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侨博物院 中文解说词.doc
8页华侨博物院《华侨华人》讲解词欢迎各位来宾莅临华侨博物院参观指导华侨博物院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 1956 年 9 月创办,先后得到不少华侨知名人士的资助,于 1958 年建成,1959 年 5 月正式对外开放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博物馆华侨博物院现有《华侨华人》展、 《陈嘉庚珍藏文物展》 、 《自然馆》三个基本陈列,现有文物及自然标本等馆藏文物近万件、侨史实物 2000 多件华侨博物院是全国及省、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 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华侨华人》由走出国门、侨民公民、辉耀历史三个部分组成序厅:主题《大海》人们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这是因为我国历史上较大规模的移民都是经由海路出国的,这里我们以大海表现华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船的背景是用立粉镶嵌、堆塑彩晶玻璃海浪墙,中间为细腻逼真的四件原木船模,是仿照清朝的“福船”设计制作的这是铜版腐蚀出的世界地图,寓意华侨华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左右两侧是以福建著名的传统工艺影雕(影雕是福建惠安传统的石雕工艺它所表现的画面具有细腻逼真、形态生动的特点展厅这两幅影雕作品采用的是现代的电脑雕刻技术,这是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表现历史图片,分别代表出国与回国这幅是 1902 年即将从厦门口岸出发的中国移民;这幅是 1950 年 10 月,一批侨居海外的专家、学者和留学生从美国乘船返回祖国参加建设背面这堵墙是传统的砖雕工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表示华侨华人是带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这里我们选取了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的一段诗句,在大海深蓝色的浓雾里,一叶孤独的帆闪着白光,这一叶风帆,可以说是早期出国华侨的形象写照;它在这遥远的异地,在寻求什么?它抛下了什么?在那遥远的故乡这也是我们这个展览想要回答的问题请参观第一部分:走出国门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外友好往来的交通要道西汉(公元前 2 世纪前后)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这条陆上通道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贸易,加强了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对中国人了解海外,走出国门起重要作用在文化交流领域涉足海外的佛门先驱,较著名的有:晋代的法显、唐代玄奘、义净和鉴真唐代僧人鉴真,六渡东瀛终获成功。
把佛教传播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随同他前往日本的有各种人才,他们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等传播到日本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海上丝绸”之路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州港到了唐宋时期由于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以及准确掌握季风规律和指南针应用,这些因素有力地促进了这一时期海外贸易的空前繁荣这副图展示的是 1974 年在泉州后渚港发掘出土的宋代古船到了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于 1405 年——1433 年间(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 ,曾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 30 多个国家,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为华侨开发东南亚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刺激了更多的中国人移居海外至今,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还保存着纪念郑和的古迹三保刀,相传是郑和船队在印尼爪哇的遗留物1957 年由印尼华侨蔡焕三先生捐赠为寻求较好的生活环境而移居海外的中国人中,不乏经验丰富的农民和技能高超的工匠14 世纪中叶,中国陶瓷工匠到暹罗传授烧瓷技术,由此泰国著名的宋加洛瓷器的制瓷工艺流传至今展柜里展示就是两件宋加洛瓷器明朝中期,由于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视“侨民”如“弃民” ,对违禁出海者施以酷刑力图阻止百姓下海因为海禁、国内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沿海人民民不聊生,纷纷冒禁出洋,中国沿海便出现亦商亦盗的武装商帮。
林阿凤是 16 世纪下半叶活跃于闽粤沿海的一支海上武装商船队的首领1574 年(明万历二年)11 月,林阿凤为躲避明朝军队的追剿,率战船 62 艘,士兵手、妇女儿童 5000 多人及谷种和生产工具等到吕宋岛北部的邦加斯南(邦汶兰)定居明末清初,朝代更迭,政权交替,一些明朝将领在与清军作战失败后,率兵逃往东南亚等地1659 年,南明桂王即永历帝朱由榔在清军的攻击下偕同文武官吏 1400 多人逃亡缅甸,这些部将的后裔逐渐繁衍成缅甸一个独特的群体——桂家19 世纪西欧各国工业化迅速发展,掠夺殖民地资源需要大量劳动力鸦片战争之前,列强就已经秘密在华掠卖华工出口,运往东南亚等地卖为奴隶随着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西方列强在中国贩卖华工的行为合法化 (这是《中英北京续增条约》和《中美蒲安臣条约》 ) 此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招募大量廉价劳动力,这些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到国外做工的中国人,被称为“契约华工” ,又被侮称为“猪仔” 当时的香港、澳门、广州、汕头、厦门等地是贩卖契约华工的中心厦门在 19 世纪 40 至 50 年代曾是西方国家贩卖苦力的最大中心。
这是模拟运载华工“猪仔船”的船舱从 1840 年到 20 世纪上半叶 1000 多万中国人被当作廉价劳动力运往世界各地亚洲是契约华工抵达人数最多的地区运输过程中,华工被关押在拥挤不堪的舱底,在船上饮水、食物的供应严重不足,空气极其恶劣,华工在航行途中遭受到非人的待遇,死亡率很高因此将这种运载华工出国的“猪仔船”又称为海上的“浮动地狱” 我们把 1850 年—1856 年从中国运往美洲的华工死亡统计表镌刻在这里其中在 1856 从中国运往古巴途中华工死亡率竟高达 44%侥幸活下来的华工上岸以后被贩卖到种植园里当工人或到矿场里当矿工这个展柜所展示的是华工刘辉在印尼锡矿厂工作所使用的矿工证和脱身凭札 “猪仔钱”是种植园主、矿场主支付给华工工钱的代用币,强迫华工只能在公司的店铺内消费,从而加强对华工的控制和束缚19 世纪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国的“淘金热”吸引了大批华工出国这是华工在澳洲、新西兰、南非等地采矿的照片在大部分契约华工被迫出国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是出于各种原因自愿移居国外如出洋谋生、躲避战乱、家庭团聚及留学海外等闽粤民间流传的这几首过番歌谣反映了华侨出国前后的艰苦生活状况,道尽了出洋人的辛酸和无奈。
1857 年,华工在吉隆坡发现锡矿19 世纪 60 年代,甲必丹叶亚来在吉隆坡招募大批华工从事垦殖、采锡等工作,使吉隆坡从一个泥泞的河口发展成繁荣的城市,叶亚来因而被称为吉隆坡的开埠功臣近代以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也是促使中国人逃往或移居国外的重要因素例如:1853 年闽南小刀会起义失败后,部分会众逃往南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为避战乱叶连生移居美国旧金山家庭团聚类,这张照片是 1935 年林同春随母赴日本与父亲团聚时所拍摄的林同春是日本著名华侨领袖19 世纪以后,留学生加入了移民行列1848 年容闳等三人赴美国求学,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海外的先河1882 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 ,开始限制从美国西海岸登陆的华人人数 1910 年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天使岛“移民检疫所”开始启用这是模拟的天使岛“移民检疫所” ,它实际上是拘禁亚洲移民(日本人除外)的集中营困于检疫所等待检查和盘问的中国人在木屋中刻下了很多诗文,真实记载了华人的悲惨经历天使岛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中国移民的壁刻这张照片记录的是 1939 年在天使岛移民检疫站等候检查身体的中国移民新中国成立后,大陆的海外移民活动基本停止,港、澳、台地区则从未间断。
陈李琬若是 60 年代赴美国留学的台湾学生,她曾经当选为美国蒙特利尔公园市市长,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女市长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前所未有的留学热潮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香港、台湾经济腾飞,出现前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投资移民家庭团聚、联姻、继承财产等仍然是这一时期中国人传统的移民方式部分已经移居海外的华人也出现了再移民的选择如二战后,由于越南、印尼等国发生惨烈的排华运动,迫使华人相继逃离,移居第三国或者为寻求较好发展机遇从原侨居国迁移到发达国家因此,在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移民国家的华人来源地就日益多元化华侨华人分布图结合 2000 年台湾的统计数据及 2004 年中国侨联的统计数据,海外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大约 3500 多万人,其中以亚洲地区为最多,约有 2745 万多人,约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 75.7%;其次是美洲地区有 577 万多人,占总数的 15.9%;第三为欧洲地区约有 215 万多人,占总数的 5.93%;大洋洲有 75万多人,占总数的 2.1%;最少的地区是非洲,为 13.9 万人,占总数的 0.38%目前最新的统计数据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约为 5000 万人,亚洲依然是人数最多的地区,但是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地的华侨华人数量出现较快增长。
接下来请各位来宾参观《华侨华人展》的第二部分:侨民公民从汉、唐时期甚至更早,中国人便开始走出国门他们自称为唐人,足迹遍及世界早期移居海外的华侨在当地人生地疏、语言不通,往往集聚而居,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独特的街区,就形成了“唐人街”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仿建的唐人街唐人街上依然保留着中国的传统特色,如中国式的建筑、牌楼、中文招牌、中国人的服饰等这里所展示的是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早期华侨在异国的土地上,为了生存,必需守望相助,和衷共济,进而集会结社,因此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宗亲会馆和同乡会馆应运而生 ,华侨社团、华文学校以及华文报刊是维系华侨社会的三大重要支柱,它们被称为华社三宝曹家馆是新加坡华人社会最早的血缘组织,建于 1819 年马六甲同安金厦会馆就是一种以地缘为主的社团形式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业缘组织和商会相继成立,这些社团组织在处理华侨内部事务、凝聚华侨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套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红木螺钿家具是陈嘉庚在担任怡和轩俱乐部主席期间所使用过的家具怡和轩俱乐部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华人社团之一,曾领导东南亚华人社会支持抗日,并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总部,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早期华侨多为文盲,当他们经济稍有发展时,便从家乡聘请先生到南洋教书,开办学馆、书塾等旧式学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面面校旗是新加坡福建会馆创办及支助过的学校校旗1690 年华侨甲必丹郭郡观在荷属东印度的吧城(今雅加达)倡建明城书院,它是雅加达历史最悠久的旧式学校萃英书院是由新加坡闽籍富商陈金声于 1854 年创办,是新加坡华侨社会启蒙教育机关,它足足维持了一个世纪,1954 年停办萃英书院从 1854 年到 1912 年所教的学科主要是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珠算等清朝末年国内倡办新式学校,海外华侨社会也纷纷效法如创办于 1919 年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就是当时一所著名的新式学校,由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陈嘉庚倡办到了 20 世纪 20、30 年代海外华侨教育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逐渐形成了遍布海外、数量可观的华侨教育网新加坡侨领陈六使倡办的南洋大学,是海外华人创办的第一所以华文作为教学媒介的大学这是 1953 年南洋大学开学典礼的升旗仪式的照片19 世纪初,华侨社会出现了华文报刊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 1815 年梁亚发和英国传道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它是第一份具有新闻性的华文报刊,梁亚发被称为“华侨第一办报人” 。
《叻报》1880 年薛有礼创办,是新加坡最早的华文日报这是 1923 年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 ,旨在服务华人商业并推进教育事业;下图是创办于 1929 年的《星洲日报》 ,它的成功为胡文虎星系报业集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海外革命党人为了宣传革命主张,所创办的一系列华文报刊,大大推动了海外华文报业的发展早期的华侨多为破产的农民,目不识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