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述杜牧诗歌.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灯火****19
  • 文档编号:185194349
  • 上传时间:2021-07-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9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述杜牧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从唐文宗太和、开成之后到唐亡,文学史上将这七、八十年称之为晚唐,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俗称“小李杜”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今陕西西安 )生于 803 年,死于 853年,二十六岁中进士,先在江西、淮南等节度使手下为幕僚,十年后内迁为京官,又受人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后又一度内调,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原有恩济苍生的大志, 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盛唐洽世, 他希望国家能安定统一, 他反对藩镇拥兵作乱,反对吐番、回纥入侵,反对统治阶级的苟且偷安,为此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他的《阿房宫赋》用赋体形式对秦亡的历史教训做了深刻总结, 并提醒人们要牢牢吸取这一前车之鉴,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这显然是对当时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提出当头棒喝同时杜牧尤喜论兵,有《战论》 、 《守论》等篇,并为《孙子》作注但是,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又给他带来深沉的苦闷, 他晚年离别长安赴池州任刺史时曾说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深刻地揭示了他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任职之前登上乐游原,凭吊唐太宗陵墓时, 向往贞观之治而又无法实现时的苦闷心情。

      又因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 久经宦海浮沉,所以也有借酒浇愁放浪形骇,纵情声色的一面,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 ”是说自己一事无成,只在歌妓生活的青楼之中留下一个薄情负心的名声,这话虽为自我解嘲,但也不难看出这正是他放纵沉沦的写照杜牧既有政治才干, 又懂兵法, 只是因为晚唐主昏政乱, 致使他徒具 “相才” (《唐诗谈丛》 )而未能大用, 只能把满怀抱负和一腔愁绪倾注于文学作品之中 他在文学创作中是个多面手,“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唯韩、柳、小杜三家 ” ( 《北江诗话》卷二 )他与韩愈、柳宗元一样,既善赋诗,又工为文不仅如此,杜牧还精于绘画书法,曾临摩过顾恺之的维摩像,米芾称赞其画“精彩照人” ;其《张好好诗》行书真迹流传至今,后人认为“深得六朝人气韵” (《渔洋诗话》引董其昌语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 他用毕生的精力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其中绝句不但占有相当数量,而且艺术成就最高,也最为后人所欣赏清人吴乔说: “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余不能 ” ( 《围炉诗话》 )杜牧的五七言古风和七律多叙事述怀之作,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 如 《感怀》 长诗, 谴责朝廷对藩镇的姑息政策, 同情人民所受的苦难, 自抒报国胸怀,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但是,杜牧的七言绝句最为人所称道,他的绝句反映面较广, 有表现人民疾苦的如《题村舍》;有抒写怀才不遇的如 《赠渔父》;有讽刺帝王淫奢生活的如 《宫人土冢》;有向往自由和爱情的如《秋夕》等杜牧的绝句,无论是借景写情,还是吊古抒怀,其风格都可用“清新俊逸”来概括写景和 咏史这两类绝句,诗人都写得十分出色,工巧精致,风格俊爽,文笔流转,词彩清新,蕴藉 有味;在语言运用上尤见工力,清新流畅,自然凝练,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些诗表现 了他才气的俊逸,思致的活泼当然,诗人也有消极颓废之作,反映他郁闷失意,流连酒色 的生活情调一、抒情写景诗他不但能写出眼前的优美景色, 往往还能即景生情、 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 诗人的写景绝句,大都画面鲜活,情意浓深有如技术高超的摄影能手, 以鲜明的形象表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给人以美的启迪和享受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丰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这首诗写山行所见之景首句说: “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见出山路的高远寒山”暗点秋光,为下文枫叶红作铺垫 “石径”是人工铺治的栈道,为下文的“人家”伏笔次句说:“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生处正是山之深处,几户人家便生活在那云遮雾掩 的僻静地方。

      这对一个在官场中不甚得意的人来说,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诗以“斜径” 、“人家”作为淡淡出现的背景,使得整个画面错落有致,远近配合,浓淡相间然而更为迷 人的还在后面第二句的“生”字特别传神,仿佛让人看到白云在冉冉升起浮动有的本子 又作“深”字,把动词换成形容词,顿使全诗黯然失色,因为“深”字只不过写出了白云的 浓密幽深,却难以描绘出白云的动态,更不能唤起人们的遐想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日枫林,红叶覆山,又恰在晚霞辉映之下,更增一层红润的光泽,所以赛过 二月鲜艳的“红花”,引得诗人停车驻足把玩诗人所写的秋景与春色具有同样的魅力,把 经霜枫叶与二月春花巧妙地连在一起, 唤起了人们对春光的丰富联想这首诗写秋景不仅没有衰飒之气,而且是一片红火热烈景象,这也正体现着杜牧诗风的“俊朗”、清快流转坐” 是因为的意思,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一说“坐”为坐赏, “晚”指观赏之久而至晚暮这首诗虽然只是即景写景,没有什么更深的寄托,但它写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这是对秋光的一种赞美,通过赞美深秋红叶,表现了诗人高洁兀傲,不同凡俗的情怀再如《齐安郡后池绝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嘴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 浴红衣。

      画面上有“菱”和“浮萍”编织成的“绿锦” ,又有鸳鸯身披的“红衣”,色彩是多么绚烂;菱叶“透”浮萍,夏莺“弄”蔷薇,鸳鸯“浴”红衣,动作是多么鲜明; “尽日无人”,环境又是多么清幽诗人赞赏夏日生趣图的形象油然而生杜牧的写景绝句中更多的是寓有感慨,蕴藉有思致,耐人寻味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 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凄蒙,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 出春色无边的气势明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 ,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 ,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 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 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 它灭亡的 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它太崇奉佛, 建的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 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 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 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会有今昔盛衰之感诗人另有《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对那些巧 取豪夺者为了 “买福卖罪”而大兴寺院奉佛表示愤慨,对武宗朝禁佛毁寺之举表示赞赏,对南朝梁武帝“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的愚昧表示谴责。

      把诗与文联系起来看,诗人感慨兴亡的微意便不难体味了 所以这首绝句表面写景, 但暗喻咏史, 借暗写南朝诸政权因为崇佛而纷纷灭亡的事, 来暗喻唐王朝当今崇尚佛老的弊政, 使这首诗情画意的绝句更富有弦外之音如果说这首写景绝句命意十分隐蔽, 那么 《泊秦淮》 这首写景绝句的命意就十分明显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只有第一句是着意写景, 寒水和岸沙被烟雾和月光笼罩着, 这不但是秦淮河景色的真实写照,而且还透露出作者的惆怅心情,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也是眼前之景, 但作者将它放在诗中, 显然为了抒发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 听到这些歌女仍在麻木不仁地吟唱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曲 “玉树后庭花” 不禁感慨万分, 他的矛头显然是指向那些醉生梦死,贪欢买唱不顾国家命运的当权者,借景抒情的倾向十分明显的再如《齐安郡中偶题》 :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 诗写黄州秋天傍晚所见之景 一二两句描绘黄昏落日时分的特有景象: 在溪桥上所见落日只有“两竿”高,将要贴近地面了人们习惯说“日上三竿” ,这里却移用来形容落日,化为“两竿落日” , 出语脱俗惊人。

      再看在轻烟似的雾气中溪岸的柳树, 模糊隐约, 成为 “柳影” 人说“一缕轻烟” ,诗人偏说“半缕轻烟” ,越发形容那水雾的轻袅若浮,若断若续这两句对偶极工,用语极巧就在这迷茫朦胧的秋天傍晚, 蓦地吹来一阵西风, 那在水中早已感受到了秋寒威胁的绿荷只得以背相对了诗人赋予绿荷以人的感情,所写既有姿态,又有爱憎 “相倚恨”状荷叶之茂密, 用互相倚偎来抵抗秋天带来的寒意,表现出它们对秋风的憎恨 而当西风肆虐, 一阵又一阵地袭击绿荷时,它们便“回首背西风” ,这是风翻绿荷之状,又表现了绿荷不畏 ****的姿态写的是绿荷,我们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形象诗人曾自诉“吊庆参请,亦多废阙” ,“俯仰进趋,随意所在,希时徇势,不能逐人” , “自顾自念,守道不病,独处思省,亦不自悔” (《上李中丞书》 ),诗人不肯趋炎附势的自白也就是背对西风的绿荷的最好注脚这类写景抒情寓慨融为一炉的绝句含而不露,意境绵邈,有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杜牧的这些七绝清新,别致,不落俗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绚丽多彩,但又十分流畅,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没有故意雕饰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的七绝,总是以生动而含蓄的形象, 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取胜的。

      这些特色也体现在杜牧那些 “咏怀古迹”的“史论诗”中二、咏史诗他的咏史诗,一般都有较强的思想内容, 和他的《阿房宫赋》 一样是为了让人们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因而都能抓住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加以生发,有的还能结合议论,点明主旨,具有较强的史论色彩 他的咏史绝句不仅数量多, 而且涉及面广, 他往往撷取史实的一两个典型情景, 评论其得失, 表示今昔之慨 诗人的爱憎有时直接道出,有时则通过形象自然地流露出来,总之,他能根据不同的人和事采用不同的写法,绝不雷同如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一首讽刺唐玄宗奢侈腐化的咏史诗 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建立了华清宫, 杨贵妃爱吃鲜荔枝, 玄宗为了讨她的欢心, 就命令从四川等地乘快马日夜兼程为她送荔枝, 很多人与马跑死在路上 这首咏史讽刺诗抓住了这一典型事例, 又描绘了这样一个典型画面, 人们远远望去, 只见骊山顶上花团锦簇般的宫殿一道道大门突然依次地打开了, 人们那里知晓发生了什么大事呢, 只有贵妃在山顶上望着山下一匹卷起红尘的飞马破颜一笑, 因为她知道, 这是她喜欢吃的鲜荔枝送来了 这首诗以小见大, 通过送鲜荔枝这一小事, 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不恤民情,只图一己享乐的腐败政治与靡烂生活,这正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内在原因。

      在艺术手法上, 此诗又极为含蓄,它并未加任何评论,也没对转运者疲于道路,死尸枕藉的悲惨场面做任何描写,他单单拈出“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一特写镜头来,让人们在滚滚尘烟和破颜一笑这含蓄的对比中, 生发广泛而深刻地联想 该诗不着一字议论, 就把他穷奢极侈滥用民力的昏庸荒淫揭露无余,这“妃子笑”的后面含有多少人民的血与泪!又如《汴河怀古》 ,诗人途经汴河,想起曾经在此动用几万艘以锦为缆的大船游幸扬州,以及更早的西汉大造宫室的梁孝王,他们当年不可一时,如今岂不是烟消云散了吗 ?见微知著, 杜牧通过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 一滴水映现出大千世界, 融 写景、怀古、论政为一炉,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印象诗人也借咏史以寄托他对清明政治的向往《题魏文贞》曰: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唐太宗采纳魏征的意见减轻赋税,达到“天下大治” ,因而感叹说: “此征劝我行仁义” ,“惜不令封德彝。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