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学史3复习.doc
13页3、宋代对知识分子的优待与文化学术的繁荣(1)宋代的科举考试(2)理学之盛行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二程、邵雍、朱熹3)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四大书《太平御览》(类书)、《太平广记》(小说 总集)、《文苑英华》(诗文总集)、《册府元龟》(类书)及《资冶通鉴》的编纂官学与私学的兴盛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州庐山),岳麓书院(潭州岳麓山),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石鼓书院(衡阳石鼓山)4、 宋代商业经济的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二、宋代文学发展概况1、宋词与唐诗并称,为宋代文学标志性成果宋词主要发展线索:柳永——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朱敦儒——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主要风格流派:婉约、豪放、典雅现存宋词与作者:唐圭璋编《全宋词》(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后孔繁礼补辑词2万余首,词人1300多家2、宋诗 宋诗发展概况:宋初三体——欧、王、苏——江西诗派——中兴四大诗人——四灵、江湖派宋诗与唐诗高下之争3、散文、骈文、话本小说(1)宋代的散文创作及成就2)骈体文和文赋赋的发展:汉赋——骈赋——律赋——文赋3)《全宋文》的编辑与出版:(4)宋代的其他文学样式:话本、诸宫调、戏剧(?)等。
第一章 北宋前期的诗文 第一节 宋初文学 宋初文学是指宋太祖、太宗、真宗及仁宗朝初期的文学 一、北宋初期诗坛概况 诗歌创作基本上承绪中、晚唐诗风,尚未形成独特面貌 此间,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创作流派,即“宋初三体”: 一是推重白居易的白体,以王禹偁为代表二是模仿贾岛、姚合的晚唐体,创作刻意求工,内容多抒写幽远枯寂的隐逸生活,代表诗人有林逋、九僧等三是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雍容典雅,形式华美,多之作,使当时的诗风为之一变,代表作家是杨亿、钱惟演、刘筠总的看来,此间诗坛除王禹偁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突破之外,总体成就并不甚高二、晚唐体诗人1、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主要诗人有九僧、潘阆、林逋等人此派诗人喜作五律,崇尚白描,少用典故,好以自然意象入诗,并以此抒发清苦幽僻的情怀,境界偏于纤小、狭窄,缺乏深刻的现实性晚唐体诗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学贾、姚苦吟一路的九僧,喜好锤炼字句,大多以精炼的五律写幽情僻景,无论题材、风格皆狭小细碎;一类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诗人,在苦吟中加入了闲吟,潘诗清丽孤峭,魏诗清淡野逸,都有独到之处;比较特殊的是寇准,他是晚唐体中唯一位至宰辅的达官,也是此派的盟主,诗作意境清寒,含思凄婉。
三、西昆体诗人1、西昆体是北宋建国半个世纪后在馆阁文人中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真宗景德二年(1005 ),翰林学士杨亿等奉命编纂名为《历代君臣事迹》的大类书,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成书,诏题作《册府元龟》,参加编书者共18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杨亿将他们的唱酬之作编成一集,据《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关于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之府的传说,将诗集题作《西昆酬唱集》共收录17位诗人247首诗2、西昆体代表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3、主要特征:以李商隐等人为学习对象,题材多为咏物、咏史之作;推重唐诗人李商隐,诗作多整饬、典丽,也有内在气韵不足之失一、欧阳修(1007-1072)的生平 字永叔,四十岁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人少孤贫,用心苦读天圣八年(1030),晏殊知贡举,欧阳修进士及第正直敢言,几遭贬谪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于颖州,谥文忠有《六一词》、《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编》等二、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1、理论上的建树 对道的理解;反对空谈道,重实用,反对”弃百事而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将儒道、经学和现实百事联系起来。
在文道关系上,即重道,强调文的独立性对韩孟、杨亿等人创作的辨正认识 2、提倡革新、提拔后学、实践典范 提倡古文,扭转一代文风在诗歌创作平易畅达,初显宋诗特点1057年主持进士考试,选拨苏轼、苏辙等大量创作散体文赋,晚年亲编《居士集》50卷南宋中期编定《欧阳文忠集》,今有四部备要和四部丛刊本第二章 北宋前期的词北宋前期词坛,沿袭唐五代余风而又有所发展,大体分为两条支流: ——承继“花间”、南唐遗风,以反映达官贵人生活情趣为主要内容的侧艳词为主,代表人物为晏殊、欧阳修、张先,作品主要是小令,风格比较典雅、清丽、含蓄,与花间的轻浮秾丽稍异其趣 ——远绍敦煌民间词风,以反映市民阶层生活情趣为主体格局的歌馆风情词为主,代表人物为柳永,作品多为长调,风格比较通俗、平易、直露,与敦煌词并不雷同第一节 晏殊、欧阳修词 一、晏殊词 1、晏殊(991-1055)生平: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14岁以神童应举,赐同进士出身一生长期居于高位有《珠玉词》 3、晏殊词特点:笔调闲婉、情景浑融、语言雅丽《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第三节 柳永一、柳永生平柳永(987?-1053?)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七,人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自诩为“白衣卿相”柳永生平大体可以1034年中进士分为前后两期后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前期浪迹秦楼楚馆,功名也因此受累,后期为功名到处奔波二、柳永词的思想内容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境界柳词主要内容:1、描述男女之间的艳冶情事2、抒发飘转四方的羁旅行役情怀,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3、叙写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如《望海潮》(东南形胜)等4、自叙身世怀抱、感慨平生遭遇之作,如《鹤冲天》等三、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柳永对词的创造性贡献更主要是体现在词调和艺术方面首先,大量改制、创制了新的词调,特别是慢词长调《乐章集》现存词212首,慢词就有100多首柳永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词的体式至此相当完备,这样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
其次,确立了从体段配置模式柳永大量运用“前半泛写,后半专叙”(毛先舒《诗辩坻》)的基本模式,为以后的词人所广泛效法第三,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把六朝小赋的作法移植于词,创造了铺叙展衍、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景状物备足无余,叙事抒情淋漓尽致;与铺叙相配合,他还长于白描,不加藻饰而又生动传神;此外,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也是柳词的重要艺术特征第四,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柳永也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贡献最大的却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达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的境界《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四、柳永词的地位和影响 复习思考:1、论柳永在词史上贡献。
2、论北宋前期词对唐五代词的继承和新变第三节 苏轼的词一、苏轼对词的卓越贡献 1、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词品) 2、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词境)3、在风格上,于柔媚婉约之外,另创了恢宏雄迈的豪放词风词风) 4、在形式上,无论是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还是语言、音律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词艺)二、苏词的思想内容1. 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寄托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的英雄词这是苏轼对词的内容的一大开拓,代表作品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 2. 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抒写自我人生理想的咏怀词此类词作深层次地展示了自我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体现出活脱脱的个性风神,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意识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皆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觉,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3. 描绘自然风光和农村风情的写景词代表作品《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北宋词史上第一组饶有风味的农村风景图和风俗图4.形神兼备,寄托遥深的咏物词代表作品有咏孤鸿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咏杨花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苏轼对咏物词有开拓之功,奠定了咏物词的体制特色5.一往情深,真挚动人的亲情、友情词代表作品《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悼亡词的首创和绝唱《江城子》(1075年密州任上作)三、苏词的艺术特色1. 苏词的风格丰富多彩,既有纵放遒劲、壮怀激烈的豪放词,又有缠绵幽怨、情辞妩媚的婉约词,还有洒脱旷达、抒发逸怀浩气的清旷之作,清新明丽、洋溢乡土气息的韶秀之篇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豪放清旷之风,此类作品往往气象雄浑,境界阔大,最能显示词人的胸襟和性格,代表着宋词风气的转变2. 发展了词的表现技巧,开创了直摅胸臆甚至纯以议论写怀的抒情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以宏大场面烘托非凡人物,用日常小景寄情寓理还创造性地运用词题和词序,与词的内容相互补充,深化了词的主题表达和审美内涵。
3. 在音律方面也有所革新,苏轼并非不讲音律,但不屑于以内在的情感韵律迁就音律的外形,不屑于牺牲文意以迁就声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以充分地表情达意,把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关于苏词的音律问题确有不协律现象,但不能因此贬低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4.在语言方面,改变了传统词的镂金错采之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努力锤炼一种清新雅练、劲健晓畅的语言把大量的诗文句法及民间口语引入词中,使词诗化、散文化,丰富了词的语言,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苏轼的地位和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苏轼在当时的文坛即享有崇高的声誉,奖掖、团结了一批重要作家,如“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他们在创作上各有建树,形成了北宋中期强大的文艺阵营,为宋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 苏文在实用性、审美性、通俗性诸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一直被后代文人奉为典范,其政论、史论成为后世科举士子摹拟的范文;其小品文,被明代的竟陵派、公安派视为学习的标本,直到清代的袁枚、郑燮的散文,仍可找出沿袭的线索苏诗是北宋诗坛的一座丰碑。
