少年郎,是我相中的好伴侣;我誓死不变的心父亲母亲啊!你们为什么不体谅一下我的心呢!这首诗想必是后期周朝的礼教渗透得比较深的时候的,这对夫妻显然不想把女儿嫁给这个撑船的小伙子,毕竟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买豆腐这个小伙子怎么能给女儿幸福呢……但是这个女子铁定心,要和这个能吃苦耐劳的少年郎在一起她爱他不是因为他可以给她丰厚的物质条件,她想跟他在一起不是因为她无亲无故,需要一个依靠她更没有因为顶不住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把她当作“剩女”而急切地想要跟他在一起她只是单纯的想陪着这个能吃苦耐劳的小伙子一起经风历雨,做他身旁的一株木棉树,互相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可是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都不是最幸福的,所以这个女子向母亲倾诉她坚贞的爱,希望能得到父母的同意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女子尚未完全被洗脑,还有一定的抗争意识她的坚贞是否化解两代人之间不一样的观点呢?这我们无法考究了,但是这个姑娘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寻求两全的办法,她的冷静与坚贞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下来,留给了我们。
二、爱你到老爱情的种子一旦中下,就必然会发芽、开花、结果《诗经》中的男女同样会在古老的音乐伴奏下走入婚姻的殿堂而爱情是需要激情的,当爱情退却后就会变得理智,变成一种责任……爱情将升华成人世间最伟大的亲情!然后他们相濡以沫,直至结束生命的旅途一)相守该是劳作时女人都希望有个好归宿,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过着平淡的男耕女织的日子农忙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暇时坐看花开花落,仰望云卷云舒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历来美好的事物都是被传颂的,所以这里有这样一幅生活画卷: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灿”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直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记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